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影院,当银幕上出现《哪吒2》的那一刻,人群中传来阵阵欢呼声。
但是,就在电影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上映后,观众和网友们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饱含中国文化的咒语“急急如律令”的翻译。
这句经典台词在海外版中“swift and uplift”的译法掀起了无数争议。
翻译的真相:从“biu biu biu”到“swift and uplift”最初,网上有传言说这个咒语被翻译成了“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相当于仿照子弹飞穿的声音。
这一消息不仅引发了无数网友的调侃,也让人质疑海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正确传达。
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
实际上,在后来的媒体报道中揭示,海外版《哪吒2》所采用的是中文配音加英文字幕,而“急急如律令”的翻译则为“swift and uplift”。
这样的翻译不仅令电影保持了其独特的节奏感,还试图传递出“迅速”和“提升能量”的意象。
相较于“quickly quickly biu biu biu”的搞笑版本,官方翻译显得更为严肃。
如何翻译“急急如律令”?
这场翻译之争不仅存在于普通观众的讨论中,还涉及到许多语言专家和留学生的不同观点。
有人认为,保留原句的音译形式“Ji Ji Ru Lyu Ling”可以最大程度地传递出独特的中国文化魅力。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应采用意译方式,这样更符合海外观众的理解习惯。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强晓表示,“直译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但有时也会让外国观众感到难以理解”。
他提到,翻译要在文化与理解之间寻求平衡,不能一味地降低难度或完全异化。
例如,一些网友认为,把“急急如律令”直接拼音译为“Ji Ji Ru Lyu Ling”能够勾起外国观众的兴趣,促使他们去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
而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意译能让外国观众更容易理解,如“Swiftly, as decreed by celestial law”(如天律般迅捷)或“Expedite! By divine order”(奉神旨加速)。
直译还是意译?
透视《哪吒2》翻译争议中的文化碰撞实际上,这不仅是一次翻译上的争论,更是一场文化交流中的碰撞。
我们在翻译这句台词时,不仅仅是在寻找恰当的英文表达,更是在权衡如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接受和理解这一经典台词。
此前有个有趣的例子,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妖怪”音译为“Yaoguai”,而非使用西方常见的“monster”一词。
这样的翻译方式既保留了原词的文化特色,又通过游戏情境让西方玩家逐步接受和理解。
或许对于“急急如律令”,这样的混合译法能更加适合。
媒体驻外记者曾详细分析,“ swift and uplift”虽然在节奏感和表达上符合施法场景,但缺少了原咒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因此,如何契合这种文化特质又能被外国观众接受,实在是一大难题。
文化传递的桥梁:从《哪吒2》看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翻译都是对文化传递的一种尝试。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肖剑指出,“《哪吒2》的台词翻译,需要考虑如何契合海外年轻观众的文化语境,甚至运用一些俚语来打动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们不仅能理解电影的剧情,还能感受到其背后的深厚文化。
中青评论中提到,无论是《哪吒2》中的“急急如律令”还是《哈利·波特》中“阿瓦达索命”咒,这些“文化负载词”都是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后的产物。
它们承载着历史、哲学等元素,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将其完全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大白话”,虽然降低了理解门槛,但也容易消解原作的文化特色。
回顾整场争论,不难发现,一个简单的短语承载了如此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
翻译不仅是词语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
当我们在探讨“急急如律令”的最佳翻译时,其实也在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递中国故事。
电影翻译让我们认识到每一句台词背后都是复杂的文化密码,而如何解码这些密码,既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翻译者的文化敏感和创造力。
未来,我们或许会遇到更多的类似问题,但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会让我们离全球观众更近一步。
希望下一次,当我们再看《哪吒》这样的影片时,不仅能够因为故事本身深深吸引,也能因为它的文化表现而引发一场深刻而有意义的讨论。
这,或许就是文化交流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