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这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真不是俗人

墨色山水图 2025-01-15 15:16:30

“这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真不是俗人。”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出生于长沙县板于仓,与出身农家的毛主席不同,她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而且,她比毛主席小了8岁。

杨开慧和毛主席相识,源于她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杨昌济曾留学日本、欧洲长达十年,是一位学贯中西、思想开明的著名学者。因为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长大,杨开慧也成了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之一。而杨昌济归国后任教于湖南第一师范,毛主席正是他最欣赏的学生之一。当时每逢周末,毛主席经常会到杨昌济家里,向老师请教学问,也因此认识了杨开慧。不过那时候杨开慧还只有十三四岁,两个人还是很单纯的师兄师妹关系。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1871——1920)中国近代知名学者、教育家。1903年与陈天华等36人被选为官派生赴日本留学,后留学欧洲。1913年回国后,婉拒湖南督军兼省长谭延闿邀请出任湖南教育厅厅长一职,投身教育事业,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任伦理学教员。1914年在湖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学,兼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修身、教育学两课。1918年,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1919年12月,杨昌济因病入院。去世当天,即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强撑病体,致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 钊,推荐毛主席、蔡和森为“当代英才”望善视之”。

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杨昌济赴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杨家也举家迁往故都 北京。就在这年秋天,25岁的毛主席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也来到北京。

初到北京的毛主席经济上相当窘迫,不仅没有收入,还欠着账——连来北京的路费都是找朋友借的。最后,还是杨昌济先生请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帮忙,他才得到了一个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月工资8块钱。8块钱什么概念呢?当时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月薪是120块,教授胡适是200块,文学科学长陈独秀是300块。毛主席的工资之低,可想而知。

微薄的收入,当然只够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于是,那个冬天,毛主席和其他七位同赴北京的湖南青年只能一同租住在三眼井一间小屋里,大家都睡到炕上的时候,挤得儿乎透不过气来,谁要翻个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北方冬季的寒冷,是这些湖南青年们从未经历过的,但他们又买不起大衣,最后只好八个人凑钱合买了一件,谁要出门归谁穿。

低微的还不仅仅是工资,毛主席在1936年告诉斯诺:“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不过,如此窘迫的生活并没有影响到这位一心追求光明的年轻人的心境。毛主席告诉斯诺:“可是在另一方面,故都的美对于我是一种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补……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梅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在北京,引发他赞叹的,还有另一个对他此生来说意义非凡的发现:当年活泼可爱的小师妹,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段爱情的详细过程,只能从只言片语的回忆中推断出,是勇敢的图书馆助理员先向教授美丽的女儿发起了追求。我们必须佩服青年毛主席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因为,在当时,他这个月收入仅8块钱的图书馆助理员与小师妹之间,门第差距是巨大的。杨开慧是中国知名教授的女儿,是大家闺秀,而他这个姓毛的小伙子、月挣8块钱的图书馆助理员,基本上相当于令天进城务工的打工仔。

而在杨开慧的笔下,对方同样早已令她芳心暗许——1929年,杨开慧在日记中写道:“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一直到他有许多信给我,表示他的爱意,我还不敢相信我有这样的幸运……”

巨大的身份地位差距,丝毫没有成为一无所有的图书馆助理员和教授女儿之间爱情的障碍,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里,一段跨越世俗之见的初恋,悄然萌芽了。

年轻的图书馆助理员不顾一切大胆敞露的真情,彻底征服了姑娘的心。杨开慧后来在日记里写道:“从此我有了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

于是,故宫的古城墙下,北海的杨柳岸边,爱情之花怒放在北国早春中。不久,回到长沙的毛主席,与杨开慧之间的通信,互相的称呼就已经简化成了一个字:“润”和“霞”因为他们一个字“润之”,一个号“霞姑”。

两年的相恋终成正果,1920年冬,润与霞的爱情瓜熟蒂落 。

杨昌济患病期间,毛主席正好因领导驱张(军阀张敬尧)运动,率湖南学界代表团来到北京 1920年1月18日,毛主席(左四)与在京读书的湖南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陶然亭集会商讨驱张工作。会后,在陶然亭院外慈悲庵门前老槐树合影留念。

从时间上看,合影时间正好是杨昌济去世的第二天。杨昌济去世后,毛主席以女婿“半子”身份,竭尽全力为恩师料理了后事。

《杨怀中教授逝世讣告》《蔡元培、范源濂、毛泽东等29人启事》

1920年1月,父亲杨昌济逝世后,杨开智、杨开慧发出讣告。蔡元培、范源濂、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主席等29人联名发表启事,对杨昌济的逝世表示哀悼。补告和启事在《北大日刊》和长沙《大公报》上登载。这是长沙《大公报》的讣告及哀启。

1921年春夏间,毛主席外出考察,新婚不久后的初别更让两人感受到了彼此间的情真意切。毛主席当时曾以词托意,抒写了两人离别后愁肠百转的思念: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钧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爱情的滋味,让作诗填词向来豪放大气的毛泽东,一反常态地变得婉约调怅、愁肠百转。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主席研究专家张素华在读到这首词时感慨道:“毛主席像《虞美人·枕上》这样纯粹婉约调怅风格的情词,可以说是独此一首。看这首词,我们找不到一点毛主席式的英雄豪迈,完全就是一个陷在爱情中的青年在那里思念牵挂、愁肠百转,作小儿女状。可见恋爱中的毛主席,跟一般的年轻人也没什么两样,甚至可以说在感情里陷得更深 。

而对于结婚这种人生大事,这对恋人也是同样处理得与众不同:毛主席当时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也就是校长,他与杨开慧结为百年之好那天,一没有花轿,二不置嫁妆,三不用媒灼之言,仅仅是杨开慧自己收拾了一点简单行李,雇了辆人力车,搬到学校分给毛主席的教师宿舍里,两人就这样结了婚。后来还是几个朋友听说以后,说结婚嘛,总要庆祝一下,毛泽东才掏了六快钱,请这几个朋友一起吃了一顿饭,算是摆了惟一的一桌婚宴。

杨开慧研究专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欧金林评价说:“等于新娘子自己打个的,就跑来嫁人了。所以这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真不是俗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