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四大主角,为什么是宝黛钗凤?他们背后暗藏深意

读红楼解红楼 2024-06-19 19:42:24

宝黛钗等一干风流冤孽,下凡造劫历世,都要在因胤礽而有的太虚幻境之司掌者警幻案前挂号,后又在比托于太虚幻境的“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一一大观园里演绎“九十春光”。

大观园里的时间,是容纳了过去、现在的“梦时间”;大观园的空间,虽然“基址不大”,但在艺术再现曹家的同时,却隐喻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天下一一清朝。这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一切,天才的文学魔术师主要通过神奇的梦境实现比托,竟然完成了。

第四十八回脂砚斋指出,“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是梦,秦氏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文本也以梦为媒,让文本中最重要之梦中人在梦境中与“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脂批)的秦可卿完成比托。文本中主要人物完成比托之后,就既是九十年曹家家史的“梦中人”,又是皇家九十年风云里的“梦中人”。

贾宝玉和黛玉、宝钗,上演了无数精彩的对手戏,是支撑通部书的"铁三角”。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受警幻仙子意淫之训,与秦可卿有了男女之事,所见到的秦可卿"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脂批指出,宝玉太虚一梦,“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者知之。”引梦、出梦皆出于秦可卿,作者的立意就是宝黛钗在宝玉的一梦中,都完成了与秦可卿的比托。

贾宝玉和秦可卿(警幻)一样,“乃通部大纲”,也是贯穿于通部书的作者的“一番梦幻”中。在太虚幻境,宝玉受警幻意淫之训,与秦可卿有儿女之事,其实不是肉体的交流,而是灵魂的比托,因此贾宝玉和袭人的"云雨情”才称为"初试"。可以说,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观园正文中的秦可卿转世。秦可卿隐喻的就是胤礽,胤礽是康熙的二皇子,这或许就是文本称宝玉为宝二爷的原因所在。

胤礽之谥号“密”具有政治意涵,而黛玉堪称一位“密”之女子。黛玉的前身绛珠仙子,饥则食蜜青果,蜜青谐音“密清”;林黛玉念其母名字时,为了避讳总是将"敏”念作"密”,而"密”正是胤礽的谥号。末世登场的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亡国之典,林黛玉“至死不干”的眼泪就是亡国之泪,因为末世意味着胤礽已死,也意味着他所代表的正统清灭亡。黛玉的前世今生,隐喻了以胤礽为中心的“三春”和“三秋”。

通部书中所用诸法,其中有"一击二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第一回脂批),又“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秦可卿魂托凤姐,"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他意”就是,秦可卿魂托凤姐,凤姐就与秦可卿完成了比托,凤姐不再只是曹家之凤姐,她在寓言的“九十春光”里,也在演绎胤礽的另一种人生。

十二钗正册中关于王熙凤的画一一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也可以说就是秦可卿(胤礽)一生的写照。画中"冰山”喻手握大权,但地位并不稳固,难以持久。“冰山”典出《资治通鉴》。天宝十一年,有人劝张彖去拜见杨国忠以谋富贵,张说:“君子辈倚杨右相若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所恃乎?”而“一从二令三人木”,则是从风光无限到最终“哭向金陵事更哀”的过程。

王熙凤权力来自王夫人,在荣国府大权独揽,但并不牢靠,邢夫人磨刀霍霍,王夫人最初对她信赖有加,后也渐生嫌隙,因月钱询问她,又听闻其“风声不好”,对于绣春囊更是直接质问,最后剥夺其权力,将其“人木(休)”了,最终隐喻非正统一方的贾环(谐音家患、假皇)、邢夫人(其夫贾赦,字恩侯,夫妻合一,即“假赦寡恩真刑”。)等,完全掌控荣国府,清算迫害她,贾琏休她不过是这一结果的副产物。

曹家的凤姐,在文本中同时以小喻大,暗写秦可卿(胤礽)的一生。康熙初立胤礽为太子,让他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康熙可以给他一切,也可以随时让他没有一切。最初康熙对他恩宠有加,言听计从,之后心生嫌隙,对其发号施令,两废其太子之位。最终,在文本中代表非正统的雍正上台,注定了他最终的结局,只能"哭向金陵",惨痛收场。虽是“凤”又有“此生才”,然生不逢时,所遇又非人,再好的开始也是“末世”,只能徒唤奈何。

秦可卿魂托凤姐,还暗示了元春即将加封的泼天喜事,“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元春也完成了与秦可卿的比托。元春的加封,开启了大观园的建设,元春在文本中的意义,既是胤礽(秦可卿)死后的末世繁华的开始,也是隐喻比托于胤礽的“九十春光”的“第一春”。因此她的判词,也可以说,就是胤礽的“三春”和“三秋”的判词一一“二十年来辨是非”。

因此,元春临终前,沉痛地告爹娘,“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与秦可卿魂托凤姐的高瞻远瞩的家计长策相对应;“榴花开处照宫闱”,隐喻风光无限的“第一春”;脂批指出:“显极!”的“三春争及初春景”,其实就是对“三春”、“三秋”的总括;“虎兕相逢大梦归”,隐喻代表正统的胤礽,在与非正统的较量中,最终以惨败而收场。也有脂评本写作“虎兔相逢大梦归”,则是暗指决定胤礽最终命运的关键时刻一一1722年(虎年)康熙驾崩,胤禛继位,次年(兔年)改元雍正。

