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李敏一家离开中南海,舅舅贺敏学:你这样做失去了一样东西

梦桃说过去 2024-10-07 13:10:47

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她从1949年回到父亲身边,到1963年离开中南海,父女共度过了14年。然而,离开中南海并非李敏所愿。

与丈夫孔令华结婚时,李敏刚刚读完高中,因他们还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毛主席便让他们继续住在中南海中。但她渐渐长大,有些人总会因为他们的独特的身份而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一层。李敏深知这一点,所以婚后她与孔令华一直中规中矩。

1963年,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婴,为严肃的中南海增添了一些喜悦的气氛。毛主席头一次当外公,十分高兴,应女儿要求,他和亲家孔从洲揽起了取名的活。

因为孩子出生在10月,所以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革命,马、恩、列、斯几个字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但孔令华又觉得这几个字都不合适,于是就决定将“列宁”的“宁”字送给孙子。

为外孙取名时,毛主席提出了几个原则:一是虎、豹、彪,二是杨、柳、松,三是牛、马、羊,一律不用,还有就是“毛泽东”的名字,于是他说:“就叫他长大以后继承我们的事业吧。这叫后继有人,就叫继宁吧!”

然而,孩子出生的喜悦还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李敏和孔令华就收到了组织的命令,让他们搬离中南海。

当时李敏和孔令华都在大学读书,还没有参加工作,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更无法养活一家三口,所以从内心来讲,李敏是极不愿意离开中南海的。但组织上态度强硬,再加上总是受到继母的为难,李敏不得不写了一份申请,内容为:“为了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求搬出中南海。”

当李敏将自己搬出中南海的想法告诉父亲时,毛主席叹气道:“何必一定要走呢?我想常见见你和令华。”

就这样,1963年7月的一天,一辆平板车拉着李敏一家三口的全部家当离开了中南海。

离开父亲后,李敏一家租了一间拥挤的小屋居住,他们开始像所有成家的同龄人一样开始独立生活。

在中南海时,李敏吃的是大灶无需做饭,所以并不会做饭,刚开始做饭的她时常闹笑话。焖米饭时不是夹生就是水多,蒸馒头更是一塌糊涂。不过,由于是自己亲手做的,成就感使得他们吃得很香。

独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将做饭的趣事说给父亲听,毛主席笑着说:“我的娇娃可比妈妈当年有水平,莫得出洋相哟。”

一年以后,李敏与孔令华从大学毕业,有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他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被迫离开中南海时的委屈也逐渐消散。

李敏的舅舅贺敏学听说此事,微微叹气道:“你这样做,虽然躲开了你继母,却也失去了一样东西。”李敏问什么东西,贺敏学说:“和你爸爸天天见面的自由。你离开了,今后谁来照顾你爸爸呢?”

那时,李敏不明白舅舅话中的意思,她想普通人家的孩子也都是自立锅灶、独立生活和工作,他们也都是在忙完一周的工作后与老人团聚,她也可以。

李敏终究把事情想得太简单,父亲的特殊身份并不允许他们和普通家庭一样随便享受天伦之乐。离开中南海后,李敏的通行证就被收了回去,刚开始,她还能时常去,后来一个月见一次,再后来两个月见一次,再往后半年也很难见一次了。

到了70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李敏因各种事情缠身,再也见不到父亲一面。直到1976年父亲去世,她只见了仅仅三面。

晚年,当李敏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总会不由得流泪,她曾说:“我后悔自己离开了爸爸,离开了中南海,想要再回去非常难,我只能在记忆中安慰自己。”

1976年,李敏正在保定工作,突然接到了中南海打来的电话,让她立马返回。李敏意识到不对,急忙起身,赶到中南海时,才知父亲休克刚刚被抢救了过来。

望着病床上憔悴的父亲,李敏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但她却不被允许靠近。回家后,李敏始终心神不宁,第二天她再次前往。

这一次,她见到了父亲,并进行了父女间最后的交流。毛主席用手势比了一个圆,可惜李敏始终没能猜出其中的含义。后来有人猜测,毛主席比画的圆是指贺子珍,因为贺子珍的小名叫桂圆。

又过了一天,李敏被告知毛主席已经去世,一时间她只感觉天旋地转,父亲永远离开她了。

作为唯一一位守候在毛主席身边的子女,李敏替父亲守了灵。丧事完毕后,李敏找到了母亲贺子珍寻求心理安慰,母亲流着泪问她:“你当初为什么要离开中南海呢?你爸爸好可怜,去世时身边竟没有一个子女。”

李敏泪如泉涌,她一生中做的最后悔的决定就是离开中南海,但那也并非她自愿,其中的苦楚或许只有自己才知道。

4 阅读: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