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亲王地位下降有多厉害?从上表劝进主力军到无人在意的小透明

楼哥看明史 2023-05-11 21:02:31

前言: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十一日,中书省左相国、宣国公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奉表劝进,希望吴王朱元璋能够顺天应人登基称帝。和后世大明皇帝要三推三让惺惺作态相比,朱元璋是爽快人,他只推让了一次,就于十二日同意了群臣的请求,同时嘱咐他们要把即位大典办得隆重一些。

明日善长等复请曰: “殿下谦让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为生民计,早徇群臣之请。”上曰: “中原未平,军旅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议此,而卿等屡请不已。此大事,当斟酌礼仪而行,不可草草。”—《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八上》

朱元璋画像

次年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先是在南郊祭天,随即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大明天子封建诸王,一口气封了九位亲王和一位郡王,并且赋予了他们“藩屏国家”的重任。

在明朝初年,大明亲王坐拥兵强马壮的三护卫官军,不但在地方军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朝政之中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从亲王们在劝进表中的存在感,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从国之柱石,一步步沦为了无足轻重的小透明。

从朱棣到朱瞻基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由于皇太子朱标已经在六年前不幸薨逝,因此最终继位的是皇太孙朱允炆。

为了消除戍边亲王对皇权的威胁,朱允炆在即位伊始便进行了暴力削藩,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尽,一时间各地宗室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急剧恶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

朱允炆剧照

经过三年的苦战,靖难大军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杀入京师,朱允炆则在奉天殿自焚殉国。朱棣为了摆脱自己篡逆者的形象,处处以太祖继承人自居,不但尽废建文新政,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又销毁了大批建文朝的史料。正是这个原因,当年朱允炆即位之前,是否有亲王劝进成了一个谜。不过根据笔者的判断,大概率是没有,原因我们后面再讲。

朱棣登基

为了撇清自己和皇帝之死的关系,朱棣在六月十三日当天压根就没有进城,而是回到了龙潭大营等待众臣前来劝进。

六月十四日,在京诸王:周王朱橚、齐王朱榑、谷王朱橞、韩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栋和伊王朱㰘一起来到大营,恭请四哥“正天位”。朱棣连连摆手,表示自己是来做周公的,没想到少主被奸臣蒙蔽, “不亮予心,自绝于天”,我何德何能继位呀?

朱棣剧照

在六月十五日靖难诸将上表劝进再次被拒后,诸王又于十六日上表。这回朱棣换了个说法,表示要从诸王中挑一个“有才德可以奉承宗庙者”来继位。估计周王等人听到这话要不自禁打一个寒颤,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这个时候跳出来说自己有才德?大家只能磕头请四哥勿要推辞,赶紧继位。

群臣稽首固请曰: “殿下德为圣人,位居嫡长,当承洪业以安海。虽谦德有光,复谁与让?且天命有在,孰得而辞?殿下宜早正大位,庶使人民咸有所依。不宜狥匹夫之谦,以虚天下之望。”上固辞不允。—《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当然三推三让的戏码已经做足,十七日当天朱棣跑去拜谒太祖孝陵,周王等人准备法驾,半路把四哥往辇车上一拥,大伙儿高高兴兴地就进宫举办登基大典去了。

朱棣登基,诸王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集体认可,也是燕王即位的法理依据之一。

朱高炽登基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伐班师途中,于榆木川驾崩,享年六十五岁。扈从诸臣一面秘不发丧,一面让大学士杨荣和太监海寿二人驰赴京师,向皇太子朱高炽报讣。

朱高炽剧照

八月初二日,二人抵达京师。而皇太子在收到噩耗之后宛如五雷轰顶,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急调北伐军中的精锐骑兵回京护驾,以防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作乱。

当时汉王早已就藩山东乐安州,赵王却始终待在北京,即使一年前谋反未遂,朱棣也没有把他赶去封国。八月十一日、十二日,在京文武百官和军民耆老轮番上笺劝进。到了十三日,重磅劝进表来了,赵王朱高燧上表恭请长兄皇太子殿下即位,献出了自己的投名状。

长兄皇太子殿下恭敬孝友,上通于神明。忠厚宽弘,下孚于臣庶。天心所属,人心咸归。今不幸父皇宾天。长兄殿下正大宝之位,以奉天地宗社之祀,以主天下万国之众,此必然之理也。—《明仁宗实录卷一》

而在朱高炽登基之后,赵王又于九月十三日上表,请立皇太子妃张氏为皇后。二十一日,赵王再次上表,请立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

赵王与汉王剧照

在朱高炽即位,乃至册立皇后及皇太子的过程中,赵王的表态极其重要,不但给了文武百官一颗定心丸,也让他自己得以从永乐朝夺嫡之争中全身而退。

朱瞻基登基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在位尚不满一年的朱高炽突然驾崩,享年四十八岁。由于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故而皇后张氏命大行皇帝次子郑王朱瞻埈和第五子襄王朱瞻墡监国。

六月初三日,皇太子抵达北京。在初五日、初六日、初七日,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等连续上笺劝进后,大行皇帝诸子:郑王朱瞻埈、越王朱瞻墉、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滕王朱瞻垲、梁王朱瞻垍和卫王朱瞻埏联合上笺劝进。

兹者不幸父皇大行皇帝宾天,遗诏长兄即皇帝位。盖以生民不可无主,神器不可暂虚。长兄殿下宜即钦承,遂登大宝。以主天地百神之祀,以慰宗庙万姓之心。—《明宣宗实录卷一》

在朱高炽暴崩,二叔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先帝诸子联手劝进,向文武百官展示了兄弟间的团结,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朱瞻基剧照

