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主力”主将,陕西人就占了3个,难怪关麟征官越大,权力越小
说起蒋介石的五大主力,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五支精锐部队的主将,陕西人就占了三个。这可不是小事,要知道当时蒋介石手下能打的部队就这么几支,结果一半都是陕西人在带兵。
具体是哪三位呢?第5军的杜聿明,第18军的胡琏,还有第74军的张灵甫。要是再算上被称为第六大主力的第52军,它的前任军长关麟征也是陕西人。这么一来,蒋介石手下最能打的几支部队,竟然有一大半都是陕西人在掌舵。
有人可能会问,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陕西出将才特别多?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要理解这个现象,得先了解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情况。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说白了就是一盘散沙。有地方军阀留下来的部队,有蒋介石自己培养的嫡系,还有东北军、川军这些地方部队。这些部队之间互相看不顺眼,明里暗里较劲。蒋介石为了控制这些军队,可是费了不少心思。他今天拉拢这个,明天打压那个,就是想保持各方势力的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籍将领却异军突起,成了蒋介石最倚重的力量。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陕西将领大多是黄埔军校出身,跟蒋介石有渊源。其次,他们普遍比较踏实肯干,在战场上表现出色。再加上战争年代机会多,他们就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蒋介石的得力干将。
但是,这种情况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拿关麟征来说,这个人在抗战初期可是风光无限。从师长、军长一路升到集团军总司令,可谓是平步青云。但奇怪的是,到了后来,他的官虽然越做越大,实权却越来越小。最后竟然被派去当了个云南警备司令,这不是明升暗降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问,关麟征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或者是能力突然下降了?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蒋介石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
蒋介石最怕的就是手下的将领抱团。特别是像关麟征这样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更是他重点防范的对象。你想啊,如果关麟征把那几个陕西籍的五大主力主将都拉拢过来,那还得了?这要是成了气候,蒋介石的权力基础不就动摇了吗?
所以,蒋介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制衡关麟征。先是把他调到云南,远离主要战场。后来又把他安排到黄埔军校当校长,表面上是重用,实际上是削弱他的军权。
蒋介石这么做,表面上看是为了避免军中出现太强大的派系。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小。
首先,它加剧了军中的派系斗争。陈诚、胡宗南这些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打压其他派系,搞得军队内部矛盾重重。
其次,它打击了有能力的将领的积极性。像关麟征这样的人才,本来可以在战场上发挥更大作用,结果因为政治原因被束缚住了手脚。
最后,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关键时刻,蒋介石因为顾虑太多,不敢放手让最有能力的将领去指挥作战。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撤了汤恩伯的职。当时有人向蒋介石推荐关麟征去接替汤恩伯的位置。结果你猜怎么着?关麟征提出了个条件,说除非把山东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否则不接这个差事。
蒋介石一听这话,心里肯定警铃大作。他本来就担心关麟征拉帮结派,要是再把山东的大权交给他,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所以,蒋介石最后还是没用关麟征。
到了1949年,情况更有意思了。蒋介石下野后,李宗仁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想任命关麟征当陆军总司令。关麟征也同意了。但是,这事却触动了蒋介石的神经。虽然他已经下野了,但实权还在手里。看到关麟征要投靠李宗仁,蒋介石就想出了个招数,说什么溪口电话手令遗失为由,不承认这个任命。
关麟征经历这么多波折,最后心灰意冷也就不奇怪了。
回头看这段历史,真是感慨万千。关麟征作为一个有能力的将领,本来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仅是关麟征一个人的遭遇,也是当时很多优秀将领的共同命运。
在那个年代,军队里的派系斗争如此激烈,统帅对将领的猜忌如此之深,这种情况下要打赢战争,难度可想而知。关麟征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影响了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也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说到底,一个军队如果不能做到人尽其才,而是处处受制于上层的猜忌和派系的斗争,那么即便拥有再多的精锐部队,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关麟征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国民党军队内部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军队的战斗力就难以提高,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