比托于胤礽的主要人物,几乎贯穿了整个“九十春光”,从他们各自的人生里也可以看出胤礽的人生轨迹。也就在第五十五回,凤姐便小月了,李纨、探春和宝钗开始协助王夫人,此后凤姐一直病不离身,虽偶有好转,但病情一直呈加深之势。这其实不是普通的病,而是"政治病”,暗喻胤礽第二次被立又被废,自身命运已危若累卵。而第三十三回,"饯花节"刚过不久,宝玉便惨遭其父贾政毒打,几乎送命,其实是在暗喻"一春"过后也就是胤礽第一次被废,几乎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提前结束。

大观园正文也总是写林黛玉的病情不断加重,脂砚斋也指出"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写药案是暗度颦卿病势渐加之笔,非泛泛闲文也。”其中的深意,是隐喻“第一春”(第二十三回“闻曲”回还在“第一春”之内,相当于胤礽第一次当太子期间。)还未结束,"密"清却正不断滑向政治悲剧的深渊。第二十七回,大观园祭饯花神,“第一春”刚刚春尽入夏(相当于胤礽第一次被废),林黛玉就作了“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的“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之《葬花吟》,暗示“密”清的悲剧已不可避免,将带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的凄惨景象。此后不久,元春就在清虚观打平安醮,清虚即正统之清虚了,因为不平安才打平安醮。

这两处细节,也都是暗喻胤礽“第一春”过后,悲剧已无可逃避。“第三春”是在黛玉字字句句都是血泪的《桃花行》中拉开帷幕,下一回文本马上进入“第三秋”,因此,林黛玉的《桃花行》就是献给大观园和贾家最后的春天之挽歌。同一回,诸芳作词后,在潇湘馆放风筝,预示了“三春去后”诸芳的结局。作者之所以安排诸芳在“梦政密”的居所放命运之风筝,而不是选择“梦凡密”的蘅芜苑或者其他诸芳的住处,其中的深意即暗示大观园的解散、贾家的一败涂地是政治原因造成的。

现实中,胤礽的人生终结于“第二秋”期间(雍正二年),但由于作者为了讽刺雍正就是“春”尽的罪魁祸首,将贾敬的死亡日期安排在大观园“第二春”结束之时的“饯花节”[注],因此,在大观园正文中,秦可卿的死亡时间也就相应提前到“第二春”期间,即第五十八回老太妃病薨,相当于三秦之文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呈现在文本中就是荣国府才庆完元宵,“第二春”刚刚开始的第五十五回,太妃欠安,第五十八回就病薨,其中的深意即胤礽第一次被废已注定最终的结局,虽然被再立,但“第二春”只如惊鸿一现,“春”未尽,他如花的生命便凋零了。文本中的末世就此开始了,贾府也进入了多事之秋,口舌不断,纷争不止。由于贾敬摧毁了“春”,所以大观园的“第三春”一开始就是暮春,而且在文本中仅仅只占一回,下一回大观园就入“秋”了,其中的深意就是暗示“第三春”其实是无“春”的。

末世给作者及其家族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作者更是天生奇才却“无缘去补天”,开篇登场之第一个女子、“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甄英莲,就是对寓言的“九十春光”和诸芳所下的定语,因此,作者对时代是绝望的,对人生是悲观的,文本因而看似很“空”。但是,“具菩萨之心”的作者对人生其实并不是绝望的,依然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此,文本中隐指胤礽的秦可卿才会有“语语见道,句句伤心”的守常永续的家计长策之魂托,其中充满了耕读传家的古老智慧;贾宝玉最终出家,并没有成为四大皆空的和尚,而是升华为“情不情”之情僧。

太虚一梦中,宝玉所见到的秦可卿,兼具了钗黛之美,黛玉是“密”之女子,当然是政治的秦可卿;宝钗生命里带着来自太虚幻境的“冷香丸”的芬芳,她从实守分,享得了富贵,也耐得住贫寒,天性从礼合节,不见逾规越矩,是世俗的“秦可卿”,也是秦可卿魂托的耕读传家智慧的践行者。“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以出世之心入世,不为物羁,不为媚俗,而自成高格。

文本中有两个宝玉一一甄宝玉和贾宝玉,脂批指出:“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甄宝玉如宝钗,当繁华落尽,他会淡然处之,以秦可卿魂托的智慧,应酬世务,在艰难的尘世中活出人生的精彩。而宝二爷贾宝玉,文本中的“绛洞花王”、“混世魔王”和“遮天大王”,则如林黛玉,身上亦有“密”(胤礽),其在"三春”、"三秋”中的生命历程,可以说是暗喻皇二爷胤礽在无可奈何之下的最佳出路,即第五回脂批所云"觉世觉人之路也”,也可以说是警幻之路。

神瑛侍者在仙界,本是"空”,因凡心偶炽,无中生有,幻形入世,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即所谓的人间幻境,迷陷于"情”,又在“情”里成长、开悟,最终出家为僧,达到脂批中提到的"情不情”的境界。其实这个过程也就是楔子中空空道人因检阅、抄录《石头记》而易名为情僧的心路历程一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情僧贾宝玉以入世之心出世,心中有佛,有万民,悲天悯人。

因此,文本丰富深邃,既有历史的、现实的深度与广度,又有人生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温度,还有哲学的高度。

注、“饯花节”是文本中特有的节日,在芒种这天,隐喻“春”尽入“夏”。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阅读:4

读红楼解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