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从金田起义到嘉应州败亡,人心就从未凝聚

喵先生的科普时间 2023-10-28 11:46:06

太平天国为何失败?人心散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从金田起义到嘉应州败亡,太平天国的“人心”就从未凝聚在一起,结局可想而知。

冯云山来到紫荆山,成功让拜上帝教扎根,发展3千余人,为金田起义赚取第一桶金。

按照冯云山的设想,洪秀全是元首,但不理政,冯云山是“军师”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如此,形成了洪秀全、冯云山二元结构,这是太平天国的最初设想。

冯云山能力强,具有大局观,以及自我牺牲精神。冯云山传播拜上帝教,都是以洪秀全的名义进行,让大家知道遥远的广东花县有一位名叫洪先生的首领。

人心齐,则泰山移,冯云山在紫荆山的发展很顺利,洪秀全喜笑颜开。但是,杨秀清、萧朝贵半路崛起,则改变了一切。

杨秀清、萧朝贵都是广西桂平本地人,也是冯云山发展入会。但是,他们压根就不信拜上帝教,不相信所谓的“天父”,便想办法掌握权力。

冯云山被逮捕入狱时,洪秀全救援不力。此时,杨秀清表演“天父”下凡,稳定人心,并救出冯云山。不久,萧朝贵表演“天兄”下凡,处理内部事务。

杨秀清、萧朝贵的“下凡”,让洪秀全、冯云山苦不堪言。因为,如果否定他们的行为,就意味着拜上帝教是骗人,自己就玩不转,他们输不起。

冯云山大局观强,为了内部的稳定,便重新调整“上帝”子女的顺序,以及内部排位,并甘愿排在萧朝贵之后,对杨、萧做出妥协。

此外,冯云山拉拢韦昌辉、石达开等实力派,用来制衡杨秀清、萧朝贵,保证权力中枢的稳定。

杨秀清、萧朝贵有了“下凡”的资格,便经常来到“凡间”训话,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且彼此明争暗斗。此时,太平天国的“人心”,已经发生了改变。

1850年,金田团营的关键时刻,萧朝贵“天兄”下凡,以敌人强大为由,支开洪秀全、冯云山,让他们去胡以晃家避难。金田起义的事情,萧朝贵负责。

发动起义,洪秀全、冯云山却不能在现场,这意味着什么?杨秀清、萧朝贵想实际掌握太平天国,他们并不把自己当作臣子,内部的裂痕开始出现。

后来,清军攻打胡以晃家,洪秀全、冯云山处境危急,杨秀清才“天父”下凡派兵去救援,史称“迎主之战”。

杨秀清、萧朝贵的挑战,表明太平天国一开始就不是一条心,他们都为自己的权势与利益着想。当然,有冯云山在,且清军进攻频繁,彼此矛盾还没突显。

1852年,冯云山、萧朝贵相继阵亡沙场,杨秀清几乎是一家独大。都知道,杨秀清的军事能力强悍,却目中无人,连洪秀全都不放在眼里。

一言不合,杨秀清就“天父”下凡,对诸侯王进行杖责,让韦昌辉、秦日纲等下不了台面。后来,杨秀清还想册封“万岁”,与洪秀全的矛盾白热化。

按照李秀成所说:韦昌辉、石达开不服气,认为杨秀清太嚣张,便联手起来对付东王,要除掉杨氏三兄弟,但不要殃及无辜。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这是诸侯王矛盾的总爆发,影响深远,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开始,令人痛心。

天京事变,不只是损失了2万老兄弟,还导致拜上帝教的信仰崩溃。杨秀清是“天父”的代言人,却死于兄弟之手;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上帝子女,也自相攻杀,谁还相信太平天国。

韦昌辉攻杀杨秀清,是信仰的崩溃;韦昌辉、石达开矛盾激化,则导致太平天国军事力量的衰败;石达开回京辅政,处死秦日纲、陈承瑢,意味着太平天国的文官系统崩盘,运转失灵。

