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巴太是从哪一刻起真正爱上文秀的?

陈哥文化 2024-05-25 03:04:52

《我的阿勒泰》中,巴太喜欢上李文秀是挺早的,大概从捉弄她掉进水里后就开始有好感,然后慢慢进化。

而若谈真正爱上文秀,恐怕还得是转场去夏牧场时,在朝戈家中有关托肯改嫁(包含了巴太的未来道路)话题的那次并不愉快的谈话。

这件事本来与文秀无关,她也不是喜欢出风头的人,不过在听到巴太的父亲苏力坦坚持哈萨克“传统”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就站起来讲了一番道理,中间还抵制了母亲张凤侠的劝阻:

“你说的传统,不是一直都是那样的。你非要固守传统,非要走仙女湾小道,还非要做猎人,但是一百年前没有仙女湾小道,两百年前也没有猎枪。所有的传统,还有文明,都是世界变革中人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直变化才是不变的。现在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变化,适应新的时代,调整生活才是正经嘛!固守旧的传统,不见得都是对的。”

这段话文秀也说明了,是她“在书上看的”,并不是她的发明,不过确实正好应景,直接压制了苏力坦的“传统论”。

就是说:托肯可以带着孩子改嫁,到县城开饭馆,让孩子到县城上学;巴太不用娶嫂子为妻,也可以不放牧,去马场工作……

道理是好道理,不过当天文秀一家是吃苦头了,苏力坦表示,既然“变化才是不变的”,那么现在就变化一下,不带她们一家三代去夏牧场了,让她们自己去。

当然,也有积极的一面——巴太是真正爱上了文秀,我们看文秀在“慷慨陈辞”时巴太那敬佩的眼神就看出来了。

那么,巴太为什么会在这时爱上文秀呢?我觉得有三点原因。

一是雪中送炭。

文秀所讲的,听起来像是大道理,其实是在解决巴太一家的实际问题。

巴太的哥哥死了,留下年轻的寡妻托肯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这就使他们家陷入了困境。

一直让托肯守寡带孩子,显然太对不起托肯;让她改嫁的话,孩子谁照看?毕竟他们是要放牧的,且家里已经没有其他女人了;带着孩子改嫁?那自己家不是什么都没留下吗?

所以在苏力坦看来,一劳永逸的办法,是让尚未娶妻的小叔子巴太娶了嫂子。反正“传统”里是有这种操作办法的。

然而这是从体制机制上考虑的,关键是托肯和巴太都不愿意啊!

他们都有自己的选择。

巴太的哥哥木拉提死后,托肯和蒙古族护边员朝戈好上了,他愿意同时接纳两个孩子,他们结婚后,托肯可以带着孩子去城里上学,自己还可以开饭馆。

她虽然也为自己的小叔子“最帅”而骄傲,但感情的事,却并非“帅”就妥了。

巴太则热爱马场的工作,不想留在家里放牧。如果娶了嫂子,那还不是绑死在牧场上了?

况且,嫂子进门时他还小,“长嫂如母”,他也是嫂子照看着长大的,敬爱有之,却没有男女之情嘛。

但他是不可能直接向父亲提出反对的,当然同时恐怕也找不出什么理论依据反对父亲的要求。

现在好了,李文秀站出来,一番话把父亲说得哑口无言,从效果来看,后来父亲也的确是在一步步改变观念。

所以文秀此举,也相当于对巴太和托肯的“雪中送炭”,关键时刻帮大忙。再说了,人家读书多,还能用出来,真不错。

二是勇敢。

李文秀说完那番话时,是客气了一下的,说“是不是造次了”。事实上确实是惹下麻烦了。

但关键是她勇敢地把那番道理讲出来了。

她并非不知道她要得罪的对象是谁。苏力坦,是一个老猎人,传说他一个人打死过五头狼,甚至杀过人。

所以李文秀和她的母亲实在对苏力坦是有点害怕的,转场时她们本想跟村主任一家走的,结果村主任撇下她们顾自己走了,同时又只有苏力坦会走仙女湾小道,所以才跟苏力坦走。

在仙女湾遇狼,幸亏苏力坦举枪射杀了两头狼,这才脱险,心中感激自不待言,同时却也更多了敬畏之心。

就算张凤侠这样大心脏女人,在苏力坦面前也不敢随便,平时娇怯怯的文秀却这么勇敢地为他人出头,那可厉害了啊!

在巴太心里,应该就是这么想的。

三是同频共振。

这一点特别重要,涉及三观。人的一生,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活。

这不就是在支持他不娶嫂子,不放牧,去马场养马驯马吗?

巴太与文秀一样,也希望改变,只是他不会像文秀这样表达。

她这一表达,分明就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两颗年轻的心,就同频共振了。

巴太是在外面世界生活过的年轻人,眼里和心里都不再只是四季轮替和牛羊,更多了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这个,李文秀给了他光亮。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巴太爱上了李文秀,朋友你认为呢?留言讨论吧!

0 阅读:11

陈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