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在社交平台引发争议。展览中将5吨普通大米与500克黄金大米混合,供观众现场“淘米寻金”,引发不少网友质疑其奢靡与浪费粮食。面对舆论发酵,4月16日,艺术家杨烨炘对此作出公开回应,否认展览存在浪费行为,强调“黄金有价,粮食无价”,并解释其创作背后的深层寓意。
据介绍,《淘金米》展览将极少量“金米”混入5吨普通大米中,观众需以筛米工具逐粒寻找金米。该装置艺术形式意在映射当下社会对金钱与物质的盲目崇拜,借此唤醒人们对粮食、自然资源与基本生活保障的再思考。杨烨炘表示:“在一个越来越浮躁的世界中,我们不断追逐金钱,却往往忽视了真正维系生命的,是一粒粒看似普通的大米。”
对于“是否造成浪费”的质疑,杨烨炘回应称,展览用米均为回收专用渠道采购,不会流入市场也不会被随意丢弃,展后将按照艺术品处理流程收藏或再利用。同时,部分参与者在展览结束后也将部分“淘米”带走作为纪念,不存在随意丢弃与过度消耗的情况。主办方工作人员也表示,所有大米均登记管理,展后将进行统一收回、再创作或转为公益用途。
尽管艺术家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争议,但舆论分歧依然存在。有网友认为该展览本意良好,通过极具冲击力的方式传达价值反思,是艺术对现实的有力回应;也有声音指出,粮食本应被尊重和节约,任何“象征性浪费”都不应被美化,尤其在全球部分地区仍存在粮食短缺背景下,更应警惕“打着艺术名义的过度消费”。
对此,相关文艺评论人士表示,《淘金米》事件反映出当代艺术与公共道德之间长期存在的张力。一方面,艺术不应被“唯效率、唯实用”束缚,应保有探索与批判的自由;另一方面,公共资源的使用边界与社会接受度也不容忽视。艺术家在追求表达张力的同时,更应考虑社会情绪与价值共识的平衡。
目前,《淘金米》仍在展出中,主办方称将根据观众反馈进一步完善展览内容与方式,也欢迎公众理性讨论,推动艺术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良性互动。事件的持续发酵也提醒当代艺术创作者与机构,在追求艺术冲击力之余,更需兼顾公共伦理和社会温度。
有钱人玩的游戏。猪门酒肉臭,路有流浪人
节约从来都是跟穷人说的
闲的?
喝酒算不算更大的浪费粮食?
确定不是“罕见”?这种要么就是间谍,要么就是罕见,还艺术家?吃里扒外,主办方那些人也是吃里扒外的东西,脸都不要了
闲的
有钱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用浪费粮食的方法告诉你粮食珍贵,用砍伐树木的纸写上爱护环保。
这回艺术家终于不祸害女青年了。
真是作,人作有祸,天作有雨啊。太浮躁了
罚死这些浪费粮食的。
还有很多人的手气和脚气,吃不下
意义是:一群人看着一群人趴地上?[抱抱]如果不会被喷,告诉我在哪,我也想去[doge]虽然我感受不到艺术,但我体会到了金子的意义[笑着哭]
吃饱很了,建议饿这个人三天再来谈艺术。
她就是为了唤醒人们爱惜粮食才这么做的[捂脸哭]
不取这500颗黄金,5吨大米按普通大米价格卖,才是艺术。
自己带头糟蹋粮食然后说他是让人心疼粮食,想让以前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可以改成百无一用是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