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新年:英歌舞与祭神,奏响传统与现代的共鸣乐章

云祭福园 2025-02-01 21:58:54
春节,潮汕的 “非遗狂欢”

当 2025 年春节的喜庆氛围弥漫在华夏大地,潮汕地区以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成功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目光。潮汕英歌舞,这个传承数百年的民间艺术,在今年春节火爆出圈,成为当之无愧的 “最强过年气氛组”。

春晚舞台上,英歌舞传人带领着舞蹈演员们,以刚劲有力的舞姿、激昂澎湃的节奏,将中华民族自信昂扬、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整齐划一的动作,翻飞的鼓槌,铿锵的步伐,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也让英歌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汕头全市举办了超过 100 场英歌舞表演,大街小巷都回荡着激昂的锣鼓声和热烈的喝彩声。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脸上涂抹着夸张的油彩,仿佛从历史中走来,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英歌舞:“中华战舞” 的前世今生

英歌舞,这个被誉为 “中华战舞” 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潮汕地区传承了数百年。它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潮汕人民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溯源:古老传说与历史印记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学界说法众多,各执一词。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南宋时期,金兵南侵,潮汕地区的民众为了抵御外敌,纷纷组织起义。在战斗中,他们发现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态,可以更好地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 。于是,他们将这种模仿动物的动作与战斗动作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 潮汕英歌舞。另一种说法认为,潮汕英歌舞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潮汕地区的民众信仰神灵,每逢节庆或重大事件,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舞者会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形态,来祈求神灵的庇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形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的民间舞蹈 —— 潮汕英歌舞。

也有学者认为是潮汕地区历史上举行大型祭孔仪式演化而来的;有学者认为,英歌舞的击打动作、人物造型、服饰装扮都与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受到戏曲的影响而产生的;还有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了高压手段,人民便借口扮演梁山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舞着英歌以表示反抗官府欺压而形成的。虽然具体起源尚无定论,但这些传说和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英歌舞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传承:从民间到舞台的跨越

在过去,英歌舞的传承主要依靠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方式。老一辈潮汕人说,“只要家里有人去跳英歌,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学习英歌舞失去了兴趣,英歌舞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的危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英歌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许多学校将英歌舞纳入校本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的英歌舞人才。潮汕英歌舞不仅走进了校园,还走向了国际舞台。2024 年 2 月,来自广东普宁的艺术团在英国伦敦表演英歌舞,引起外国友人极大关注。通过这些努力,英歌舞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传承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表演:力量与激情的碰撞

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主要由 “前棚”“中棚”“后棚” 三大部分组成。“前棚” 主要为男子群体舞蹈,也是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部分。舞者们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打出节奏,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按节奏板式划分,英歌舞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 3 种不同流派,潮阳英歌舞则属于中快板英歌。其槌法名目繁多,如横槌、竖槌、挑槌、单打、对打、三面打、四面打等,招式有 20 余套,可变换出各种队形,如 “双龙出海”“铁塔凌霄”“四海升平”“双金钱”“铁索股” 等 。

“中棚” 则是戏曲片段,主要以演唱为主,表演一些小演唱、小戏等。“后棚” 为武术表演,展示各种武术技巧和套路。不过,因为中后棚的演出程式相对繁杂,现在的英歌舞为了方便演出大多去掉了演小戏、比武艺的中后棚,只保留了最能体现英歌舞特色的前棚部分。

英歌的脸谱也大有讲究,主要基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绘制,神秘、狞厉、威猛,色彩和图案非常丰富。红色表示赤胆忠心、正义凛然,黑色表示鲁莽耿直,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比如 “李逵” 的黑脸、“宋江” 的红脸。同时英歌还常将百兽、龙、凤等形象画在脸上,让脸谱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特色。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根据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服装也各具特色。他们的脸上涂抹着夸张的油彩,仿佛从历史中走来的英雄豪杰。

在表演时,英歌舞还伴有激昂的锣鼓声和海螺号声,舞者们随着节奏齐声呐喊,气势磅礴。那整齐划一的动作,翻飞的鼓槌,铿锵的步伐,无不展现出力量与激情的碰撞,让人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

祭神:潮汕人的精神信仰

在潮汕地区,除了热闹非凡的英歌舞,祭神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它承载着潮汕人深厚的精神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历史渊源:千年传承的信仰

潮汕祭神的习俗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古代。潮汕地区在古代被视为 “南蛮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台风、地震、暴雨、干旱、瘴疠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苦难。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祭神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他们希望通过祭祀神明,祈求神灵的庇佑,消灾降福,保佑家人平安、五谷丰登、生活顺遂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神的习俗逐渐融入潮汕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祭神习俗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如今独特而庄重的祭神文化。

神明世界:众神庇佑的潮汕

潮汕人信仰的神明众多,涵盖了天地神明、佛道诸神、民间俗神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信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位神明都有着各自的职责和神通,共同庇佑着潮汕大地和这里的人民。

天公,即玉皇大帝,是众神之首,掌管着天地万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在潮汕人的心中,天公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每年的正月初九是天公诞,这一天,潮汕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天公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妈祖,又称天后、娘妈,是海上女神,也是潮汕沿海地区人们最为尊崇的神明之一。潮汕地区靠海,渔业和海上贸易发达,妈祖被认为能够保佑渔民出海平安、船只顺利归来。在过去,每当渔民出海前,都会到妈祖庙祭拜,祈求妈祖的庇护;而当船只平安归来后,也会到庙里还愿,感恩妈祖的保佑。

