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收藏”,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一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2025年3月30日,艺术家杨烨炘用500克黄金打造出1000粒黄金大米,撒入铺满展厅的10000斤普通大米和稻谷中,邀请观众现场免费“淘金米”。
观众现场被邀请进入这个占地200多平方米的“粮仓”淘米寻金,找到的金米就可以被带走。
这种寻找“黄金米”的艺术,其实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021年,在黄浦江上,也曾将一斤的黄金做成了1000粒米粒,扔在了黄浦江上,当时就引发了社会关注。
但跟这次不同的是,将黄金大米和普通大米混合在一起,踩着粮食去寻找黄金,这真不是在浪费吗?
“粒粒皆辛苦”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对于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和不满。
“真是吃太饱了。”“这才吃了几年饱饭?”
网友们表示无法理解。“作为一个普通人,5吨粮食,没有被吃掉,没有被世界上需要它的人吃掉,就是浪费。”
更有网友讽刺道,这个艺术就是来讽刺穷人的。
“富人就像看狗一样,戏弄着趴在米堆里寻找黄金的样子的普通人,这就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艺术。 当贫穷成为了一种疾病,那么连渴望解药都成了一种讽刺。 ”
这场艺术就像是在用资本践踏穷人。
随着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艺术家杨烨炘于4月16日出面回应。
他向媒体否认了浪费粮食的说法,并解释道:“当下,人们崇尚物质和金钱,却忘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其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黄金有价,但大米无价。将金米混杂入大米里面,让人把黄金淘出去,最后留下的是纯净的大米。”
对于后续会如何处理这些大米,他表示,这些大米不会被吃掉,也不会浪费,而是将以艺术品的方式处理它们。
大米本身不能成为艺术,但是在这场活动中,它沾染了很多人的汗水和泪水,有期待、有失望,“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文化遗产’”。
对于这种说法,网友们表示并不买账。
有网友质疑,这样说来,那应该是在金米堆里挑大米啊,怎么会是在大米里淘黄金呢?
“不会被吃掉,也不会被丢掉”,对于大米来说,不被吃掉就是一种浪费啊。
还有网友情绪激动,“用浪费的形式宣传节约????? 他说这些大米不吃,以艺术的方式处理,这就是模棱两可的屁话。”
这位IP在河南的网友更能理解浪费粮食的切身之痛啊。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向全国供应粮食,如果知道这么多的大米被白白糟蹋,心该有多痛啊。
更别说河南还经历过大饥荒,更是看不得这“艺术”的一幕。
也有网友给出了更为艺术的做法:为什么不用沙子代替大米?
这个想法还是很可行的,这样就不用浪费粮食,艺术效果也有了。
这场名为《淘金米》的艺术展究竟是打着艺术的名义行浪费之实,还是想打着“踩普通米寻黄金米”的噱头扩大影响,提高自己的人气?
或许翻看他的社交软件,能找到答案。
在此次艺术展开始的一个星期之后,他就关于《淘金米》的展览发文表示。
这场活动并不是让大家去淘黄金,相反是为了把黄金这个“污染物”从粮仓里淘出来,还大米一个清白。
他做这个艺术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大家放弃对黄金狂热追求的执着,找到自己心中的“黄金”。
关于为何要将黄金打成大米粒?
策展人解释说“如果他不用黄金做成大米的话,没有人会关注”。艺术家经常会用一些超常的方式,实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来促成艺术。
他希望最后大家淘到的不是黄金,而是大米粒,意识到大米粒才是真正的“黄金”。
不得不说,这个初衷是好的,确实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争议,但舆论分歧依然存在。
有网友认为该展览本意是好的,通过黄金和大米这样一组极具反差的搭配传达了价值反思,强调了“黄金有价,粮食无价”。
也有网友不认同,粮食本应被尊重和节约,任何“象征性浪费”都不应被美化,不要用艺术当借口来浪费粮食,也不要以浪费粮食为噱头来制作艺术,这些都是哗众取宠。
尤其在全球还有一些地方,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艺术,对他们而言太过残忍。
粮食不吃本身就是一种浪费,不管什么形式的浪费污染粮食都是错的。
对于这样的艺术活动,网友们怎么看?
信源:九派新闻发布于4月16日的“5吨大米淘500克金米被指浪费粮食”“艺术家回应5吨大米淘500克金米:会把大米制成艺术品”
信源:环球网发布于4月16日标题为《5吨大米中淘500克金米的展览被质疑浪费粮食,艺术家:理解,会把大米制成艺术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