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会发光的暹罗
编辑丨会发光的暹罗
前言
海源复材上市之初光芒四射,凭借着“国际先进技术”和“领先国内厂商至少三年”的宣传,成功募集超过7亿元的资金,吸引了大量投资者。
然而,上市15年的风光转瞬即逝,留下的是惨淡的现实,累计亏损超过12亿!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的损失又由谁来承担呢?
一个被精心编织的“神话”
李良光,福州大学毕业后在糖纸厂当技术员,但他喜欢机械,对市场也很敏感,这让他有了创业的想法。他在石材公司当副总,学到了管理和技术。1988年,他创立了海源机械,开始做液压成型设备。
有了当过海军的两个哥哥李祥凌和李建峰的资金帮助,李良光正式踏上了创业的道路,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良光就这样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90年代初期,三兄弟把生意做到了国外,重点是南美洲。那时候,南美国家正在搞经济改革,各种工厂需要新设备。
李家兄弟靠着早年移民南美的福建老乡的关系网,很快就打开了南美市场,轻松赚到了第一笔钱。他们在南美抓住了机会,生意越做越大,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出口配额制度就像一道屏障,让李氏家族的海外贸易相对安全,其他国内企业很难参与竞争。这种外部环境带来的好处,确实帮助海源机械在早期阶段快速成长。
然而,过于依赖政策保护的经营方式,也给海源机械后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贸易壁垒逐渐消失,海源机械不再享有特殊政策照顾,面对的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李氏家族调整了商业策略,将发展重心转向中国大陆市场。他们通过外商投资的方式,成功申请到了“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依托早期的技术革新,例如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千吨级陶瓷压机和耐材压机,海源机械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这些技术创新为海源机械带来了竞争优势,助力其快速发展。
海源机械因此在国内市场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力量。2010年,海源机械在深交所上市,随后更名为海源复材,一时风光无限,引人注目。但好景不长,这上市的光环掩盖不住公司业绩下滑的现实问题。
上市后,海源复材的赚钱能力大不如前,盈利额从六千多万断崖式下跌到七百多万。更糟糕的是,从2013年开始,海源复材更是连年亏损,业绩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一落千丈,令人唏嘘。
甘胜泉的“空城计”
2020年,海源复材连年亏损,眼看就要退市,李氏家族决定把公司控制权交给甘胜泉。甘胜泉花了5.5亿元接手,随即开始了一系列拯救行动。
他先是卖掉家当,把子公司海源华博的土地和房产折价注入公司,紧接着,又以2.485亿元的价格,把这些资产转手给一家成立仅仅8天、还没实际出资的空壳公司。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海源复材成功避免了被ST的风险,暂时扭转了亏损局面。之后,他把自己在新余的赛维电源公司放入上市公司。
这个举动非常引人注目,他公开表示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想抓住新能源发展的好机会,让企业成功转型,更上一层楼。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实现快速发展。甘胜泉曾经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商业蓝图,计划投资300亿元在扬州建设光伏项目,声称要与华能国际、西南证券等大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另外一个大手笔是投资80亿元的滁州光伏项目,据称已与当地政府达成了重要的战略合作关系。
这些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海源复材的股票价格也因此一路飙升,投资者信心大增。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看似前景光明、充满希望的投资计划,最终都被证实是不切实际的承诺,并没有真正落地实现。
扬州的项目合作中,出现了一家很奇怪的公司,这家名叫“江苏华晖”的公司注册资金竟然是零。更让人觉得有问题的是,和他们签设备购买合同的“苏州捷得宝”,公司里只有五个人交了社保。
这些疑点让人觉得,甘胜泉的转型计划可能不是真的想好好做生意,更像是在唱一出“空城计”,根本没什么实际内容。
后来的发展印证了市场之前的担心,那些光伏项目始终没有落实,没能为公司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
同时,公司原本的主营业务一直不景气,收入大幅减少,亏损持续增加。2022年11月,海源复材曾宣布计划通过定向增发募集9.58亿元,用于光伏电池项目和补充日常运营资金,但最终这个融资计划也被迫停止了。
甘胜泉眼看公司又要戴上ST的帽子,选择了抽身而退。他将滁州能源的股权以3800万元卖掉,彻底脱手自己手中的股份,总共套现3.5亿元。
就这样,甘胜泉拿钱走人,留下了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后续发展令人担忧。这次套现离场,对公司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是否会重演?
海源复材换了老板,甘胜泉离开了,新余金紫欣企业管理中心成了接盘方。公司现在由刘洪超、丁立中、刘浩说了算,他们成了新的实际控制人。
不过,这波人事变动似乎没能让大家安心。刘洪超他们之前掌控的紫光照明,后来改名叫紫创光科,两次想上市都没成功。
市场对新老板们的实力和未来发展策略表示担忧,这给海源复材的未来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紫光照明收购海源复材的举动,很多人认为这是紫光照明再次尝试曲线上市,也就是借壳上市。但大家对这次重组并不太看好,因为紫光照明之前首次公开募股失败了。
而且海源复材自身经营状况也不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无疑增加了重组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收购消息公布后,市场反应强烈,海源复材的股票连续两天跌停,表明投资者对此信心不足。
海源复材的经历,就像一个关于钱、冒险和命运的故事。这个故事提醒大家,如果市场监管不力,投机气氛浓厚,公司很容易被当成资本运作的棋子,最终吃亏的是普通投资者。
李氏家族的“包装上市”操作,甘胜泉的“空头支票”承诺,以及刘洪超的“借壳上市”计划,都揭露了资本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混乱现象。
这些行为表明,企业上市需要更加透明规范的流程,投资者也应更加谨慎理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结语
或许,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让上市公司公开更多真实信息,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判断和投资,才能让资本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信息源:预计2024年业绩继续亏损,海源复材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新浪财经2025-01-21。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