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升空,15时45分,梦天实验舱与火箭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11月1日4时27分,实验舱成功对接到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最后一个舱段已经到位,组合体的总重量已达到近90吨。按计划将在11月3日实施梦天实验舱转位,天宫空间站将构成“T”字基本构型组合体在轨运行。
梦天舱发射成功:美媒报道心情很复杂梦天舱段发射毫无意外的成功了,笔者对直播也有点懒懒散散,因为对于中国航天的成功已经习以为常了,然而外媒却并没有这样,各大媒体非常及时并且大篇幅的报道了梦天舱的发射,而且还将其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美国或已经在最新的太空竞赛中落后!
外媒报道:万变不离炒作
各媒体的报道中,路透社应该是最早发布报道的外媒,并且报道还算比较中立,比如报道第一句就定调了:
这将是继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国际空间站之后,在近地轨道上第二个永久居住的前哨基地。
这显然是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承认了中国航天的努力与进步,接下来路透社回顾了天宫的建设过程,并且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未来的规模与结构,并且指出,美国领导的国际空间站将在10年内停止运行,暗示未来将只剩下中国空间站。
然后路透社表示中国这是在美国拒绝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后独立建设的空间站,天宫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品牌,指出中国已经批准了9项来自瑞士与印度等多国科学家提出的试验,未来将在空间站上完成1000多项试验,与之对比,国际空间站完成了3000多项,但路透社仍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太空领域中美国强有力的挑战者。
美联社的报道则更侧重与数据,详细介绍了梦天实验舱的各种参数,并且介绍了天宫空间站的舱内空间以及建成后能完成各项科学任务,并且还着重的指出了一点,天宫空间站未来还有一个空间望远镜伴飞。
美联社同样指出了一点,中国天宫空间站是在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并且中国还有庞大的行星探测计划,目前的嫦娥和天问计划已经让全球为之侧目,而在未来,中国将成为美国太空探索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纽约时报的报道:威胁与炒作
与路透社和美联社基于全局的报道相比,纽约时报显然格局小了,在肯定了中国在空间站上的成功后话锋一转,开始讨论起了CZ-5助推器会如何坠毁的问题:
2020年的长征五号发射后,助推器再入碎片对西飞科特迪瓦的边远村庄造成了破坏,但没有人员伤亡;
2021年的长征五号发射后,助推器落入了马尔代夫附近的印度洋;
2022年7月的长征五号发射后,助推器落入了菲律宾东南部的苏禄海;
并且纽约时报表示,中国航天局表示已经对CZ-5做出了一些改进,但仅仅只是将梦天实验舱更快更准送入轨道,并没有对助推器如何落入无人海域做出改进。
纽时说的是事实吗?答案是肯定的!长征五号的“助推器”其实是芯级,因为真正的助推器掉落的位置是设计好的,不会落入陆地,而芯级火箭则会随着梦天实验舱进入预定轨道,之后梦天舱将会启动发动机升轨与空间站对接,而芯级火箭则在大气分子的阻力下慢慢坠入地球。
从理论上来看,这个芯级火箭会坠入南北纬大约41~42°左右的任何区域,但我们必须要了解一点的是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都是海洋,即使在陆地上,有人聚居区域也只有1%不到,因此坠入人口密集区域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
但纽约时报却不管,只要有可能就大炒特炒!然而纽约时报却闭口不提SPACEX的火箭和飞船轨道舱残骸坠落,也不会提德尔塔火箭发射时拒绝评估坠入居民区的风险,而理由是德尔塔火箭增加离轨装置成本太高,这就是他们的套路,每次中国有重大航天进步,就会抓住你那个无伤大雅的问题炒作,西方媒体掌握了话语权,在这方面,我们的声音真的很微弱,能为中国说句公道话的不多,比如上文中的路透社和美联社,最友好的方式仅仅是不再提起。
时代周刊:美国从技术和思想都已经落后
比较有意思的是时代周刊的文章,一开始就以比较高的评价定调了:
考虑到天宫的第一个核心模块仅在去年 4 月才被送入近地轨道,完成天宫的关键结构本身就是一项壮举。天宫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俄外第三个派出宇航员、建设空间站的国家。
这是褒奖中国的天宫建设效率很高,才2年不到就完成了天宫空间站建设,并且表示中国的航天计划不仅是天宫空间站,还有月球南极的基地,并且打算在那里架设一台望远镜,还大算从火星收集土壤样本。
之后就将话题转到了美国政界人士和高级军事官员对此的担忧,认为中国已经在新的太空领域竞争中领先了,美国目前正处在冷战中的太空竞赛的位置,已经暂时落后了,美国正在急于建设自己的月球基地,并且尝试建立月地之间的往返航班。
时代周刊也点到了中国是在2011年美国禁止中国加入空间站后才开始空间站建设的,此后两国不信任程度增加,目前两国已经互相指责对方将太空军事化,最近,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纳尔逊指责中国计划殖民月球、窃取技术并利用天宫研究如何摧毁其他卫星,中国强烈否认了这一说法。
从时代周刊报道的前后文理解,似乎有指责美国的意味,因为随后该文表示:
曾于2004年至2005年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前美国宇航局宇航员Leroy Chiao感叹美国拒绝与中国在太空领域合作,而自冷战以来的太空竞争对手和对华盛顿的长期安全威胁俄罗斯宇航员仍然可以自由穿梭于国际空间站。
表示对美国封锁中国进入国际空间站表示了不满,并且表示,自2004年以来,欧空局和中国一直在交换从欧洲和中国卫星收集的数据,以推进地球科学研究。欧空局国际关系部主管卡尔·伯格奎斯特 (Karl Bergquist) 表示,该机构不明白为什么不能与中国交换的数据用于科学。
