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的一首《关山月》让人不禁对中国边疆的白头雪山——天山神往不已。那里有清凉群山和明明圆月,有宁静原始的美丽风光……


巍巍天山,口衔天池,东西横亘2500余千米,南北宽度250至350千米,西起中哈边境,东至星星峡,在我国境内绵延1700千米。整个天山山系由3列山脉组成,由北往南分别称为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天山山体由山地、山间盆地和山前平原三部分组成。作为一个比较年轻的山系,天山不过形成于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但在亿万年漫长的地质史中却反复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的巨变,万劫打磨,百般锻造:隆起、断裂、剥蚀、沉降、移位……于地球一隅,孤独地进行着孕生,渐渐显形。终于,距今1200至200万年前,天山在其演化的第三阶段中破茧而出,东西分布,条状隆起,形成今天的规模。
吐鲁番盆地也在这次演化中形成,并且由于断裂后的长期沉降,而成为我国海拔最低的低地,与博格达山俯仰相望,一高一低的巨大反差衬托得博格达山更加雄伟、巍峨。
天池天池位于北天山中段的博格达山北坡。博格达山向西,山势逐渐高峻,20多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将广袤、深远的新疆之奇丽、险峭的一面打开。回首东望,山势逐渐低矮,突然,博格达峰以海拔5445米的挺拔身姿陡起于群山丛中,与另外两座海拔分别为5287米和5213米的山峰构成了著名的“雪海三峰”,成为新疆的象征。天池也是因为陡然升起的高度而显得高峻异常。其实它的海拔为1943米,严格来说还不到“半山腰”。天池仰卧天山怀中,以无限的爱恋缠绵于近在咫尺的冰峰脚下,又被群山托起,风姿绰约。
天山雪莲“耻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1000多年前,中国唐代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流连在西域时,曾经这样吟唱当地一种独特的植物,这种奇异的植物就是雪莲。


新疆地大物博,特殊的光热资源和强烈的昼夜温差使这里培育出许多独特的生物群落。天山雪莲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异香腾风、秀色媚景”的风姿很早为中国古人所认知,被称为雪荷花。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了114种西域名贵药物,而风姿绰约的雪莲是其中的佼佼者。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大寒之地积雪,春夏不散,雪中有草,类荷花独茎……以产天山峰顶者为第一,山腰次之”。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也有类似神奇描写:“雪莲形态娇艳……似手持利剑的白娘子,屹立于冰峰悬崖……”。在新疆,世居于此的哈萨克、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居民则称此花为“卡尔莱丽”,意为雪中莲花。
横贯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冰峰雪岭逶迤连绵,海拔4000米以上是终年积雪地带,被称为雪线。雪莲花就生长在雪线以下海拔3000~4000米高寒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上。由于生长环境特殊,雪莲3~5年才能开花结果,很难人工栽培。雪莲植株高15~35厘米,茎粗厚,直立,密集着10多片嫩绿的长圆叶片,幼小时全株有特异的香味。每年7、8月,雪莲开花,花的外围有十多瓣玉白色或淡绿色的半透明膜质苞片,拢着一颗紫色的半球形的花心,大如拳头,看上去就像大朵荷花,亭亭玉立于风雪之中,是高山冰雪王国上的一抹秀色。
天山北坡秘境天山北坡上有许多色彩绚丽、景色奇绝的地理景点,被人称为“天山地理风光走廊”。自乌鲁木齐向西,北天山山脉诸峰突立,这些海拔3500~5000米的天山骄子,一路挑起银白耀眼的雪峰,俯瞰大地。从地质上来说,山峰均由海西斯花岗岩和古生代变体岩系组成,角峰林立,冰川高悬。从海拔1000~3600米,分布着从白垩纪、第三纪到早更新世的不同的变体岩系。其中海拔1000~2600米左右侏罗系分布广泛,由紫红色砂砾岩、砂岩、褐红色、灰绿色泥岩、砂岩组成。

呼图壁县内的天山北坡沿地槽出现陡峭如削的山崖绝壁,远远看去如一条蜿蜒起伏的长龙奔腾在浩瀚的戈壁上。长龙似的山体中广泛分布的侏罗纪地层和白垩纪地层。那些代表着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年代的绿色、紫红色、紫褐色、黄色、朱红色、灰绿色、灰白色、淡黄色、棕紫色等砂岩地层色性特征,使陡峭的山崖诸色共呈,夺目非凡。
“红山”石门子进入呼图壁河谷的中上游段,山体出现非常明显的褶断束。在喀勒夏特北侧,有近乎东西280度的紧闭背斜,两翼岩层陡倾,倾角为75度左右。岩层被大自然的巨手断裂切割。呼图壁河从石门大峡谷中穿流而下,深切的河谷在石门前形成S形河弯深谷,与河谷两侧的构造山体形成了十分壮观的峡谷风光。这里的背斜构造因以红色泥岩砂岩构成山体红色主调,多被当地人称为“红山”。而这里的许许多多的“石门子”的称呼,如呼图壁河石门子、康家石门子、塔西河石门子等,实际上都是在东西向的背斜构造山体中,由南北向发育的河流切割的通道。

