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轻兵器》杂志社祝大家新的一年,都能心怀暖阳,继续追逐热爱,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愿大家的生活充满欢声笑语,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
53式轻机枪详解
53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鱼腮撑板式闭锁方式,只能连发发射。该枪发射53式7.62mm步/机枪弹,使用47发弹盘供弹,一般每挺机枪配6个弹盘,分装在3个弹盘袋中携带。全枪质量9.26kg(含两脚架和空弹盘),装满弹的弹盘质量2.8kg,枪管质量1.8kg;全枪长1272mm,枪管长605mm,内有4条导程为240mm的右旋膛线;气体调节器有3个尺寸不同的孔,以满足机枪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初速840m/s,理论射速500~600发/分,战斗射速80发/分,有效射程800m(对地)、500m(对空)。该枪采用圆柱形准星和弧形表尺,照门为方形缺口式,瞄准基线长616.6mm。两脚架为可折叠式,下端采用尖形驻锄。
53式轻机枪结构比早期的DP轻机枪略显复杂,但全枪仍分为枪管组件、枪管护筒组件、机匣组件、弹盘组件、枪机与枪机框组件、发射机和枪托组件以及复进簧组件6大部分。
准星座和导气装置特写,当拉机柄向后运动时,活塞头部也随之后移,图中活塞头部离开了导气箍
准星座和导气装置特写,当拉机柄位于前方位置时,活塞头部前移,套住导气箍
枪管组件 枪管的主要用途是赋予弹头一定的初速、转速以及飞行方向。枪管上装有消焰器、护筒帽、导气箍与气体调节器,在枪管后部加工有断隔螺纹和固定栓槽、抽壳钩槽以及推弹突笋槽。其消焰器为不带小孔的薄壁锥形筒状结构,用螺纹拧在枪口上。护筒帽装在导气箍前方,防止枪管径向晃动。导气箍形状简单,用两个销子通过静压配合装配在枪管上,枪管和导气箍上均钻有直径4.8mm的导气孔。导气箍下方活塞前部有锥形调节孔,内装气体调节器,调节器通过锥面与锥孔配合,用螺帽和开口销固定,上面有3个孔,在中部的环形突起上标有“2.5”、“3”、“4”的导气孔号数,2.5号孔直径为2.8mm,3号孔直径为3.3mm,4号孔直径为4mm。一般新枪使用3号气孔;当枪械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活动机件之间摩擦阻力减小而后坐力增大时,使用2.5号气孔;在低温或污垢过多,活动机件后坐不到位而又来不及擦拭时,使用4号气孔。这种调节器结构简单,但加工要求高,而且调整时必须使用工具,在连续射击枪管灼热时调节不够方便。枪管后部的断隔螺纹和固定栓槽用于将枪管固定在机匣上,断隔螺纹与机匣内前部的螺纹配合可使枪管轴向定位,固定栓槽又被固定栓卡住,可使枪管周向定位。枪管末端的抽壳钩槽以及推弹突笋槽则是为了容纳复进到位的枪机上的抽壳钩和推弹突笋。
枪管护筒组件 枪管护筒用于保护枪管、防止枪管烫伤射手,同时还起到连接和固定两脚架的作用。护筒为钢管冲压焊接件,表面冲压有很多长椭圆形散热孔,下方焊接有活塞筒,前部上方中央焊接有准星滑座,准星座和准星通过燕尾槽安装在准星滑座上,可以左右调整,准星可调节高低。护筒最前部还加工有一个限制突笋,限制枪管旋转,防止枪管安装不到位时射击造成炸膛事故。护筒左前侧焊接有背带环座并装配有背带环,背带环后部还加工有一个横向缺口,用于固定两脚架。护筒后部上方中央铆接有一个卡板,用于固定弹盘前部突笋,防止弹盘移动。枪管护筒的末端内部加工有螺纹,与机匣前部外侧的螺纹相连,拧到位后再用螺钉固定在机匣上。
