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丝绸之旅(四)

楚言看历史 2025-04-08 02:35:30

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旅(四)

风雨嘉峪关

从兰州乘火车西行,我们下一个游览目标是长城文化景区——嘉峪关。但我的思绪仍然停留在兰州......

嘉峪关

由于中南国旅与兰州旅行社在我们行程安排中出现衔接问题,致使我们从兰州前往嘉峪关的火车票除少数几个中铺外,其余都是上铺,且分坐在四个车厢,给我们的管理带来困难。为了 表示歉意,兰州旅行社在我们临上火车前专门安排我们到一家宾馆沐浴冲凉,洗净了一身的尘土与臭汗。这时天气开始转凉,我很担心会有同伴感冒。

上车后,安顿好同车厢几位年长的同伴,我到其他几个车厢去转了转。同伴杨凤娇头疼还有点发烧。我连忙去其他车厢取来药,让她服下。回到自己的车厢,我静静地坐在车窗旁向外张望,天已暗下来,列车在荒原上奔驰,好像一切都已沉睡.......

我俯卧在上铺奋笔疾书。夜深人静,车厢内照明灯已全部熄灭,只在车厢两头还有微弱的灯光,不时传来人们熟睡的鼾声。我只好停下笔,也该休息了。

天刚朦朦亮,我一觉醒来,已有人在走动。下铺上一对中年夫妇已开始收拾行李。我望望窗外,像是在问又像是自言自语:这是要到哪了?中年男人回答说:要到酒泉了。看来他们已收拾妥当,也很健谈,我们的话匣也随机打开。酒泉是地级市,国家航空航天基地在这里。但卫星发射场离这很远——相距400多公里。发射场由酒泉基地管理,却在内蒙古辖区内。火车在酒泉市停下,市区离车站还有一段距离。我随着下车的人群走出车厢,外面下着小雨,雨雾中酒泉车站显得那样弱小那样孤单。天凉了,我们的衣着有些单薄。回到车厢我告诉同伴们要添加衣裳,顺便去看了看杨凤娇,她已好转,脸上露出了喜色。

嘉峪关城楼前

火车晚点两小时,在19日早晨8:40到达了嘉峪关。接团的人员已等候在车站。外面的雨更大了,风也更凉了。总有一种凄凉的感觉。这段行程安排得很紧张。用过早餐我们就直奔嘉峪关。导游介绍:嘉峪关市现在既是新兴的工业基地又是举世瞩目的旅游城市,因万里长城嘉峪关而闻名于世。

嘉峪关雄踞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与山海关遥相对应。嘉峪关峭立嘉峪关山麓,巍峨宏伟,险峻天成,气势磅礴,“连陲锁阴”,是万里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要塞,“河西第一隘口”,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据说嘉峪关始建于汉代,后经历代烽火炊烟,几经重建。现在的“天下第一雄关”城楼,重建于1372年(明代洪武年间),呈正方形,设内外两城,以内城为主,开东西二门,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

城头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南北城墙的中段各有一座“敌楼”。壁垒森严,雄伟坚固。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两翼城墙横穿沙漠戈壁,与南北两边山峰紧紧相连,如巨人伸臂屹立,威风凛凛,气势轩宇。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呈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走近嘉峪关,一块墨黑色纪念碑矗立在嘉峪关关城门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嘉峪关”,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抬头上望,关城入口的城楼上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横匾,横匾上零星脱落的木漆好似花斑,但横匾上雄浑的四个大字“天下雄关”依然沥沥在目,令人肃然起敬。横匾已首先见证了嘉峪关的历史。

嘉峪关古城墙上

进入嘉峪关外城,导游给我们介绍,这里主要是通商集散地。和平年代,关内关外的商贾往来其中,互通有无。这里是当时最热闹的地方。听着导游的介绍,想想当时的情景,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集市,不同种族的人友好相处,各种服饰、各种肤色、各种语言的人往来其间,各种吆喝声、牲畜的叫唤声混杂在一起......

转过一片树林,嘉峪关内城豁然显见。巨大的城楼和高耸的城墙显出了嘉峪关的雄势。“天下第一雄关”城楼坐落在内城东关口。我们从东城楼边石梯走上关城,沿关城城墙绕南墙转到西门。嘉峪关内城主要是屯兵和军事管理部门所在地。内城中有游击将军府、关帝庙等建筑。嘉峪关主要由黄土和石砖砌成。城楼为木结构。城墙外面用黄土粉刷,与周边环境浑然一色。

在西城门口内侧还建有一座厚实的城墙似建筑,我驻足留心观看,静静地思索着,为什么会在城门口内侧竖起这样高大的建筑,给进出关隘增加了难度。这就是所谓的瓮城。瓮字大概寓意“瓮中捉鳖”吧!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古代西域用兵多以骑兵为主,骑兵在攻破城门时,不加阻隔就会长驱直入。在城门口建起这道阻隔墙就是为了阻止骑兵。就算攻破城门,骑兵穿过城楼就会撞上阻隔墙而死,不死的也会被两边城墙上的弓箭手射杀。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而惊叹!

嘉峪关古长城遗址前

走出关城西门就是关外茫茫大漠了。迎面吹来关外的凉风,多了几分悲凉。回首望,关城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又回到了血雨腥风的古战场:漫漫黄沙,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狼烟四起,血染疆场,白骨遍野......“西出阳关无故人”!你只有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到:从内地前来戍边的人即使不是战死在疆场,也会在这种自然环境中消亡,再来的人是不会见到故人的。其实阳关并不在这里。人们往往把嘉峪关以西说成西域或茫茫大漠,主要还是源于嘉峪关是长城的最西端。而事实上出了嘉峪关还有一块战略缓冲地。历来是中原与西域共争与合融的地方。这就是“河西走廊”!

嘉峪关是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再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繁荣兴盛和血雨腥风......

离开嘉峪关我们乘车西进,顺道参观了西部古长城遗址。嘉峪关距离敦煌400多公里,沿途将穿越河西走廊。我脸贴着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嘉峪关,感觉还有点遗憾,对嘉峪关的美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要知道:长城文化在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能不能这样说:没有长城文化也就没有古丝绸文化,没有古丝绸文化也就没有长城文化!她们的历史渊源我还无从考证,我只是在这样思考。因为通商就会带来文化浸入和文化冲突,文化冲突会带来战争,有战争才有了长城。反过来有了长城,才能更好地凸显丝绸文化。

作者刘建华

【作者简介】刘建华,大学本科毕业,恩施州人民银行干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