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河南坠子的小丫头到豫剧一派宗师,为艺术个性与常香玉公开辩论-桑振君(上)

鸿HUNG 2017-11-20 09:48:05

从唱河南坠子的小丫头到豫剧名伶

贫苦幼年

桑振君出生在一个贫苦艺人家庭,早年为了生计,随父母学唱坠子四处漂泊。家破人亡后,沿街乞讨,寄人篱下,在流不尽的苦水中,桑振君生长着灵气、智慧与倔强,她要多获得一点本事,才能够混口饭吃。也正是靠着这个信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绰号“十二万”

1942年,河南遭了一场灾荒,数万流民一路向西讨吃喝。而14岁的桑振君却一心想学戏,她逃离开封后,辗转杞县、睢县、柘城、鹿邑、永城、夏邑等豫东一带,演遍了舞台上的旦角,甚至涉猎了武生行当,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西华县的观众还给她起了个“十二万”的绰号。

广征博取

以开封祥符调起家的桑振君,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逐渐明白自己不能做井底之蛙,只有跳出来才能观察到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博采众长来丰富自己的演唱技巧。鹿邑县豫剧团的名角刘玉梅的《观文》就是在这时候入了桑振君的心里,挥之不去。1945年,她特意跑到鹿邑,主动要求给刘玉梅配丫鬟,以便近距离地留心学习。

三个月后,桑振君来到了安徽界首王福臣的戏班,初来乍到的小主演并不懂得旧戏班的规矩,也没有给乐队行礼,惹得乐队师傅可有点不高兴了。

▲1960年,桑振君(左)《红姊妹》剧照

打破旧规改变豫剧固有板式

桑振君面对打鼓师傅的“掂”,很快就主动出击,打破原来的板式叠着唱,把唱腔速度加快,用一句戏的拍节填进去两句唱词,结果弄得打鼓师傅满头大汗。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种节奏有张有弛被逼出来的唱腔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她渐渐起了改变固有唱腔板式的心思。

在26年的舞台生涯中,桑振君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地方戏班度过的,她把不同地域的演唱风格看作是豫剧的“血脉”,艺术的“根”,拿来消化吸收,在柘城豫剧团领略到豫东调的韵致,在密县豫剧团学习了豫西调的深沉浑厚,而在她的第二故乡许昌,沙河调令她着了迷。

▲风华正茂的桑振君照

“ 

第二次到许昌,我真正领略了豫剧沙河调的唱法,尤其是名演员唱的垛子板与祥符调、豫东调的唱法都不同。二八垛子板本来就是用来表现激情的,可是用沙河调所抒发出来的情感更加奔放,更加激越,更加淋漓尽致。

——桑振君 

推陈出新,终成桑派风格

1954年元月,桑振君从朝鲜慰问归来不久,即被任命为许昌实验豫剧团第一副团长。涓涓流淌的沙河水开阔了她的艺术视野,在许昌的十年,是她艺术创作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桑振君是一位推陈出新的能手,在演戏时总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新的气韵、新的情调贯穿其中,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灵动与自由,但这种个性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桑振君《蝴蝶杯》剧照

偷 | 闪滑 | 抢

两位大家的一次艺术争论

1955年,常香玉在《河南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有演员在演《红楼梦》时借用兄弟剧种的东西缺乏消化,有点生搬硬套。这一下,桑振君可坐不住了。

▲1962年桑振君婚礼,常香玉担任证婚人

艺术的论争刺激着两位艺术家对于戏曲改革交流看法,从而对自己的唱腔特色进行了重新审视。她们发挥着各自的创造性,在不断地实践检验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唱腔艺术。

▲桑振君与杨兰春、阎立品生活合影

▲桑振君《打金枝》剧照

一代豫剧宗师

桑振君虽然不识谱,但是心底汩汩流出的唱腔旋律却时时喷薄而出。在许昌期间,她尽情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喜悦,从古装戏到现代戏,全面开花。

1956年,由她参与音乐设计和剧本创作的《白莲花》一举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音乐、表演、舞美四个一等奖。

▲桑振君《白莲花》剧照

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桑振君,一辈子不信邪、不服输、不为强势所屈、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倔强的个性促使着她在艺术领域突破局限,不断进取,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偷、闪、滑、抢、离调”桑派声腔艺术特色。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一并成为豫剧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晚年的桑振君

沧桑一生,求索一生。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桑振君并没有弯腰,而是迎风站立,不仅实现着自己心中的“梦”,而且还创造着永载史册的灿烂与辉煌。

——精彩视频移步优酷观看~~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