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很意外的事,读小学五年级时,数学老师是一位男士,他风趣幽默,上课时深入浅出,眉飞色舞,课堂上笑声不断,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但有一位男同学,却常常在数学课上睡大觉。起初数学老师还会把他叫醒,向他提问,后来就随他去。
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全班同学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无策。
最后,数学老师把睡觉的男同学叫醒,结果他想了想,居然做对了,我们都目瞪口呆。
下课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围着他,好奇地问:“你上课不听课,学得却比我们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他说:“我平时做预习做到很晚,我把数学书上的新知识全学会了,课后的练习题也都弄懂了。上课有时觉得很简单,就不像你们那么认真了。”
当时我只是佩服他的厉害,现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陷入了预习的一个误区。
那么,如何正确预习,避免走入误区呢?
01 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做好预习可以让孩子的上课效率大大提高。可预习的过程中,如果用功太多,占用休息时间太多,往往会“过犹不及”,影响孩子上课的专注力。
如果预习时把全部内容都学会了,孩子就不认真听课了,所以,预习不是时间越长越好。
一般将预习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最为合适,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可以根据新课的难易程度适当增减预习时间。
根据记忆规律,最好在前一天晚上完成作业后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这样既复习了当天所学的知识,又做了预习,第二天上课时还记忆犹新。
02 预习内容不用过深预习是初步了解要学习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听懂新课扫清障碍,不会因为太陌生而产生压力,但不需要彻底弄懂所有的内容,那样太耗时间。
而且所有的问题都想在预习中解决,是不可取的,那是干了上课的活。留点问题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上课会更有积极性。
针对课本上比较简单的内容,看一两遍就好,做到脑海中有印象,不一定要背,会掌握。
针对课本上比较难的部分,可以多看一会儿,适当复习旧知识,通过查字典、找资料等方式进行初步学习,做到能理解即可。
03 重点预习弱势学科在学习上,一些孩子会出现喜欢的学科更强、不喜欢的学科更弱的现象。为了避免孩子出现偏科现象,就要从预习开始。
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上,需要多花点时间预习。预习的时候,如果在新课中遇到之前学过的内容,就赶紧翻开课本或资料复习一下
这样既能加深之前学习的记忆,又能扫清学习新课程的障碍,不至于上课时才想到要回顾旧知识,导致影响听课效率。
对于弱势学科的预习,要做到了解学习内容和大致框架,争取上课时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有困惑的地方写下来,同时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课堂上,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再做复习,加深理解和记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