土地公,潮汕人称之为 “伯公”,是掌管土地和农业的神明。在以农业为主的潮汕地区,土地公的地位举足轻重。人们相信,土地公能够保佑土地肥沃、农作物丰收,因此,在每个村庄、每条街巷,几乎都能看到土地公庙。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带上香烛、供品前往祭拜,祈求土地公保佑家宅平安、五谷丰登 。

除了这些神明,潮汕人还祭祀观音娘娘、财神爷、三山国王、公婆神、门神等众多神明。不同的神明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被祭祀,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愿望。

祭神仪式:虔诚的心灵寄托

潮汕的祭神仪式庄重而繁琐,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潮汕人对神明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祭神前,人们会精心准备供品。供品的种类丰富多样,包括三牲(猪、鸡、鱼)、五果(如苹果、香蕉、桔子、葡萄、柚子等)、粿品(如红桃粿、甜粿、乒乓粿等)、斋菜(如香菇、木耳、腐竹、莲子等)、茶水、酒水等。这些供品都有着各自的寓意,如三牲代表着丰盛和敬意,五果寓意着吉祥如意,粿品则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祭祀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将供品摆放在神龛前的供桌上,供桌通常会铺上红色的桌布,以示喜庆和庄重。供品的摆放也有讲究,一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位置摆放,体现出潮汕人对祭祀仪式的严谨态度。

接着,点燃香烛,袅袅青烟升腾而起,仿佛是人们与神明沟通的桥梁。全家人依次向神明上香,双手合十,心中默默祈祷,表达自己对神明的感恩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上香时,人们会行叩拜之礼,一般为三拜九叩,以表达对神明的敬重。

在祭祀过程中,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仪式环节。比如,“问杯” 是潮汕祭神中常见的一种方式。人们会用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祈祷后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 “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 “稳杯”,都被认为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 “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这种形式也用于跟神的对话,圣杯表示神灵同意请求,反之则不同意。

祭祀结束后,人们会焚烧纸钱,寓意着给神明送上财富和物资。此时,鞭炮声响起,整个祭祀仪式达到高潮,热闹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当英歌舞遇上祭神:文化的交融与新生

在潮汕地区,英歌舞和祭神这两种传统文化活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潮汕春节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春节期间的祭神活动中,英歌舞常常作为重要的表演节目,为祭祀仪式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舞者们以刚劲有力的舞姿、激昂澎湃的节奏,向神明展示着人们的敬畏与虔诚,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种将舞蹈与祭祀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丰富了祭神活动的内容,也让英歌舞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在一些地区,英歌舞的表演时间和祭神活动的时间紧密相连。例如,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神的习俗中,汕头市潮阳区的一群青年就会自发跳起英歌舞来庆祝这一节日。从凌晨开始,舞者们便精心准备画脸谱、备锣鼓,随着激昂的鼓声响起,他们动作刚劲有力、英姿飒爽,英歌舞队穿梭于街巷中,为家乡增添了一份喜庆和热闹,也为祭灶神的仪式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

英歌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与祭神的主题相互呼应。英歌舞中所展现的英雄形象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与人们在祭神时祈求神灵庇佑、战胜困难的心理相契合。舞者们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威武的姿态,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鼓舞人心,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

而祭神活动所蕴含的信仰和文化内涵,也为英歌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在潮汕人的心中,祭神是一种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英歌舞作为祭神活动的一部分,承载着这种信仰和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了潮汕地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

英歌舞与祭神的交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内涵上。它们共同表达了潮汕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成为了潮汕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在现代社会,潮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交织。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潮汕地区充分挖掘英歌舞和祭神习俗的文化价值,将其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和线路。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绝伦的英歌舞表演,还能亲身参与到祭神活动中,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汕头的小公园开埠区,每逢节假日都会举办英歌舞表演和祭神巡游活动。古老的骑楼街道与热闹的民俗活动相互映衬,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客们穿梭在人群中,观看英歌舞舞者们的精彩表演,品尝潮汕特色美食,购买带有英歌舞和祭神元素的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潮汕春节的独特氛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英歌舞,当地还开发了一系列以英歌舞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英歌舞玩偶、脸谱、明信片、文具等 。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融入了英歌舞的元素和文化内涵,成为传播英歌舞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一款以英歌舞人物为原型设计的盲盒玩偶,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他们通过收集盲盒,了解英歌舞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对英歌舞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

此外,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也借助数字平台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英歌舞的精彩表演和祭神活动的庄重仪式被传播到全国各地,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许多英歌舞团队和祭神活动的组织者也开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与网友互动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到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 。

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潮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着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它们不仅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潮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作为潮汕地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今年春节成功 “出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不仅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然而,潮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通过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如文旅产业的结合、文创产品的开发以及新媒体的传播,成功地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它们的火爆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是束之高阁的古老记忆,而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

让我们共同期待,潮汕英歌舞和祭神习俗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继续为潮汕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也期待更多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闪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0 阅读:5

云祭福园

简介:本账号用于云祭福园官方信息和推文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