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湖南湘潭韶山。
回到家乡
毛泽东回韶山,算是比较突然的一个决定,至少在秘书高智的眼里是这样的。
1959年6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告诉高智,自己准备去湖南、江西一趟,并交代他和另一个秘书罗光禄做好安排,“你们两个一个留在家里,一个跟着我,如果出去的时间长,你们两个半个月互换一下,歇口气,好不好?你们两个商量一下。”
随后,高智打电话给中央警卫局,告知毛泽东明天出发的消息,他和罗光禄商量了一下,决定由罗光禄留下看家,高智跟着毛泽东出门。
毛泽东的专列于6月下旬到了长沙,这时候,长沙的天气闷热的令人无法喘息,专列上又没有空调,搞的毛泽东好几天没睡好。
24日下午,畅游过湘江的毛泽东一回到专列,就跟高智说,“太热了,我好多天没睡好了,怎么办?”
“下火车!住宾馆去!”高智很早就想说这句话了。
“不,我要回老家去!”高智大吃一惊,毛泽东接着说,“你给杨尚昆打个电话,告诉他我要去韶山,电话通了以后,咱们就发车!”
高智把电话线接到附近电线杆的专线上,拨通了杨尚昆的电话,“杨主任,我是高智,主席要去韶山!”
杨尚昆很爽快地答应,“好!我马上安排!”
打完电话,专列就开动了,一路上风驰电掣,不到一个小时就到达了湘潭。第二天,毛泽东转乘吉普车出发,他抽着烟,一言不发地望着窗外的风景。
下午五点多,毛泽东抵达韶山,入住松山一号,很明显,毛泽东心情愉快,当天晚上,他和王任重、周小舟、罗瑞卿散步,还说,“我终于回家了!离开都32年了,现在是心情舒畅,吃饭都香了,我们湖南的腊肉、臭豆腐、辣子炒苦瓜、粗米饭都好吃,你们吃了没有?”
王任重回答,“腊肉好吃,辣子炒苦瓜吃不惯,粗米的话,没有北方的小粘米好吃。”
“那是你们吃得少,多吃就顺嘴了。”
周小舟问毛泽东韶山是不是比北京热,毛泽东笑着说,“热点没关系,无非就是多出点汗,出汗是好事,促进新陈代谢。”
临睡前,毛泽东交代卫士孙勇一些事情,
“我已经32年没有回家了,这次回家,父母早已逝世,也没有直系的亲属.....我现在只能看看故居,看看生我养我的地方,走访一下乡亲们.....你们一定不要阻拦乡亲们,对他们,一定要热情,说话要客气,我去老乡家里,人家给我端水,送东西吃,你们也不要阻拦和干涉,这是人家的一片好心,乡亲们想见我,想和我更近一点,你们也不要干涉,知道了吗?”
孙勇点头答应,“记住了,一定按照主席说的办”,毛泽东又嘱咐他,“记得转告湖南省公安厅的同志们,让他们也注意一下这件事。”
孙勇从毛泽东的卧室出来后,便打电话转告了湖南省公安厅,因此,毛泽东有了不少和乡亲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仅乡亲们高兴,对于一向喜欢跟群众打交道的毛泽东来说,也万分满足。
第二天,早上5点多,毛泽东就起床了,前一天舟车劳顿,所有人都以为毛泽东要好好休息一下的,结果,毛泽东打铃把卫士李银桥叫过去说,“我要上祖坟,看看父亲母亲。”
毛泽东的祖坟建在故居对面的山上,快到的时候,卫士封耀松很机灵地折了把松枝,到了坟前,封耀松把松枝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将松枝放到坟前,然后深鞠三躬,“父亲,母亲,我来看你们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简单祭奠完,毛泽东站在坟前跟罗瑞卿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折不扣的唯物主义者,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人民、师长、朋友也,以后我回来,还要来看望双亲。”
从山上下来后,毛泽东来到故居,这时候,周围已经围满了群众,看到毛泽东往过走了,大家就用家乡话跟他打招呼,毛泽东笑着挥手致意,还来到群众面前握手问好,大家依照毛泽东之前的嘱咐,并没有任何阻拦。
走进故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池塘,毛泽东兴奋说,“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
进了房屋,毛泽东看到了父母的遗像,他沉默地站在原地,半天没有说话,过了挺长一段时间,毛泽东才指着照片上的人说,“这是我的父亲,这是我的母亲,我父亲得的是伤寒病,我母亲脖子里上长了一个包,后来听说是淋巴腺瘤,如果按照现在的医疗条件,她是能治好的。”
说到母亲,毛泽东打开了话匣子,“我母亲是农家妇女,为人宽厚善良,乐善好施,一个人不管职务多高,钱财多少,都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否则就是忘本。”
走到自己的卧室后,毛泽东意外看到了一张他和母亲、弟弟的合照,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赶紧问工作人员,“这照片你们是从哪里找出来的?”
