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上夺下女子网球单打的金牌,继潘展乐百米自由泳金牌之后,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倒也不是说其他的金牌不重要,只是外国人都已经习惯中国人会在射击、跳水、举重、乒羽等这些项目上拿冠军,还不太习惯中国人会在百米自由泳这种极限速度的比拼上登顶,不太习惯中国人在网球这类欧美绝对优势的领域中夺冠。
客观来说,在职业体育这个领域里,欧美相对于我们来说遥遥领先,也许就和四十年前,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一样大。这几十年来,中国在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逐渐跻身世界前列。唯独在职业体育方面,虽然也陆陆续续经营了大约三十年,但基本没取得啥像样的成绩。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足球和篮球联赛,足球就不说了,大家都懂。CBA事实上同样是失败的,尽管男篮的成绩相对男足好一些。因为不管从影响力、盈利状况,还是人才培养,足篮联赛都乏善可陈。
目前乏善可陈就算了,主要是都有一种越混越挫的趋势,三十年过去了没见到任何进步或进步的希望。甚至事实上,职业化之后,足篮运动员的实力比起专业时代来,还出现了普遍的下滑。基本功好的运动员,竟然都是专业时代,或仍跟专业时代有关联的。
说不定当年不搞甲A,不办CBA,这几十年里中国男足和男篮的成绩反而会好得多。
足篮之外,中国也未出现其他有世界级影响的职业体育联赛。
我们的乒乓球毫无疑问是世界最顶级的,但客观来说,我们爱玩的乒乓球,在世界体坛里影响力有限。而欧美爱玩的网球、棒球、高尔夫球等等这些在我们的日常视角里同样是小众的运动,却在世界体坛里占据重要的地位。
背后的原因,是欧美的职业体育真的玩得很溜,影响和渗透力很强,有办法去说服原本不爱玩的别国人民参与进来。而我们的职业体育目前完全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中国人好像没办法玩好职业体育?
也许看一看郑钦文的成长经历,大家就明白了。郑钦文和李娜一样,出身体育世家,家里条件相对是可以的。郑钦文的父亲在她小时候就决定培养她打网球,他决定让女儿复制李娜的路径,一路请了李娜当初的教练来培训自己的女儿。并且早早把女儿送到国外,让她可以在国外职业体系中得到训练和成长。
这笔花费是极度高昂的,看到的报道说一年是300万元。
我相信大多数观众看到这里就哦的一声转身离去了。郑钦文非常有出息,真的打出来了,现在赚的是这些培养费的成百上千倍。那万一没打出来呢?这些钱就全部打水漂了。
中国有几个家庭能够冒着打水漂的风险,投巨资培养孩子去走一条成功率极低的路?是的,除了训练之外,职业体育是非常看天赋非常看运气的。一万个孩子去练,可能也就成个两三人。要不怎么会有人提倡体教合一,就是在为那剩下的9997年孩子着想,没练成的好歹也正常上了学。
进一步深想下去,就会明白,职业体育每一个相当烧钱的环节,都跟我们的现状,以及不敢乱花钱的传统观念格格不入。说白了,我们的生活还远没有安逸到愿意为职业体育投入这么多钱,花那么多时间的地步。社会资源还没有富余到,可以大面积向职业运动这样的娱乐倾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职业体育的造血能力,可能还真就不如以前的专业时代。毕竟在专业时代里,不存在直接的成本问题。孩子们只要有天赋并被发现,国家(本质上是全部国民一起)就会出钱培训他。
比如全红婵,因为跳皮筋跳得好,意外被教练发掘,被选进跳水队,获得专业训练,不用钱还包吃住。如果跳水运动员也得像郑钦文一样自己花巨资去训练,全红婵可能根本不会去跳水,只会成为默默无闻,热爱公仔但不敢买得太多的普通人。
所以,我们的职业体育目前发展不起来,本质上就是因为我们还远远不够富裕,还没到那个吃饱了撑着不烧点钱就闹心的地步。又没像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反正也没啥别的指望,使劲让孩子练体育,说不定将来可以借欧美成熟的职业体育体系出人头地。
美国的黑人,南美的足球天才,普遍都属于后一种情况。
由此看来,我们在职业体育这个领域里,也许还需要漫长的等待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