机匣上部装弹口和表尺座前方的弹盘卡笋
取下弹盘后的机匣上部特写
抛壳口特写,此时拉机柄被拉到后方挂机位置
卸下枪机和发射机构的机匣内部特写,中间突起的条状零件为抛壳挺
机匣组件 机匣是全枪最复杂的部件,由整块钢材加工而成,起到连接全枪所有零部件的作用,同时容纳、导引枪机和枪机框运动,与枪机配合完成闭锁动作。机匣基本上是一个中空的长方形体,在其前部内壁加工有断隔螺纹,用于固定枪管,外面加工有螺纹以连接枪管护筒组件,前部开有固定栓孔,以固定栓来锁定枪管。机匣上部开有一个矩形的供弹口,供弹口前部还加工有一个滑槽,装有一个可以前后滑动的防尘盖,防止未装弹盘时杂物进入枪内。供弹口后部以螺钉固定有表尺组件。53式轻机枪采用典型的弧形表尺,表尺组件由表尺板、表尺板轴、游标和表尺板簧等组成,表尺板上有1到15的分划,分别对应100~1500mm的射程。表尺座内还装有弹盘卡笋组件,包括弹盘卡笋、弹盘卡笋簧和拉手。弹盘卡笋前部上方为一个斜面,安装弹盘时可以直接向下拍击弹盘,弹盘通过斜面推开弹盘卡笋,随后弹盘卡笋在簧力作用下复位将弹盘卡住。拉手位于表尺座最后方,为厚钢板冲压折弯而成,两侧有防滑纹,其向上的延伸部位一直包裹到表尺板缺口部位,起到保护作用,同时中间预开缺口以不影响瞄准。
表尺座与机匣的结合处还装有一个抛壳挺簧,为板形弹簧,前部压住一个可以略微旋转的伸入机匣的抛壳挺,这种非固定抛壳挺的优点是在损坏后更换较为方便。机匣后下方加工有连接发射机的连接槽和卡钩,带握把的发射机通过前部的弧形卡钩和后面的连接槽定位,通过一个带扳手的连接销固定在机匣上。机匣中间内部两侧加工有闭锁支撑面,下部两侧加工有两条引导枪机的导轨,导轨上方还铣有4条纵槽,用于贮油和容纳污垢,保证枪机组件运动灵活。
弹盘组件 弹盘用于容纳枪弹并将枪弹逐发送至供弹口部。使用这种供弹具时,所有枪弹均弹尖向内,呈放射状排列,径向尺寸较大,但枪弹为单层排列,厚度很小。由于供弹具外形呈扁圆盘状,故称为弹盘。早期的弹盘容弹量为49发,后因供弹不可靠而改为47发。
53式轻机枪弹盘底部细节。装填的过程比较复杂:先要将弹盘抵在某一固定物体上,使底部的装弹口朝向上方,右手拉固定螺上的牛皮挂环或绳索,使弹盘盖向右旋转,然后将枪弹逐发装入装弹口内
军事博物馆陈列的国产53式轻机枪
53式轻机枪机匣上的铭文
弹盘主要由弹盘盖、弹盘底、弹盘簧和限制假弹4个部件组成。弹盘盖位于弹盘上方,用于输送枪弹进入装弹口,其顶部有冲压而成的向内的两圈篦齿,用来规正枪弹在弹盘中的位置,中间有一个驻销,插在弹盘卷簧的环扣内,传递弹盘卷簧的簧力。弹盘底为整个弹盘的主体部件,结构比较复杂,本体为钢板冲压的浅圆盘,上面铆焊有装弹口、挡弹板、限制铁、卡钩和后突出部。装弹口用于规正枪弹在预备上膛的位置,引导枪弹进入弹膛,其上有阻弹面、导弹斜面和导弹突笋。弹盘簧为片状蜗旋簧,内圈有一个钩部,与弹盘轴卡合,外圈有一个环扣,用以套在弹盘盖驻销上。限制假弹通过螺钉固定在弹盘盖上,作用是压住最后一发枪弹,使其规正在预备进膛的位置,并在枪弹射尽后限制弹盘盖的转动。
53式轻机枪独特的鱼鳃撑板式闭锁片(右后)及击针(左前)
处于开锁状态的枪机和枪机框
处于闭锁状态的枪机和枪机框(注意枪机与枪机框的相对位置)
处于开锁位置的枪机下部(上)特写(注意击针相对枪机的位置)