朱祁镇是个转折点

从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到宣宗朱瞻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如果有亲王劝进,那一定是继任皇帝的亲弟弟。朱棣驾崩之时,朱高炽的十八叔岷王朱楩也在北京,但却并没有他上表劝进的记载。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朱瞻基驾崩,享年三十七岁,遗诏由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当时在京宗室有越王朱瞻墉、卫王朱瞻埏以及大行皇帝次子朱祁钰。但是越王和卫王都是叔父,朱祁钰比朱祁镇还小一岁且尚未册封为亲王。

所以查阅《英宗实录》可知,这一次的上表劝进,都由在京文武百官及军民耆老等完成。当然这里还有另一层含义,随着在宣宗朝彻底完成削藩大业,大明亲王在朝政中的重要性已经直线下降。

此后土木堡之变后郕王朱祁钰即位,以及南宫政变后英宗朱祁镇复辟,都属于事出有因,压根就没人劝进。

英宗朱祁镇剧照

英宗之后的历代皇帝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初三日,英宗朱祁镇驾崩,享年三十八岁,遗诏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按理说当时在京的亲王人数并不少:德王朱见潾、秀王朱见澍、崇王朱见泽,其中崇王还是皇太子一母同胞的亲弟弟。然而此时的大明亲王已经类似于吉祥物,不再有资格劝进。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宪宗朱见深驾崩,享年四十一岁,遗诏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当时在京亲王如下:兴王朱祐杬、岐王朱祐棆、益王朱祐槟、衡王朱祐楎以及雍王朱祐橒。笔者翻了一下《孝宗实录》,他们同样没有上表劝进。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初七日,孝宗朱祐樘驾崩,享年三十六岁,遗诏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孝宗仅有二子,次子朱厚炜还在九年前便已夭折,当时在京亲王只有皇太子的叔父荣王朱祐枢,本就没资格劝进。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朱厚照驾崩,享年三十一岁,遗诏堂弟兴世子朱厚熜继位。当时为了从东安门入宫,以皇太子身份即位。还是从大明门入宫,以嗣君身份登基,朱厚熜和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于魏国公徐鹏举等人就在京城外的行殿之中举行了劝进仪式。

至是大学士杨廷和等请上如礼部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上笺劝进,择日登极。上不允,会慈寿皇太后有旨曰: “天位不可久虚,嗣君已至行殿,内外文武百官可即日上笺劝进。”于是上遂从行殿受笺。—《明世宗实录卷一》

明世宗剧照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世宗朱厚熜驾崩,享年六十岁。因其生前未立遗诏,故而内阁首辅徐阶帮大行皇帝起草了一份遗诏,命皇第三子裕王朱载坖继位。世宗共八子,但在他驾崩之时只剩下裕王这一根独苗,所以根本也没有亲王来劝进。

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穆宗朱载坖驾崩,享年三十六岁,遗诏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此时的太子虽然年仅十岁,但他的亲弟弟潞王朱翊镠更是只有五岁,不要说写劝进表,认字都费劲。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驾崩,享年五十八岁,遗诏皇太子朱常洛继位。神宗算是明代后期皇帝中生育能力比较强的一个,虽然和皇太子争夺储君之位的福王朱常洵已经就藩洛阳,京中依然还有三位亲王:瑞王朱常浩、惠王朱常润和桂王朱常瀛。不过瑞王等王当神宗在世之时就不受重视,朱常浩甚至到了二十五岁还没有成婚,他们上不上表劝进,自然压根没有人在意。

明光宗剧照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初一日,光宗朱常洛驾崩,享年三十九岁,遗诏皇长子朱由校继位。光宗是赫赫有名的一月天子,礼部本来拟定于九月初十日为神宗皇帝举行“恭上尊谥”典礼,结果没想到今上皇帝自己都没有熬到那一天。此时瑞王等人的身份已经变成了叔父,而光宗在世的另一子朱由检尚未受封,自然都不可能上表劝进。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驾崩,享年二十三岁,遗诏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熹宗虽有三子,可惜均已夭折,而他和信王的这一次皇位交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兄终弟及。光宗仅有这两个成年儿子,自然也不会有亲王来上表劝进。

若夫死生尝理,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全归顺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即皇帝位。—《明熹宗实录卷八十七》

崇祯帝剧照

结语:通过对大明十六帝即位劝进的梳理,我们可以大胆地做一个推测,当年并无亲王对皇太孙朱允炆上表劝进。当时在京亲王虽然人数不少,但他们虽然年纪都比皇太孙要小,但论辈分却是叔父,所以无需上表。而朱允炆虽然有三个弟弟,但只有朱允熥在洪武年间被封为郡王,其余二人并无封号,似乎也没有资格上表劝进。

在永乐、宣德年间,大明王朝的皇位继承充满了变数,所以亲王们上表劝进,就是一种态度的展现。然而等到英宗继位之后,一来经过宣宗的削藩,亲王们的实力大为削弱。二来因为英宗年幼,朝政大权由文官们掌控,已经不容宗室置喙。亲王们也从明初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存在,还想上表劝进?也不看看自己配不配。

5 阅读:264
评论列表
  • 2023-07-26 07:39

    老朱家可以了,享受了276年荣华富贵,无憾了。虽然这些天潢贵胄没有啥政治地位,但至少国家俸养,不受大明律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