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越冬要防冻,镇压覆草保墒情,返青整齐群体壮。

草原牛羊成群 2025-02-16 19:04:54

小麦越冬要防冻,镇压覆草保墒情,返青整齐群体壮

当凛冽的寒风如刀子般刮过广袤的田野,小麦这一重要的粮食作物,也迎来了它生长过程中的一道难关——越冬期。在这看似冰天雪地的季节里,小麦的生长态势与来年的收成紧密相连,而防冻措施则成为了保障小麦安全越冬、返青后茁壮成长的关键。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小麦在冬季面临的严峻考验。据相关气象数据显示,许多小麦种植区的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在极端寒冷的年份,能达到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这样的低温环境,对于小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普通小麦品种在零下 5 摄氏度左右时,生理活动就会受到明显抑制;而当温度降至零下 8 摄氏度时,就可能遭受冻害。冻害一旦发生,小麦的叶片、分蘖节等关键部位就会受到损伤,直接影响其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生长发育。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科学有效的防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我们要来谈谈镇压这一重要操作。对于许多种植户来说,镇压小麦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不少科学道理。

在越冬期进行镇压,能够打破小麦犁底层。犁底层是长期耕作形成的紧实土层,土壤孔隙度小,透气性和透水性差。据测量,犁底层的土壤容重可达到 1.3 克/立方厘米以上,而正常耕作层土壤容重一般在 1.1 - 1.2 克/立方厘米。通过镇压,能使犁底层疏松,土壤孔隙度提高到 1.2 克/立方厘米左右,大大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镇压还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据实验研究表明,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镇压后的麦田土壤田间持水量能提高 5% - 10%。这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节水增产技术。在冬季,水分蒸发损失小了,小麦就能更好地保持自身的水分,提高抗寒能力。

除了镇压,覆草也是保障小麦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不少地区,农民会利用农作物秸秆、杂草等进行秸秆覆盖。据实验证明,合理的秸秆覆盖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温度。在夜间,有秸秆覆盖的小麦土壤温度比无覆盖的能提高 2 - 3 摄氏度。在寒冷的夜晚,这 2 - 3 摄氏度的温差,或许就能成为小麦抵御严寒的“保护罩”。

秸秆覆盖除了保湿升温外,还能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在北方多风的地区,强劲的北风可能会吹松表土,导致小麦根系暴露在空气中。而秸秆覆盖就像一层厚厚的“毛毯”,牢牢地固定住土壤。据调查,秸秆覆盖后的麦田,土壤侵蚀模数可比不覆盖的降低 30% - 50%,有效减少了风蚀和水蚀对土壤的破坏。

除了镇压和覆草,冬季的管理也不可忽视。例如合理进行冬灌,能为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有研究表明,在土壤墒情不足的情况下,适时冬灌可以为小麦提供 30 - 50 立方米/亩的有效水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应在日平均气温 3 - 5 摄氏度时进行,此时水不易结冰,还能使土壤充分蓄水。

另外,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也很关键。过稀或过密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抗寒能力。一般来说,半冬性小麦基本苗应在 12 - 15 万株/亩,弱春性小麦基本苗在 15 - 20 万株/亩为宜。选择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的冬小麦品种,能大大提高小麦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

当春天的脚步悄然到来,经过了一冬的考验,小麦迎来了返青期。经过镇压和覆草保墒的麦田,小麦返青整齐,群体生长健壮。据统计,采用这些科学措施管理的麦田,分蘖数能比未采取措施的麦田多 3 - 5 个/株,成穗率提高 10% - 15%,为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这与寒冷对抗的季节里,我们精心呵护着每一株小麦,用科学的方法守护着这份希望。镇压覆草,每一项措施都是农民智慧的结晶,都是对丰收的期盼。让我们用这些科学方法,为小麦的冬日安危“保驾护航”,迎接那一片生机盎然的春日麦田,在收获的季节,收获沉甸甸的喜悦与满足。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