枪机与枪机框组件 枪机和枪机框是自动机最核心的部件。枪机主要完成推弹、闭锁、击发、退壳动作,由枪机体、左右闭锁片、击针和抽壳钩组成。枪机是其他零件的装配主体,形状类似于长方体,前部有弹底窝和推弹突笋,推弹突笋中间有一通槽用以通过抛壳挺,前部两侧为对称的肩部,用来将作用在弹底窝上的压力传递给左右闭锁片。枪机下方有前、后两个突起,前突起可以限制枪机在枪机框上的左右摆动,后突起插入枪机框定型槽内,被定型槽前壁带动使枪机后退。左右闭锁片是枪机闭锁的重要零件,发射时用以支撑枪机,承受火药燃气对枪机的压力。闭锁片为长方形片状,左右不通用。闭锁片后下方有定型突笋,其上有开锁斜面,与枪机框上的开锁定型槽及击针上闭锁斜面共同作用,使枪机完成开闭锁动作。击针用于击发枪弹和闭锁枪机,由击针体、击针尖和击针销组成,击针体上有闭锁斜面和环形突出部,环形突出部也是复进簧的前支座,推动枪机框向前运动并限制击针向前的位置,后端为复进簧导杆。击针尖通过插销连接在击针体上,这种结构在击针尖损坏时便于更换,不至于整件报废。抽壳钩组件由抽壳钩、抽壳钩簧和抽壳钩轴组成,用于抽出弹壳,并与抛壳挺作用将弹壳抛出。
枪机框由枪机框体、活塞和连接销组成,用以带动枪机前后运动,与枪机作用完成开、闭锁动作,带动击针向前击发枪弹。枪机框体是形状比较复杂的一个整体零件,其上加工有立柱、定型槽、导棱、抛壳口、拉机柄和待发卡槽。立柱用以连接击针,定位枪机框在前方的位置。定型槽用于容纳枪机体下部突出部和闭锁片的定型突笋,槽内加工有开锁斜面,开锁时可以同时通过开锁斜面收拢左右闭锁片。导棱为左右两条,用于与机匣内导槽配合,导引枪机框和枪机在机匣内运动。抛壳口在枪机框前下部,为一长条矩形槽。拉机柄在枪机框前右部,为空心圆柱形,表面压有网状防滑纹。待发卡槽在枪机框后下部,与阻铁配合,使枪机组件被阻在待发位置。活塞为圆柱状,前部有活塞头,尾部加工有螺纹,旋在枪机框前部,并用连接销固定以防松动。
处于闭锁位置的枪机下部(上)和枪机框上的定型槽与立柱(下)特写
枪机框下部特写,中间后部的槽为待发卡槽,前部为抛壳口
发射机上部特写,中间的矩形部件为阻铁
发射机和枪托组件 该组件由击发机座、握把、枪托、扳机、击发阻铁、击发阻铁簧、保险簧、保险手柄等组成。击发机座用来盛装击发机各个零件,前端有连接突笋,后端为连接突棱,分别与机匣的卡钩和连接槽配合,使击发机固定在机匣上,下后方有扳机护圈和小握把。枪托为木制,后上方装有一个固定油壶,用来给擦拭后的武器上油。由于53式轻机枪只能连发发射,且为开膛待击结构,所以阻铁等部分比较简单。保险手柄用于防止武器意外击发,其轴上铣有一个缺口,当保险手柄扳向后时为打开保险状态,保险手柄轴缺口对正阻铁,阻铁旋转不受阻碍而能下降释放枪机框和枪机。当保险手柄扳向前时为保险状态,保险手柄轴圆柱部分挡住了阻铁,使其不能下降释放枪机框和枪机而形成保险状态。
复进簧组件 该组件由复进簧和导管组成,用以推动枪机、枪机框回到前方位置。复进簧前端顶在击针体后方,后端支撑在导管内,而导管通过两个突笋和卡笋结合在击发机座上。
DP轻机枪不完全分解步骤(53式轻机枪分解步骤与其基本相同)
①卸下弹盘,拉枪机到待发位置,检查枪膛内是否留有枪弹
②顺时针转动导气箍,直至转不动为止
③向前抽出枪管
④完全取出枪管
⑤转动分解手柄,并将其抽出
⑥向下旋转发射机座,当后端与机匣分离后,向后取下发射机
⑦使枪机回到前方位置
⑧将复进簧导管卡笋向上转动到位,使其对准分解卡槽
⑨向后抽出枪机、复进簧组件
⑩完全取下枪机、枪机框复进簧组件
⑪处于闭锁状态的枪机
