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自导自演的剧,却演成为男二号!

熊视古今 2024-09-04 08:59:10

1449年8月,明英宗朱祁镇亲自率领25万大军(号称50万),北征瓦剌部首领也先,最终明军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被瓦剌包围,伤亡过半,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这场战争不仅导致皇帝被俘,重演了宋朝靖康之变的历史,随行的五十多名文官武将也全部战死。同时,明成祖朱棣时期留下的数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在大臣们的劝谏之下,明代宗被迫即位。这为后来迎回英宗复位而发生的夺门之变埋下隐患,明朝皇权斗争的问题愈演愈烈。此后,明朝的边防政策也从积极打击转变为被动防御,开始在宣府等整个九边地区大量修筑城堡要塞和明长城,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可以说,土木之变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那么,这场对于明王朝来说的耻辱之战,最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呢?

一、在薄来厚往的明蒙朝贡体制下,蒙古头目渐起贪念。明蒙朝贡体制是明廷处理与蒙古关系的重要工具,也是明人在文化制度方面的一项创造。这一体制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于蒙古使团始终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相比蒙古的羊马及土特产贡品,明廷回赐的物品远远超出这些价值,而且是按使团的人数和地位进行封赏的。这就造成后来蒙古部分头目的贪欲,谎报使团人数成为常态和惯用伎俩。而这正是瓦剌首领也先来犯的直接借口。

二、元朝灭亡之后,蒙古内部分裂。位于西部的瓦剌逐渐发展为实力最强的那一支。终于也先掌权后,开始实施他东征西讨的政治野心。他东面威胁朝鲜,西边经营哈密。到了明英宗时期,瓦剌已经基本统一了蒙古。至于明朝这块肥羊,也先自然不会放过。于是,也先终于有了滋事的借口,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的发生。

三、在宦官王振鼓动下,年轻皇帝上演了一出御驾亲征的戏码。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之而起的还有受到宠信的宦官王振。为了迎合这位年轻皇帝热爱战争的爱好,王振力主发动了对西南麓川土司的进攻。不但过程打得非常难看,最终以盟约的形式,结束了西南征伐。这次的经历让朱祁镇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信心大增。终于,在也先来犯之时,22岁的英宗想要效仿先帝,亲自挂帅。

结果,这一想法遭到于谦等大臣的反对,可意气用事的皇帝也只是回复了一句:你们忠君爱国,朕知道了。终于,1449年8月,朱祁镇率领50多名文武大臣及25万大军,从京师起驾出征了。那么,拥有明显优势兵力的明军对战两三万瓦剌骑兵,最终却又如何惨败了呢?

英宗虽然是御驾亲征,但实际上事事都由独揽大权的宦官王振决定。要命的是,这个王振并不懂军事,导致指挥接连失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军向大同挺进时,还没有交锋,也先部就主动北撤。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这是在诱敌深入,很可能是个陷阱。可王振并没有听取来自一线的建议,而是坚持北进。果然,遭到瓦剌军队的突袭,此时王振只是派成国公朱勇率领的三万人应战,而自己却指挥大军撤退,从而贻误了战机。

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央军队首次遭遇的惨烈败仗。它的发生,除了宦官王振的贻误战机、英宗的儿戏好战,以及土木堡特殊地形的偶然因素之外,更是长期以来以经济妥协换来边境安定,却疏于边防的朝贡体制的必然结果。这也成为明中后期形成九边防御体系的初衷。

0 阅读:3

熊视古今

简介:我很想说我是专家,可惜我不是,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