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洞庭湖剿匪,过程非常精彩,结果没啥意义。保家卫国岳家军、官逼民反起义军,这两伙人对攻能攻出什么意义?
但不写这一战,就有很多事情讲不通:岳飞何以成为南宋第一将、岳家军何以成为南宋第一军,以及岳飞为何能在以后历次北伐中攻无不克。
所以,还是不能偷懒,需要专门讲一下岳飞洞庭湖剿匪之战。
历代王朝中,最不得人心是秦朝。大秦百姓造反,大秦官员跟着造反,而且积极性一点儿不比大秦百姓差。

最得人心的王朝是宋朝。至于例证,咱们就看建炎元年的一件事。
这一年还有一个年号,叫靖康二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靖康之变后,赵构在应天府登基,改年号为建炎,拼凑了建炎朝廷。内有山河破碎、外有女真虎视。于是,建炎朝廷号令天下兵马勤王。
北宋新亡、南宋初立。
这时候,纯理性计算的话,就应该再等等,甚至坚决不能来。有军队、有地盘,当个土皇帝不香吗?关键问题是谁知道建炎朝廷能撑几天?赵家王朝再被金军灭一次,勤王就等于陪葬。
但大宋子民非常忠心,各方势力快速向建炎朝廷汇集。这就是大宋王朝的魅力,长期善待人民,危急时刻人民才会挺身而出。其中,一支三百人的队伍竟从长江边儿跋涉千里而来,要跟大宋共赴国难。

但这支队伍有问题。
带头的叫钟子昂,一介白丁、没有官身,是荆湖北路鼎州人,今天的湖南常德人。钟子昂的父亲叫钟相,是当地一名宗教领袖。这支队伍之所以能组织起来,就是因为宗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古代王朝最害怕这种官府控制之外且意志极其坚定行动极其顽强的共同体。远一点儿,比如汉末黄巾起义军;近一点儿,比如宋初王小波起义军。
大宋官家与士大夫共天下,排斥一切非官方力量。对于这支忠心王事的“湘军”,建炎朝廷不仅不敢用,而且不敢留,直接赶走。
然后,这伙湖南远征军只能收起一腔忠义、回家种地。
问题是没法种地。
建炎南渡之后的大局面是:女真长期保有一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大宋长期保有一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后来的伪齐还要长期保有一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
面上看是三支高强度动员的军队高强度地对抗,底子则是百姓出钱出粮养活他们。
大面积战乱、超极限压榨的结果就只能是官逼民反。
于是,钟氏父子走了方腊宋江的路,聚众起义。作为资深宗教领袖,钟相特别了解底层百姓的需求,打出了“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

这个口号文案极差,但当时非常吸引人。无论理论有多粗糙,只要适应时代需要、只要与群众结合,那就能产生碾压一切的力量。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二月,钟相起义,鼎、澧、潭、辰、岳、峡诸州十九个县百姓群起响应。他们一面反抗南宋官府的苛暴压榨;一面打击流寇溃兵的集团抢劫。并且,围绕洞庭湖打造了一个真正属于贫苦农民的“世外桃源”。
见发展势头如此迅猛,钟相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神灵赐福,是老天在授命自己重建美丽新世界。于是,建国为楚、自封楚王,定年号为“天载”,立钟子昂位太子。
当时,金军一直追着赵构打、赵构一直往东南跑。一个打、一个跑,两伙人全凭血勇、毫无章法。所以,谁也没把两湖当回事,甚至连天下腰膂的襄阳都不管。
最先发现洞庭湖大楚国的人,不是南宋庙堂,而是南宋镇抚使孔彦舟。这家伙没有北上抗金,而是南下剿匪。
至于原因,跟未卜先知、洞若观火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因为剿匪,尤其是剿钟相这种当了皇帝的巨匪,能抢得更多。孔彦舟开始硬刚,但刚不过;之后诡计,佯装撤退,等起义军放松戒备再突然袭击,一举击溃洞庭湖起义军,还捉了钟相父子。
但流寇毕竟是流寇。
孔彦舟狠狠洗劫一番后,便继续流动抢劫,直到抢无可抢,就北上投了伪齐。
就镇抚使来说,如岳飞、牛皋这类心存大义的,就想方设法转正;如李成、孔彦舟这类穷斯滥矣的,就一定投降伪齐。伪齐“唯才是举”“兼收并蓄”,不像南宋那样政治洁癖。
即便如此,南宋和女真仍旧毫无章法的各种缠斗,谁也没把两湖当回事。
但局面没改、压迫继续。
于是,不到一年时间,洞庭湖起义军就死灰复燃。杨幺等人接过钟相的衣钵,继续起义。杨幺很有军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他的领导下,洞庭湖起义军远超钟相时期,地盘最大时东起岳阳、西达枝江、南至长沙。

