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绿松石矿的储量和开采量,因此自古以来也一直是绿松石器生产大国。绿松石装饰伴随着中原文明从起源到发展,成为古代中国文化传统标志性因素。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在文章《古代中国绿松石器发展的阶段性和礼仪性》(收录于《礼仪与奉献》)中,根据古代中国绿松石的发展,将其分为串饰、礼器、粗装饰、精装饰等发展阶段,再讨论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礼仪性。本文节选如下:
礼仪是礼制的表达形式,礼仪的展现则往往是通过器物及其呈现方式表达的。表达礼仪性的器物往往具有以下属性:或者具有珍稀、贵重的特性,或者具有色泽、造型等外观吸引力,再或者具有某种约束性的社会表达力。对于绿松石器而言,表达礼仪性又有两个层次:一是器物具有既定的礼器属性;二是器物虽不是属于礼器,但当其以华丽、贵重的方式呈现时,提升了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社会属性,也具有一定的礼仪性。以下从绿松石器作为礼器和礼仪性器物的不同属性分别加以阐述。
新石器时代末期绿松石器,神木石峁遗址串饰
绿松石因其色泽而被人们所喜爱。绿松石的地质形成机理使其深埋矿脉之中,开采和获取不易。制作装饰品需对其进行切割、打磨等耗时费力的加工整形工作。作为珍稀资源,绿松石还经过贸易甚至是远程贸易的社会交换。如此种种都说明,绿松石器具有普遍的奢侈品属性。
新石器时代末期绿松石器,南郑龙岗寺半坡类型M314绿松石饰
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社会复杂化的过程,从装饰品、彩陶的出现和流行,到陶器、玉器的礼器化,都是这一过程的必然产物。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器的发展,也自然有着类似礼器化的历程。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当绿松石被深加工为扁平的牌形,特别是作为标志物点缀在玉、石串饰中,无疑使装饰品的展示性被加强。稍晚出现的联片绿松石装饰,不仅是进一步对绿松石的深加工,还在形态上突破了绿松石制品体量的局限。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器,二里头2002VM3:5龙形器局部
另一方面,绿松石器的发展又是一个社会资源被整合、控制的过程,联片绿松石器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大范围出现,关联着资源的集中和垄断,这正是从黄河流域上游到长江流域下游广泛的、高度复杂的社会表征。不难注意到,嵌片绿松石器的流行,大体与璋、戈、琮等玉礼器的出现在同一时期。因此学者认为临朐西朱封、日照两城镇大墓等地绿松石嵌片作为礼器使用是很有见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联片绿松石器从技术到社会性的成形,发展成为二里头文化联片绿松石的龙形器、牌饰等礼器,是必然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绿松石器和玉器一样,都是从装饰品升级为礼器,作为上层阶级的标志物。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器,二里头1981YLⅤM4:5牌饰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器,二里头1984YLVIM11:7牌饰
殷墟文化时期开始,联片绿松石转向装饰兵器和车马器,这是绿松石器社会性的重要转型时期。可以说,二里头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性物质文化成就是青铜器类的容器和铃、玉器类的牙璋和戈、绿松石类的龙形器和牌饰,甚至包括陶器类的盉和爵,这些并列为二里头国家的礼器。随着早期文明的发展,代表社会资源、生产和技术复杂性更强的青铜器可以配合更大的社会场景,也更加适合宴饮等社会性活动,还具有更佳的展示效果,它们脱颖而出成为商周社会的中心礼器,也使玉器和绿松石器“跌出”礼器的核心圈。殷墟文化时期装饰绿松石的钺、戈等兵器和弓形器等车马器往往会出现在较为高等级的墓葬中,但同时不意味着高等级贵族使用或随葬器物必定装饰有绿松石。换言之,此时的绿松石器可以表达出使用者较高的地位,但又不像青铜器那样,作为表达较高地位的必备物。
中商文化政治中心城市出土绿松石器,郑州小双桥H29绿松石嵌片
绿松石器这样的性质延续到东周时期,装饰范围开始延伸到青铜礼器和带钩、削刀等日用品。不过和殷墟时期的情况相似,青铜礼器中常见有使用绿松石装饰的情况,但使用绿松石装饰并未成为青铜礼器的标准配置。例如曾侯乙墓青铜礼器中普遍使用绿松石装饰,体现了曾侯乙较高的等级和财富。但其时绿松石矿源得到了充分开发的楚国,只是在汉水上游一带的战国楚墓青铜器中多见绿松石装饰,同样高等级天星观、九连墩楚墓青铜器中几乎不见绿松石装饰。这一阶段,绿松石在青铜礼器中装饰的对象,多出现在那些制作精美与更为生活化的壶、豆等器类。反映了东周特别是战国时期礼器重视的方向。绿松石生活化的倾向,还体现在战国中晚期流行青铜剑、带钩上的装饰,这也是其后绿松石与黄金饰品结合的社会基础。
战国时期青铜剑的绿松石装饰,越王勾践剑
总体看来,虽然体量较小,但绿松石在古代中国文化发展中一直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从人体装饰上升到礼仪性器具,从对青铜器的装饰再转向对黄金饰品的点缀,绿松石以上的发展,基本都由嵌片的技术方式完成。嵌片形成的复合材质,往往会超过或提升原有主体器物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相反,单一材质的绿松石串饰虽然贯穿于古今不同时期,但其价值空间有限,很难占位于高等级社会空间。
绿松石与金器的结合,澄城刘家洼芮国墓葬带饰
绿松石清新、靓丽,有别于玉器的朴质、圆润。但绿松石器的发展又和玉器有着大体相同的历程,即从作为人体的装饰,上升到礼器的地位,再转而成为富有礼仪性的服饰。从这个维度而言,绿松石是和玉器一样,在社会的礼仪性中作为典型的物化代表,贯穿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始终,成为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不过,古人对于绿松石和玉器(软玉)之间的差别,一直有着清楚的认知。绿松石与玉器的搭配,起到加强礼仪性的作用。
绿松石与金器的结合,钟祥梁庄王墓冠顶
绿松石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与黄金的结合上。黄金是在文化上最被普遍认同的贵重金属,早期中国文化中的黄金往往具有外来文化的背景。因此绿松石与黄金饰品的结合是中外文化在游牧民族背景中的融汇。自商以降的古代中国,绿松石与黄金结合的装饰一直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背景。绿松石与黄金这两种同样鲜艳、同为奢侈品的材料结合制作的服饰是进入封建帝国后社会上层经常性的选择。因此春秋早期之后绿松石与黄金的结合是绿松石器由礼仪性向现实性的转变的最终形式,也可以说是礼仪性在世俗生活中的表达,同时还是社会发展高度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如果说绿松石装饰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必然选择,则绿松石结合黄金也是铁器时代的一个自然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