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完抖音,看到了车评人陈震晒出的那一叠厚厚的罚单,再看看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的兴奋劲儿,心中不由生出一种想法——这两个汽车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到底哪个更靠谱呢?
特斯拉的FSD系统一进展到国内,几乎刷爆了社交媒体。
可是,问题也跟着来了——“首批测试特斯拉FSD的车主已经被扣完了12分”。
相比之下,雷军的小米HAD系统也在默默前进,伴随着新车发布和市场热销,似乎在智驾领域也不想落下风。
那么,小米与特斯拉谁才能在这一轮智驾大战中抢占先机呢?
小米SU7 Ultra的智驾系统亮点我们先来看看雷军得意洋洋的小米SU7 Ultra。
雷军在发布会上豪气干云,这款新车不仅在性能上表现优越,售价也让人瞠目结舌。
但更吸引眼球的是小米的新智驾系统——小米HAD。
相比传统的自动驾驶模式,小米HAD号称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智驾。
这意味着,从你离开家开车到目的地停车的位置,全程都可以交给小米HAD来掌控。
这个系统不仅能够识别复杂的市内道路还可以自动通过ETC和各种闸机。
在技术方面,小米HAD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的路线,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理论上可以更准确地识别道路环境。
虽然听起来很炫酷,但实际表现如何呢?
根据测试,小米HAD的优点还是很显著的:能遵守交通规则、识别停车杆,绕开行人的时候相当丝滑。
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在狭窄路段的反应迟钝、犹豫不决,变道不果断。
这让人感觉它就像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新手司机,开车过程中总是显得有点“胆小怕事”。
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用几个字来形容——“热闹非凡”。
虽然这次FSD进入到国内,但是因为数据传输等问题,它并非完全体,只能算是一个“残血版”。
在实际路测中,特斯拉FSD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小米HAD。
FSD在变道和转弯时显得非常果断且迅速,遇到特别难转的弯角甚至会主动借位。
通行效率也很高,仿佛一个经验老道的老司机。
但同时,它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对中国交通法规的不熟悉,压实线变道、冲红灯这些问题时有发生。
看来FSD虽然“会开车”,但它还“不了解中国”。
而在中国测试FSD的媒体和车主们也没有少遇到麻烦。
陈震在测试时拿的那一叠罚单,也在网上引起了一番热议。
这一段时间,特斯拉显然还在适应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离真正把握中国市场还有一定距离。
智驾系统的技术与数据对比再深入一点,从技术与数据的角度来比较这两家的智驾系统。
目前来看,小米HAD在硬件配置上稍显优势,比如多传感器的应用范围更广。
而特斯拉走的是纯视觉路线,从技术路径来说,两者迥然不同。
数据层面,小米在国内有1000万Clips的高质量行车数据,用来训练他们的智驾系统。
而特斯拉方面,尽管全球拥有海量数据,但由于数据合规问题,在中国只能依赖公开视频,这无形中拉低了他们在本地市场的竞争力。
从算法层面来看,特斯拉一直引领着自动驾驶的大模型时代,算法的持续迭代也让它的智驾能力不断提升。
而小米HAD虽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更多还是特斯拉的追随者。
不过,小米在中国市场进行数据采集和路试,这无疑给了它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未来智驾市场的竞争与展望未来的智驾市场竞争,显然更加激烈。
根据现实情况,以及两家不断发展的技术趋势,小米和特斯拉的智驾较量,还远没有到达终点。
目前选择小米的消费者已经相当多,主要还是因为国内的智驾政策和消费者习惯。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未来特斯拉很可能会在FSD的价格和服务上作出调整,包括推出订阅制或者分期免息等模式,这样更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而小米也不会止步不前,他们已经在投资巨额资金来提升算力支撑,构建高性能计算系统,为智驾系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关键的下一代硬件和软件上,小米HAD会继续发展,可能推出更强大的芯片和更聪明的算法。
如今特斯拉和小米的智驾对决,像是新手与老司机的较量。
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智驾时代的到来已经毋庸置疑。
写到这里,你也许和我一样,心中也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
不管是果断高效的特斯拉FSD,还是勤勤恳恳、安全第一的小米HAD,选择哪个系统更多地取决于你对智能驾驶的需求和期待。
未来的交通方式也许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智能驾驶的竞争,正是我们迎接未来的一部分。
车路漫漫,斗智不止,期待下次见面时,它们能交上更好的答卷。
你呢,会选择哪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