康家石门子岩山体中,有一组世所罕见的大型原始生殖崇拜岩刻,在120平方米岩面上雕刻着大者2米,小者仅20厘米的二三百个人物。到了塔西河谷内,一座塔西河石门大坝使山谷中形成了一条高山河流,南面是天山雪峰林海,北面是形态各异的红崖山峰,有的形如古堡,有的如利刃穿天的岩柱。河谷历史穿过塔西河石门,进入长达120千米,宽约10千米的玛纳斯红山构造带。这一段地层出露完整,背斜形态良好,岩层层性清晰。这条背斜构造是天山北坡第二排新生代构成的背斜构造,对研究天山的隆升过程、新构造运动、第三纪地层和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最为壮观的是玛纳斯河谷。天山北麓年径流量超过10亿立方米的玛纳斯河像一条怒龙穿越玛纳斯背斜构造的中部。年轻的天山不断地隆升,被峡谷约束的玛纳斯河积聚了惊人的力量,深深切入大地,在今玛纳斯县凉州户乡境内留下3~4千米宽的河谷地。
这一段山岩呈现出4000万年至1200万年之间的渐新纪、中新纪、上新纪的山体特征和地层构造。进入蒙古庙山间草原时,登上山脊,可清楚地看到这条背斜的构造带的全貌。天气晴朗的日子回首向东,可以看到天山北麓的地质构造奇观蜿蜒达几十千米。蒙古庙至巴音沟段,侵蚀强烈的山间河谷地貌形态令人着迷,完整的流水阶地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多条河流,如博尔通古河、安集海河、巴音沟河和奎屯河,将亿万年形成的第四纪、第三纪泥砂质地层切出深达几十至上百米深的河谷。
河水从山谷呼啸穿越,在河谷槽壁上形成了奇特的沟蚀景观。纹沟,细沟、切沟和冲沟布满了长达几十千米的河谷槽壁,这些沟纹诉说着亿万年来惊心动魄的水与岸交锋的历史。沿河谷阶地而下,可以在河谷中下游看到一幅结构完整的土壤和植被垂直带景观。从海拔500~1000米的荒漠灰钙土带、1000~1700米的山地榕钙土带和栗钙土带、1700~2700米的黑钙土带和山地灰褐色森林土带、2700米~500米的高山和高山草甸土带、3500米~3900米的高山骼质土带直到3900米以上的积雪裸岩带的土壤层和代表性植被的分布都在一个画面中完整地表现出来,简直就是一处立体的自然公园。
泥火山

泥火山地处乌苏市白杨沟地区的天山浅山区,总数有40余个,其中直径最大的1.6米,最小的只有蚕豆大小。泥火山口的喷发口呈圆形或椭圆形等不同形状。泥浆有灰色、褐红色和灰白色等几种,有的火山口喷发剧烈,伴有咕咚咕咚的响声,每分钟喷发的气泡达几十次之多;有的呈阵发性喷发,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泥火山是地壳断裂活动形成的罕见自然景观,除我国新疆外世界上只有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台湾地区有此现象,但其规模和数量都不如乌苏白杨沟地区发现的泥火山。这里的泥火山至今仍在不停地喷发,实属罕见。
石人·岩画·墓葬石人、岩画、墓葬地形成了草原的三大奇观,在天山南北随处可见。因其古老和神秘,让人感受到久远文化隐隐律动的脉息。石人新疆的草原石人大多数分布在天山以北的山间谷地中,这些地方曾是古代突厥民族的游牧场所。石人均是由一整块岩石雕凿而成的,与真人身躯相差无几。昭苏草原的一个石人腰下衣褶上,刻有一段古代文字,在新疆众多的石人雕像中,身上留下文字的,仅此一处。因此,我们要感谢多年前的那位颇有心计的工匠了,正是他,为后人的追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依据。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事实是:这个石人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雕像。
岩画

沿着阿克牙孜沟东行,海拔2000米以上的昭苏大草原绿草如海,是历史上有名的纯牧区。在河谷左岸的坡上,有一处长达3米多的岩画。画上的人物是一尊佛像,旁边刻有蒙古文和藏文。据考古学家推断,它是元代游牧部落留下的遗迹。在历史上,昭苏古称蒙古库勃,意思是蒙古城堡,位于特克斯上游的高山草原,是伊犁河谷通往天山南部的必经之地,北越洪海山隘可以到达伊宁,翻过著名的木扎提达坂,就是南疆重镇阿克苏了。

现在这两条道已经废弃不用,但古时候,守住了它,就等于守住了昭苏大城堡。人们推想,它可能出自成吉思汗子孙的手。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西征中亚的途中,开凿了穿越天山支脉的塔勒奇通道—也是今天的果子沟乌伊通道;后来他分封诸子,在伊犁大草原范围内建立起了名噪一时的察合台汗国,由此也带来了佛教及其艺术的繁荣。岩画就是那个远去的时代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证据。
土墩墓

昭苏下台村附近的土墩墓,是新疆最大的墓葬,它的规模足以和秦始皇的寝宫相媲美。假如不留神看,你会以为它是一座山。这是一座人造的山,在里面栖身的是一位乌孙的贵族。这座墓依山傍水,1000多年飘摇的风雨已把它雕蚀成一片天然的风景,不过,在坦荡如砥的草原上,它依然向我们显示着古老庄重和庞大的气势。乌孙就是现代哈萨克族的祖先,西汉初年,他们在伊犁河流域一带建立了强大的乌孙国。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到达过这里,与当地人达成友好协议。后来,汉朝公主细君和解忧先后嫁给了乌孙国,成为一段千古佳话。乌孙是一个十分重视丧葬的民族,在他们看来,灵魂是不死的,今生和来世是同样重要的。人死之后,要把他们生前的许多东西,如马匹、奴隶都作为随葬品,所以,他们的坟墓都特别大。昭苏曾是乌孙族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所以留存的墓葬很多。但专家估计,像这样的大型封土墓,从挖土、运输、封堆到逐步加夯等劳动过程,需要动用3万左右人工,墓室四壁的木椁,至少需要50方木材,再加上砍伐、运输、加工,还得动用几万人工。由此,乌孙人对墓葬的重视和讲究可见一斑。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中,祖先崇拜是很盛行的。这种情结,在今天也并非难以理解。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