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绝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清 钱慧安 《人物十二屏风》
屏,蔽也,屏其风也。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家具之一,屏风既可代表权力与地位,也可做空间装饰美化的器物,还可以作为窥探人心的工具。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场合,屏风其用,凭心而论。
1
以屏为器
原始社会时期,当人类告别穴居,走向平原的时候,开始尝试“构木为巢”。智慧的先民用树枝扎成木排堵住窗户,再用一根木棍支撑着,以抵御野兽的入侵和减少风沙的席卷,此种工具被称为“坫”。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坫”逐渐演变成“斧依”,它可不是一般人都能用的。从《礼记曲礼下》中描写的“天子当依而立”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这个斧依应该是放在天子宝座之后,象征着王权,达到震慑的作用。
马王堆漆屏正面
再后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屏风的使用范围才逐步放开,为王公贵族所用,被文人雅士所青睐,再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
大臣们把屏风当作警示自己的工具,文人雅士以屏风的风格和图案附庸风雅,而寻常百姓则当装饰空间所用,不同的人对于屏风都注入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屏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期,按照形制来说,有座屏、折屏、挂屏、炕屏、桌屏等,几千年来,不断发展演变,与人们的生活空间相互辉映,呈现出和谐、宁静之美。
宋《宋人十八学士图轴》局部
2
锦屏如画
无论什么样形制的屏风,它的灵魂是屏芯。
古代的屏风多雅致华丽,西汉时的屏芯装饰着漆画,隋唐时屏芯写有名家书法和绘画,宋代的屏芯镶嵌山水画石,明清的屏芯装有雕漆、螺钿、百宝嵌、缂丝等等。
屏风的花样代表了人们一定的胸襟气度和艺术修养。
明 杜堇《玩古图》
唐代时,励精图治的唐太宗也是一位高级书法爱好者。他极爱王羲之的笔法,又常与当时的欧阳询等书法名家切磋,下笔遒劲,气韵流畅。他曾亲自撰写前朝得失理乱的事迹于屏风上,以告诫自己、警示群臣。一代帝王文治武功的抱负,都在这屏上字中晕染开来。
屏风的雅致体现在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上,大约出现唐玄宗之后。以屏为图卷,画心中所念。
画图之精妙,吸引着人们立于屏风前,观眼前屏画,心中自有自然山水、花鸟虫鱼浮想联翩。空间不再局限,屏风画,有了自由的意味。
在历代的著名画作里,我们还可以看到画里的屏风画,可谓是“画中画”,构思奇妙,这一形式在唐宋时期是非常流行的。
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有听乐、观舞、歇息、清吹、送别五个段落,每个段落以屏风相隔,展现了一幅南唐官宦人家的真实生活图景。画作中韩熙载坐的是三面围屏的坐榻,每一扇围屏上都是一幅山水画,而他的前面还有一个大座屏,足见当时官宦生活的奢靡。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到宋元时期,“画中画”依然是一种流行时尚。
在刘贯道的《消夏图》中延续五代以来的“重屏”画法堪称精妙。画中人物的卧榻后边是一个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在榻上,一小童站立一边,还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在煮茶,而在这个空间内的屏风上又画一山水屏风。
元 刘贯道《消夏图》
中国屏风在古代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不同的屏风,有着不同的寓意,寄托着做屏人的某种人生理想,让人眼花缭乱。
3
虚实之间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含蓄之美也体现在屏风上。
大的空间之内设置一扇屏风,就是对自己有所保留。屏风之内是自己的舒适区,也是隐私区。屏风之外是敞开交流的地方,屏风之上也是主人意趣的表达。
所谓阻隔而并未隔断,如果打开心灵撤下屏风则可进入通达的境界。
宋 马和之《孝经图》
我们在《梦华录》里看到一个绝美的桥段,那就是在县衙的屏风对望。当时两人心里互生情愫,但心意并不明了,赵盼儿看见顾千帆屏风后的半张脸时,就隔着若隐若现的纱屏聊了起来。
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镜头随着步伐慢慢向前,从朦胧到清晰,这一段可以理解为互探,隔着屏风表达着心意,走完这座屏,眼神里都是爱意,有些话就不言自明了,心中的那座屏也徐徐推开了。
这一壁之隔,一遥之美,正是东方美学的朦胧美,柔软地恰到好处,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