这时候,南宋就不能不关注了。因为这里既是税基又是要地。失去这片地方,四川和江淮就算被分割。关键是伪齐已经开始联络杨幺。一旦南北两个割据力量联合起来,那南宋就会要多被动有多被动。
所以,洞庭湖剿匪必须提上日程,而且马上行动。但问题是去一波、废一波。南宋剿匪大军竟成了洞庭湖起义军的运输队,一边打败仗、一边送装备。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鼎澧镇抚使兼知鼎州程昌寓,率军剿匪。
程昌寓这家伙就是典型的废物点心,而且还特别自大。他来剿匪,不仅带了军队,还带了老婆、家丁和侍从。结果就是军队打没了,老婆打丢了,被人家捉去当了压寨夫人。
公元1133年,绍兴三年,荆南、潭鼎澧岳置制使王燮,率军剿匪。
王燮比程昌寓的唯二优势就是官更大、兵更多。在岳飞收复襄阳之前,南宋中部防线以驻鄂州的王燮为主、以驻江州的岳飞为辅。这么算,王燮要算岳飞的上司,他跟张俊、韩世忠、刘光世这些顶流军头一个级别。
而且这家伙兵力雄厚,手中捏着五万大军,兵精粮足,都是南宋禁军的配置。此次出兵,王燮带出来三万,赵构不放心,还从建康府抽调一万水军配合他。
但问题是这家伙太菜,战绩向来惨不忍睹。此次洞庭湖剿匪不出意外地延续了他的一贯本色。
“一日之间,万人就死”,所部神武前军的主要精锐基本报销殆尽。另外,赵构配给他的建康水军跟着一起惨,“湖海船数百只尽碾没入水”,两名统制还直接阵亡。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那南宋根本不用担心女真大金灭了自己,洞庭湖起义军就能灭了自己。
于是,南宋只能举国总动员。
公元1135年,绍兴五年,张浚任右相、兼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亲自组织洞庭湖剿匪。
张浚是宰相,而且刚刚领衔了江淮大决战。所以,张浚剿匪就是举国剿匪。最关键的是:宋高宗把最能打最听话的岳飞派了过来。
这个力度绝对空前。
但真正的剿匪,还要看岳飞怎么打。
岳飞没有打,而是搞起了金融手段和间谍手段。
他下令水寨周围集市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出售货物,人为制造天下富足的景象,让水寨义军认识到当良民要比当土匪更划算。
通过金融手段,岳飞成功瓦解了起义军斗志。
六月,岳飞派出军队挑战,诱惑义军将领杨钦出战。等杨钦出击迎战后,岳家军立即全军押上,包围住杨钦的军队和营寨。这时候,早早打入义军内部的黄佐开始劝降。随即,杨钦率本寨一万余人向岳飞投降。也有说法是:杨钦早就做好投降准备,打仗就是做做样子。
通过间谍手段,岳飞成功分化了起义军将领。
杨钦投降,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结果是杨钦当起了劝降大使,批量招降水寨将领和义军;另一个结果是杨钦所部加入了岳家军,岳家军有了自己的水军部队。

岳飞为什么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岳家军攻城拔寨、野战阵战全都没有问题,因为自己步兵、骑兵一应俱全,却唯独没有水军。所以,贸然进攻就是送死,跟王燮的遭遇一样。朝廷派来的水军,毕竟不是自己的,即便服从命令,却未必打得过以水军为主的洞庭湖起义军。
等到杨钦等人的水军加入,岳家军便立即发动进攻,一举击溃拒不投降的杨幺水寨。
真正的战斗时间很短,绍兴五年六月初二开始诱敌,六月初十总攻杨幺。前后总计八天时间,岳家军就完成洞庭湖剿匪任务。
这个战果着实令右相张浚大为震惊,不得不感叹一句“岳侯殆神算也”。这声感叹,当然主要是赞美,却也有掩不住的嫉妒。
张浚一定会嫉妒。
他是一个志存远大的士大夫。
建炎四年富平之战的时候,张浚33岁,成为南宋最位高权重的地方节度。但一败涂地,赵构给了他成功的机会,却被他白白葬送。
绍兴四年江淮大决战的时候,张浚37岁,成为南宋最位高权重的庙堂重臣。但草草收场,虽然一战成名却仅是不败不亡。
他渴望战场扬名、渴望大战破敌、渴望北伐成功,但志大才疏,以前做不到,以后也未必做到。恰在此时,他发现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个人就是岳飞。那张浚能不嫉妒吗?他太有嫉妒的理由了。后来的一系列操作,包括接收八字军、逼反淮西军,全是嫉妒带来的恶果,害人害己也害了南宋。

咱们暂时不说张浚,也不打算详细议论岳飞洞庭湖剿匪的精妙之处。
因为洞庭湖起义军比流寇溃兵善良,也比南宋镇抚使们善良,甚至比张俊、刘光世这些人的正规军善良。他们就是一群被战乱、苛政以及流寇逼上“梁山”的普通百姓,造反是为了活命、起义是为了自卫,就是乱世中的一批可怜人。
至于是否勾结伪齐和女真,仅是史书上那么说,到底是不是、有没有,立场抹黑的可能性更大。所以,岳飞洞庭湖剿匪的过程没必要过分渲染。
但影响很重要。咱们就看一个数据:
湖寇既平,得丁壮五六万人,老弱不下十馀万。
此战之后,岳飞收编洞庭湖起义军精壮主力大约六万人。岳家军瞬间膨胀到十万人。这时候,岳家军完全碾压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所部军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宋第一军。
岳家军不仅兵多兵精,而且兵种齐全。不要说骑兵,如八千背嵬军,这是岳飞的绝对亲兵主力,关键是连水军都有。而岳家军水军就是洞庭湖剿匪时组建的,“获贼舟千余,鄂渚水军为沿江之冠”。一个“沿江之冠”,意思就不是一般的强,而是特别强。

平定洞庭湖起义军后,南宋能够将整条长江水道贯通。从此之后,军事行动更为迅速、商贸往来更加顺畅。对于岳飞的这份功绩,赵构不吝封赏,任命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路招讨使,晋封公爵,加检校少保。
自此之后,岳飞正式被尊为岳少保。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岳飞才会在第二次,乃至第三次、第四次北伐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岳家军成为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大宋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