石达开的昏招,让洪秀全对他十分忌惮,便册封洪仁发、洪仁达为王,牵制石达开的权力。谁知,石达开一怒之下外出,带走了10万兵马,太平天国的将士不知何去何从。

石达开是臣,洪秀全是君,翼王率兵单干,意味着什么?天王就是摆设,对诸侯王失去约束力,王权的威严扫地。此后,各地将领拥兵自重,无法阻止。

可以说,天京事变带走了“人心”。但是,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不放弃,他们试图重新整合资源,凝聚人心,并率兵征战沙场,试图中兴太平天国。

桐城之战、舒城之战、浦口之战、三河之战、二破江北大营之战、二破江南大营之战,陈玉成、李秀成都获胜了,重创清军主力。

要知道,陈玉成、李秀成的兵马,都是新招募,却能在战争中成长起来,足以证明英王、忠王能力之强。但是,没了“人心”,陈玉成、李秀成又能奈何。

由于天京事变,以及石达开出走的影响,洪秀全对诸侯王已经不再信任,即便他们能力强,也忠心耿耿。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洪秀全的做法很不满,尤其是这两点。首先,重用自己的亲信、家人、族人,即便他们没能力,或者还是小孩子,都不影响。

外甥萧友和、女婿钟万信、哥哥洪仁发、洪仁达,洪秀全最相信他们。至于陈玉成、李秀成,则排在信任的第五位与第六位。

信任就意味着重赏,而这些人往往没啥功劳,甚至品行恶劣,这让苦战沙场的将士情何以堪?正如李秀成说:有功劳没封赏,却无功受禄,将士们都想散伙,但清军不许投降,才不得不继续坚持。

再则,洪秀全推行“封地制”,遍地都是诸侯。常用汉字三千多,封王达到2700余人,且不能重名,到了滥封的地步。

封王多,彼此互不统属,且名义上都有自己的领地。如此,虽说能激励将士去奋勇拼杀,开拓疆域,却容易让他们陷入争夺与保护“一亩三分地”的怪圈,失去了大格局。

安庆之战,明知城池守不住,悍将叶芸来也想突围,保存实力,为何陈玉成不答应呢?很简单,安庆是陈玉成的领地,也是他有话语权的本钱,英王输不起。

除了陈玉成,为何其他将领不想救援安庆,李秀成干脆不去?安庆不是自己的领地,凭什么为英王火中取栗,自己得不到好处也就罢,还会损失兵马,谁会这么做?

可以说,“封地制”让诸侯王们没了“人心”,也没了大格局。如此,即便李秀成后来夺取了江浙,有了一块富庶的地方,却终究守不住。

淮军、楚军、洋枪队攻打江浙,总计兵马不足3万。太平军呢?李世贤在浙江的兵马30万,李秀成在江苏也有30万,是清军的20倍,为何还打不赢呢?

纵观江浙争夺战,太平军不是集中兵力,寻找机会歼灭清军,而是独自镇守城池要塞,采取消极防御策略,被动挨打。楚军、淮军虽然精锐,但人数不多,如果太平军作战方案没问题,还是可以搞定对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灭亡。此时,李世贤、汪海洋等人依然手握几十万大军,并非没机会逆袭。但是,李世贤、汪海洋还是没能汲取教训,他们坚持与清军战斗的同时,也不忘记相互拆台。

1865年,漳州之战,汪海洋不救李世贤,太平军惨败。不久,汪海洋处死李世贤,以及之前又处死黄金爱,太平天国人心更加涣散,对汪海洋充满怨言,无心作战。

1866年,汪海洋继续南下,转战福建、广东,一度夺取嘉应州,有了一块新的基地。但是,太平天国已经没了人心,将士茫然不知所措,终究被湘军扑灭。

8 阅读:2609
评论列表
  • 2023-10-30 07:09

    一个邪教头子想当皇帝

  • 2023-10-29 00:34

    谁是正义的一方?

    云淡风轻 回复:
    都不是
  • 2023-10-30 01:24

    王杀王,弟杀兄,江山打无通。这是當年太平军自己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