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的战术运用
美军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侦察设备,侦察能力极强。但在此次行动中,他们的情报工作却非常差劲。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正规军的索马里武装民兵没有什么重型装备和显著的目标特征,空中侦察和技术侦察对他们几乎无能为力,只能依靠人力情报侦察。而美军在这一地区缺乏民众基础,其人力情报只能依靠个别用金钱收买的线人和己方少数侦察人员获得,情报来源无法保障。如在通过线人得知艾迪德手下的2名重要助手将要在某建筑物内碰头时,美军只能依靠线人开车到建筑物门口才能确定其位置。再如行动时间定在下午15时,但直到14时49分美军直升机才在线人指引下确定目标建筑物的准确位置,15时42分三角洲部队机降到目标建筑物前。这期间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可想而知美军行动的匆忙。
正在楼内准备射击的索马里火箭筒手,后被美军直升机组熟练的协调动作和准确火力消灭
美军战前极为轻敌,为整个行动失败埋下了最大的祸根。美军士兵对索马里民兵十分轻视,可以从片中一些对话看出来。一名打球的士兵对艾弗斯曼中士说:“这次行动是小意思,小意思”;老兵对初次上阵的新兵说:“别担心,索马里人的枪法都很烂,小心别被他们的石头K到就行,会好玩的。你不需要水壶,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对准备携带夜视仪的士兵说:“这个也用不着,天黑前就会回来”。虽然索马里武装民兵的战斗素质确实不高,但这决不能成为轻敌的理由,正是由于轻敌导致了美军计划不周密、准备不充分、遇到意外情况手足无措等情况发生。如没有带夜视仪参战,直接造成了美军在前半夜的被动局面,部队被压制在几处建筑物底层动弹不得。
图为第一坠机点现场,美军据守在建筑物底层,上层被索马里民兵占据
另外,美军作战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奇袭基础上,根本没有留出应变的空间。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没有指定一旦情况有变时的应急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预备队。美军此次行动共投入160余人,这些人全部担负作战任务,没有机动力量。其中游骑兵部队负责封锁目标建筑物周围的4个街口,三角洲部队负责突入目标建筑物抓捕艾迪德,车队负责运送俘虏,一旦情况出现变化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在超级61号直升机被击落后,由艾弗斯曼中士率领一小队美军前往坠机点,留下2名机枪手留守原阵地。游骑兵部队上尉率领属下兵力和三角洲部队部分人员也前往坠机点,但在途中因伤员太多而抢占一所民房困守。期间,游骑兵上尉与三角洲部队一名中士发生争执,后分兵两处:三角洲部队前往坠机点,上尉率本部留守民房。负责运送俘虏的车队还分出3辆车运送伤员回基地,加上到处打转的车队主力,参战部队被分散在6处,每处兵力都非常薄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行动,形成困守各阵地被动挨打的局面。特别是等到超级64号直升机也被击落后,完全无兵可派,幸存的超级64号直升机驾驶员也被俘虏。
美军兵力不足还造成无法抢占周围建筑物,只能以车辆为掩护进行抵抗,且战且走。如果兵力较为充足就可以抢占坠机点周围建筑物,使索马里民兵不得不发动攻击而暴露在美军火力之下。
冲出小巷口射击的索马里武装民兵,身体全部暴露在外,目标十分明显
美军直升机在此次行动中运用不够灵活。本来在此次行动之前,第10山地师的一架“黑鹰”直升机就曾被索马里民兵击落,但并没有引起美军重视。影片中美军直升机为了有效发现并打击地面目标,慢速盘旋在城市上空,结果其寻找地面目标的同时也成了对方火箭筒的目标,造成2架被击落、数架被击伤的后果。明知已有直升机被击落,本应引起重视,让直升机在300m以上高度飞行,避开地面火力。当然,升高高度不利于对地面进行火力支援,但在两难选择面前应在保证直升机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观察或根据地面部队引导快速降低高度攻击后脱离,这样就能解决两难矛盾。
美军由悍马车和5吨卡车组成的车队,其防护力和火力不能满足巷战要求。坐在卡车上的俘虏和美军士兵都有被击中的现象,一名三角洲队员下半身甚至被火箭弹炸飞,另一名卡车司机则被未爆炸的火箭弹穿过车门后击穿身体阵亡。此次行动,美军使用地面车队押运俘虏实在过于冒险,最好的选择是用直升机运送,可以大大减少地面火力威胁。美军出此下策,可能是直升机数量不足的缘故。美军悍马车的顶部装有一挺12.7mm口径M2HB机枪,但没有枪塔防护,射手完全暴露在车外,成了靶子。尽管车队各车划分了射向,各负其责,但对于处于不同高度的目标容易顾此失彼,尤其对从小巷内突然闪出的目标更是防不胜防(很多操作机枪的射手都是被小巷中突然闪出的民兵击中脖子而阵亡的),根本无法压制对方火力,损失惨重。在直升机残骸内,美军特种兵抵抗对方的四面围攻