欧空局国际关系部主管卡尔·伯格奎斯特 (Karl Bergquist)
而且时代周刊表示,中国天宫空间站并没有关闭大门,而是向所有联合国成员开放,欧空局甚至打算让宇航员登上中国天宫空间站,并且称中国并非想对抗,中国只是想被全球认可和信任。
笔者评价一下的是,时代周刊的立意很高,应该是这几个媒体中对中国评价最好的,甚至比路透社都要看得更远。
美国已经在新太空竞赛中:真的落后了吗?从美媒的报道中,笔者感受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NASA的对全球航天的领导能力正在被削弱的担忧,另一个是在技术上全面落后的担忧,下面就这两个问题做个简短的分析:
美国的领导能力被削弱:原因是美国拒绝中国参与
早在2021年10月15日,在神舟十三号向天宫空间站成功运送了三名航天员后,CNN发表了一篇报道,引用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副教授戴维·伯巴赫说法:
“就目前情况而言,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甚至无法交换月球岩石样本,而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这个观点和时代周刊的说法类似,另外伯巴赫教授表示中美关系恶化,这种方式也许可以理解,但美国的许多盟友正在和中国就太空探索接触以交流或学习,双方都能各取所需,显然美国对这些行为是失控的,美国也不可能从这样强硬的态度中获得好处。
伯巴赫表示,美国的这个操作或许会引发相反的效果,中国会允许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宇航员留在空间站上进行实验——增加他们的“国际威望和外交,就像美国当年一样。
持有类似担忧看法的远不止伯巴赫教授一人,Defense360智库也曾在2019年的一篇标题为“Bad Idea: The Wolf Amendment (Limiting Collaboration with China in Space)”(坏主意:沃尔夫条款(限制与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就有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保留沃尔夫条款(禁止中美科学交流的修正案)语言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个坏主意:它无助于促进人权,它给中国提供了挑战美国宇航局在民用太空探索领域的领导地位的机会。
该报告表示,沃尔夫条款生效后的8年里(截止报告日期),美国没有推动中国的任何变化,但中国咋经济、全球影响力特别是太空能力持续增长,促使了中国发展出平行能力,其他国家已经开始和中国展开合作,美国的临高能力被进一步削弱。
该报告强调,当美国与外国竞争对手在民用航天项目上进行合作时,它会增强 NASA 的领导作用。如果在任由沃尔夫修正案继续禁止中美科学交流,那么只会扼杀科学探索,并且为中国提高影响力做好铺垫。
尽管Defense360是基于削弱NASA领导方面考虑而建议中美恢复科学交流,但这些也是实际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得“感谢”下美国给我们提供这个发展平行技术的机会。
美国在技术上真的全面落后了吗?
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导能力被削弱笔者表示部分同意,中国的以天宫空间站为合作契机,广招全球科学研究这点立意非常不错,但就此认定美国的领导能力被削弱是持有否定态度的,我们并不追求领导能力,合作共赢才是中国航天的目的。
而在另一个观点上,美国技术全面落后却很不认同,美国航天目前技术依然是最先进的,不过美国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上的挫折确实有些表现出NASA已经和过去有些不同了,SLS火箭多次出现问题仍然无法成功发射,而阿尔忒弥斯计划之庞大,让人很担忧究竟能不能完成!
阿尔忒弥斯计划和火星采样返回:计划太庞大,风控太高
阿尔忒弥斯是美国重返月球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却不只是重返月球,而是要建立一个地月系朗格朗日L1点的月球空间站,并且将在月球和空间站以及空间站和地球之间建立定期航班,这个计划要比阿波罗计划庞大数倍,个中有很多关键因素不在NASA控制之中:
1、月球空间站是一个多国合作的计划;
2、“外包”的SLS火箭已经多次延期(超过18次);
3、月球登陆飞船是SpaceX的星舰登月版;
笔者并不是不相信NASA的能力,就目前而言,如果只是登月并返回,NASA这个工程的成功概率会非常高,但要是以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方式来操作,那么至少在2025年前成功的概率很低,并且最后这个不可控因素太高,失败或部分失败的可能性极高。
而另一个则是火星采样返回的计划,犯了和阿尔忒弥斯计划一样的毛病,同样也不是一次采样返回,而是2020年发射的毅力号目前正在采样,然后计划在2029~2033年发射三次:
第一次发射一台收集车去收集样品到达指定地点;
第二次发射一枚火星上发射的火箭将这些样品带到火星轨道;
第三次发射将火星轨道上的样品带回地球;
这几个任务完成的时间表已经指向2033年,而中国航天计划的火星采样任务比较务实,直接在火星采样并升空返回,与嫦娥五号有些类似,当然样品采集的范围无法和NASA的计划相比,但这个任务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将火星样品带回,而不是比谁采集了多少种土壤样品。
中国计划是2031年带回火星土壤样品,而NASA计划则要到2033年,也许真正的斯普特尼克时刻将在2031年到来,不过笔者先声明下,并不是中国要和NASA进行火星土壤采样竞赛,而是NASA因为计划太过复杂避免风险因素拆分了之后才延期的,不要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
从这些案例来看,NASA并非没有技术,而是规划了一些远超目前风控能力的计划,我们不评价NASA这样做的对错,也许他们有另外的考虑,但中国航天是从务实的角度考虑的,以自身能力为考量,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结果为导向。
在这个天宫空间站即将完成建设的时刻,再次祝贺中国航天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