至此,不完全分解完成,结合时按相反步骤进行。射击过程
53式轻机枪射击动作相对比较简单:架设好机枪后,打开保险,拉枪机到待发位置,关闭保险,装上实弹盘,安装时先将弹盘前部的卡钩卡入机匣上的卡板内,接着将弹盘上的供弹口对准机匣上的进弹口,用力下压,直至听见“咔哒”一声,以确保弹盘卡笋卡住弹盘,然后再打开保险,瞄准目标即可射击。当射手扣动扳机以后,扳机前端向下压阻铁,使阻铁旋转释放枪机,枪机框和枪机在复进簧簧力的作用下向前运动,经过弹盘装弹口时,枪机上的推弹突笋将一发枪弹沿着导弹斜面推进弹膛,而枪机上的抽壳钩越过枪弹底缘进入弹壳底缘环槽。枪机停止运动后,枪机框继续复进并带动击针向前运动,击针上的闭锁斜面逐渐将两侧的闭锁片撑开,使其进入机匣内的闭锁槽,完成闭锁。随后击针继续前进,进而击发枪弹,此时枪机框前部的活塞头也已进入导气箍内。击发后火药燃气推弹头运动,弹头经过枪管上的导气孔后,一部分火药燃气进入调节器和导气箍内推动枪机框向后运动,枪机框上的立柱带动击针向后,使击针上的扩张部脱离闭锁片的定型突笋,同时压缩复进簧。当枪机框走完自由行程以后(此时弹头已经飞出枪口),枪机框上的定型槽开锁斜面与左右两个闭锁片上的定型突笋开锁斜面相互作用,收拢两个闭锁片,完成开锁动作。随后枪机框在惯性作用下带动枪机抽出弹壳,继续压缩复进簧,途经抛壳挺时,弹壳被向下顶出,最后枪机框与发射机座撞击直至完全停止运动。如果此时扣住扳机不放,就会重复上面的循环过程,直至射完弹盘内的枪弹;而中途如果松开扳机,则枪机框后坐到位后再复进时会被阻铁挡住,形成停射。由于该枪没有空仓挂机机构,所以枪弹射完后枪机是停在前方位置的。
在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中,使用DP轻机枪的我军机枪手掩护步兵向敌占工事跃进
1951年国庆阅兵式上手持DP轻机枪的解放军摩托化部队
结语
53式轻机枪仿制成功后,很快装到全军各部队,成为排一级的火力支援武器,必要时还可以加强到班。53式轻机枪虽然具有动作可靠、火力猛等优点,但其质量较大、容弹量少、重新装弹慢,特别是它的上置弹盘式设计,使得全枪水平宽度较大,持枪出入工事不便,夜间行动时弹盘容易发出响声而暴露目标。同时该枪全长达1.2m,超过捷克式和加拿大式轻机枪,对于国内战士的平均身高而言太长,行进间射击时不易控制枪身,加上不久国内又仿制成功新式RPD轻机枪,即56式班用轻机枪,53式轻机枪很快就被性能居于同期世界先时进水平的56式轻机枪所取代。因此,该枪在部队的实际装备时间并不算长。
53式轻机枪作为国内最早生产的制式轻机枪,虽然其存在诸般缺陷,但该枪的确在建国之初保卫新生政权的战斗中发挥过巨大作用,而且它的仿制成功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产轻机枪的历史,锻炼和培养出了一批专门技术人才,对以后国产机枪的设计和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即使在56式班用轻机枪列装后,53式轻机枪也没有完全停止使用,而是转而装备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才全部撤装。目前国内许多军事博物馆中都能看见该枪的身影。(全文完)
重要通知! 帆布包已经上架,全新图案全新的尺寸等你选购! 编辑:曾振宇 丁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