第二坠机点的2名三角洲狙击手从直升机残骸中救出驾驶员后,错误地选择了在直升机残骸内进行抵抗,而断了腿的驾驶员则掩护后方。直升机机体四面开有舱门和舷窗,对方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和射击。2名三角洲狙击手无法抵挡对方的四面围攻,因此全部阵亡,驾驶员也被俘虏了。其实他们应该选择一处较坚固的民房作为据点抵抗对方攻击,这样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从而有机会被解救出来。美式主旋律大片的背后
《黑鹰坠落》的拍摄得到了美国军方的全力配合,制作精良,场面宏大真实,当然,个别使用空包弹的镜头还是存在的。 该片突出表现了在困难环境中,美军士兵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互相协助的团队精神。“绝不抛弃一个同胞”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体现在美军行动中。比如,2名三角洲狙击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自愿去第二坠机点救援幸存者,虽然又搭进去2条人命,但却是美军团队精神的最佳体现。有时战争中生命的价值是不能简单地以数量作对比的。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盖瑞森少将允许2名狙击手前去营救,从当时的战场形势上看仍是不明智的。敌方兵力众多,己方已无兵力可以增援。2名狙击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很可能凶多吉少。作为负责全局的指挥官,必须从整体利益角度看问题,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可以作出局部牺牲。在当时情况下,盖瑞森的选择虽然迎合了其团队精神,但在客观上增大了己方损失。至于美军在片中的表现是否存在艺术加工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留守街口的美军机枪手,注意弹链上的收口式空包弹——这是影片的一个穿帮镜头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所谓“美军是世界上最怕伤亡的军队”这一观点是从其国内政治气候角度讲的,并非指美军士兵怕死。造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东西方对于军人行为方式理解的差异:东方人认为军人应力战而死,决不当俘虏;而西方人认为军人在没有胜利希望时放弃抵抗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际作战时,美国军人还是非常勇猛的。美军突袭行动示意图,全部参战力量都投入作战,再没有预备力量
影片还极力渲染了美国大兵在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如片中多次表现美军士兵因怕误伤平民而不开枪;三角洲队员出发前给妻子打的极富家庭温馨色彩的电话;超级64号直升机驾驶员被俘后遭殴打时紧握女友照片;游骑兵部队的一名黑人士兵祈祷黑人妇女不要拿起枪等等。这无异于要给在血腥战争背景下的美国大兵戴上人性的光环,不过这样的宣传令人感到心堵。本来,想过上和平日子的索马里民众对美军参与维和行动抱有很大希望,但美军在解除索马里各派别的武装遇到反抗并出现伤亡后,便恼羞成怒开始滥用火力。在突袭行动之前3个月的7月12日,美军不顾平民伤亡疯狂扫射,造成54名平民死亡,200多人受伤。当天,索马里人展开报复,将4名西方记者用棍棒和石块打死。9月9日,美军武装直升机对混有民兵的人群展开攻击,在3小时战斗中有203名平民死亡。这一切都被艾迪德抓住进行宣传,煽动民众的反美情绪,使索马里人民纷纷反对“占领军”,而倒向艾迪德。美军在极端重视己方人员生命的同时,却轻视他国人民生命,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屡见不鲜。
《黑鹰坠落》反映的军事行动距今已有多年,其中的内涵仍值得品道……
(完)
(原文发表于《轻兵器》2010年第1期下半月刊,文有删改)
2023年第7期《轻兵器》杂志已经上架!
限时福利! 2021年1-5期杂志打包限时优惠!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扫码下方二维码可以进入微店打包购买2021年1-5期杂志!!
另有百余件商品待君挑选!绝对物超所值!
编辑:高燕燕 丁涌强校对:魏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