工作人员告诉他,是外婆家表兄们保存下来的,毛泽东点点头,眼睛一直看着合照,好像通过照片,回到了过去......
毛泽东的父亲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在26岁时生下毛泽东的,因为前两个孩子都夭折了,所以在怀上毛泽东后,文七妹就回到了娘家,并拜了一块巨石认干娘,唤孩子为“石三伢子”。
毛泽东9岁才回到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把他送到离家很近的一所私塾读书,私塾老师很看好毛泽东,还跟毛顺生说,“令郎有朝一日一定会名等高科,光宗耀祖”。
毛顺生却没对毛泽东有这方面的期待,他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孩子就是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能够算得了账,写几句书信就可以了。
但文七妹娘家却是书香门第,家中有非常多的珍贵藏书,因此,毛泽东在文家这些年,培养了读书的兴趣,也比自己的父亲更知晓文化的意义。
所以,父子俩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不和谐”,他们家中明显的分为两派,一派是父亲,一派是毛泽东和弟弟、母亲。
相较于和父亲的“针锋相对”,毛泽东和母亲的关系就相当和谐了,他觉得,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慈祥的妇人,慷慨仁爱,大度包容,对穷人总是充满同情心。
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学生们都是自带午饭的,有一天,毛泽东发现同学黑皮伢子因为家里太穷没有带午饭,于是,毛泽东便把自己的午饭拿出来,和黑皮伢子一起吃。
一人份的饭变成两个人一起吃,自然不太够,因此,毛泽东经常饿着肚子上课,晚上回到家后再狼吞虎咽地吃一顿。
时间长了,文七妹发现了问题,她问毛泽东,“你上学读书怎么比在家干活吃得还多啊?”
毛泽东一五一十的将事情原委告诉了母亲,文七妹听后,慈爱的摸着毛泽东的头,“石三伢子,你做得对,只是不应该瞒着我,应该早点跟我说,这样我就能多装点,省的两个人吃不饱,万一饿坏了身子就不好了。”后来,文七妹每天都会给毛泽东装两份饭。
16岁的时候,毛顺生将毛泽东送去湘潭朋友家的米店做学徒,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毛泽东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只想平平淡淡的毛顺生害怕毛泽东惹出什么事。
巧的是,毛泽东刚好从表兄文运昌那里听说,湘乡有一所“很有趣的学校”,它教授的新知识比较多,四书五经之类的比较少,毛泽东对这所学校产生了兴趣。
回家后,毛泽东表达了想要到这所学校读书的愿望,毛顺生不同意,文七妹又一次站在儿子身边,还请了亲朋好友轮番劝说。
最后,毛顺生答应了,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家乡,外出求学。临行前,他将自己改写的一首《立志诗》夹进了父亲的账本里,除了向父亲表达自己志在四方的决心,也希望父亲能够相信自己的儿子,日后一定为他争气。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正当他准备离开长沙去北京的时候,毛泽东接到了母亲生病的消息。
已经9年未回乡看望母亲的毛泽东,决定回家。8月,他匆匆忙忙地探望了病中的母亲,然后就回到长沙,继续为去北京做准备。
出发去北京前,毛泽东给两个舅舅写了家书,希望能够帮忙照顾母亲,还提出希望能够接母亲到长沙治病的愿望。
1919年初,所有赴法留学的湖南学生已经办好了出国手续,3月12日,文七妹病重,毛泽东辞职回家。
4月6月,母亲病情好转,毛泽东再次来到长沙,他从事了教师的职业,并且做得非常开心。没过多久,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将母亲送到长沙治病,毛泽东也就一并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20多天后,母亲的症状有所好转,毛泽东突然意识到,这是52岁的母亲第一次来到长沙,也可能是最后一次。
恰好两个弟弟也在,毛泽东就带着他们一起去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这是文七妹第一次照相,她落落大方地坐在唯一的椅子上,旁边站着自己的三个儿子,这一年,毛泽东26岁,毛泽民23岁,毛泽覃14岁。
文七妹在长沙住了一段时间后,便由毛泽民送回了家,毛泽东继续自己的革命事业,没想到的是,10月5日,文七妹逝世。
毛泽东停下手里的工作奔回韶山冲,他并没有见到母亲,母亲两天前就已经入殓了,二弟毛泽民告诉他,母亲去世前,嘴里还一直念着他的名字。
毛泽东悲痛至极,嚎啕大哭,晚上,他回想起母亲的一切,提笔写下《祭母文》,
“.......吾母高凤,首推博爱,恺恻慈祥,感动庶汇......养育深恩,春辉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毛泽东为母亲守灵七日,过了“头七”,他便告别了父亲和弟弟,回到长沙。
母亲的离世,让毛泽东懂得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他将父亲接到了长沙,想要尽一尽做儿子的孝心。
尽管毛泽东在童年过程中,和父亲的关系算不上融洽,但是,如今他已长大成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所谓的“代沟”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毛泽东也带着父亲和堂伯父去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那时候,毛泽东的手臂上还带着悼念母亲的黑纱。
在文七妹逝世三个半月后,毛顺生也去世了,那时候,毛泽东正在湖南组织活动,因此没能赶回家为父亲奔丧,他只能把悲痛埋在心里。
“搭个茅棚回来住”
从故居回到松山一号后,毛泽东吩咐孙勇,“毛震公祠附近有个小水库,你去看看能不能游泳,如果能,你做好准备,咱们去游泳。”
孙勇过去一看,水库不大,但水质很清澈,是游泳的好地方,他先是测了水温,又和几名队员下水检查,没发现有什么问题。
孙勇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毛泽东很高兴自己可以去游泳了,罗瑞卿赶紧安排好游泳的相关事宜。
去到韶山水库后,已经有不少听说毛泽东要来游泳的群众在此等候了,毛泽东下车后,便走过去跟大家打招呼,下水后,还招呼大家,“乡亲们,会游泳的下来跟我一块游!今天水温凉爽的很,很舒服!”
一些会游泳的男人和孩子纷纷下了水,还有的游到毛泽东身边,跟毛泽东攀谈,“您水性真好,我从报纸上看到你在北戴河下河游泳,大风大浪还照常游”。
另一位乡亲接话道,“还游过长江,大风大浪的,不怕吗?”
毛泽东回答,“人要有胆量,要敢和大自然斗,大风大浪,看起来可怕,但你摸清它的规律,掌握水性就不怕了,有时候你不冒险就不会成功,当然也不能莽撞,就说游泳,你不能啥也不会就往深水区钻......”
毛泽东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游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被人催促才上了岸,临走的时候,毛泽东还在感谢乡亲们,“谢谢你们修了这么好的水库,难得在家乡畅游一次,今后我还要来这游泳!”
他还跟周小舟说,“这地方不错,我退休后,在这给我搭个茅棚住,好吗?”
几天后,毛泽东离开了韶山。然而,毛泽东无意说的这句话,却被周小舟放在了心上,他将此事报告给了湖南省委常委会和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大家一致同意在韶山水库所在地滴水洞,修建一所住处。
1960年5月,毛泽东跟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闲聊的时候,说到了滴水洞,说这地方特别好。
张平化实地考察一番,发现滴水洞确实是好地方,三面环山,环境幽静,空气新鲜,泉水清甜,最棒的是,因为在山谷里,飞机无法侦查到这地方。
滴水洞工程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动工,1962年完成,1970年又增加了防震室和防空洞。这里的防空洞还有效防住原子弹的袭击,洞内还有作战室。
1966年6月16日,毛泽东南巡至长沙,住在湖南省委九所3号楼,6月份天气正热,九所还没空凋,于是,省委的同志便建议让毛泽东去滴水洞住一住。
也许是出于避暑的原因,又或许是毛泽东想看看“茅棚”究竟是什么样子,他答应了这一提议,于6月18日来到滴水洞。
一回到家乡,毛泽东就有说不完的话,他跟随行人员介绍,“这是个好地方呢,我小时候在这里放过牛、劈过柴,我小时候到外婆家,还有去湘乡读书的时候,都要路过这里,山那边还有我的石头干娘,所以我叫石三伢子。”
在滴水洞,毛泽东住了12天,他深居简出,每天就是审阅通过飞机送来的文件资料,少有的休闲活动便是散散步,跟工作人员聊聊天,或是去附近的山野里走一走。
此次行程是完全保密的,毛泽东乘车过来的时候,开着窗看风景,正好被一个小姑娘看见了,小姑娘大叫“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去滴水洞了!”
这个消息立刻席卷了整个村子,大家想起了1959年毛泽东来韶山的情景,同时也弥漫起了一股如同过节的喜庆。
工作人员急出一身冷汗,他们专门找到小姑娘家里,告诉他们一家,那天看见的不是毛泽东,让他们不要继续宣传了。
村子慢慢恢复平静,工作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离开的前一天,有人询问毛泽东要不要接见韶山人民的代表,并由报纸电台发布消息,毛泽东停顿了一下说,“这次回来,我又没去看他们,他们也不知道我回来了,还发什么消息?”
12天很快就过去了,又到了毛泽东该离开的时候了,滴水洞的工作人员有些念念不舍,想要给毛泽东送些礼物。
贵重的礼物毛泽东一定不肯收,甚至会特别反感,所以,大家很认真地思考该给毛泽东送些什么,既能表达大家的心意,还不会太过铺张。
突然有人想起来,毛泽东曾经说过这里的桃子好吃,于是,大家商量摘些桃子让毛泽东带回去,果然,毛泽东欣然接受了这份礼物。
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回韶山,尽管,后来的他很多次动过回乡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均未成行。
1975年,82岁的毛泽东还申请要回韶山滴水洞,有关部门也做好了准备,然而,这时候已经重病缠身的毛泽东,再也没有力气支撑一场远行了。
这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