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跟外界接触就少不了社交,但有些人、有些孩子仿佛天生就缺失社交的能力。
他们不说话、不沟通,严重的人连日常的表达都十分困难,上特殊学校似乎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家长们也默默接受了事实。
今年8月,澳大利亚专家的一篇论文,却告诉这些饱受自闭症困扰的人另一个真相——自闭症还跟日常存在的塑料有关。
难不成真是妈妈塑料吃多了,才得的自闭症?
自闭症家庭的苦与痛刘娟是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奶奶,2014年一对孙子出生时她笑得合不拢嘴。
但随着孙子的长大,她脸上的愁云也越来越多,明明已经退休,却根本不知道何时才是个头。
只因为两个孙子,一个活泼好动,是人见人爱的小宝贝,另一个不说话、不理人、显得有些呆滞。
不好的结果终于在孙儿两岁的时候,于北京六院确诊,至此刘娟的退休生活不再属于自己。
陪伴、掏光退休金、上干预课程,最后患有自闭症的孙儿勉强上了小学,但不到两个月就被学校退了回来。
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孩子还是无法投入学习、安静地坐一节课的时间,而且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比如窗外的鸟),都可能大喊大叫。
将人生的重点放在自闭症儿子乐乐身上的,还有母亲李文。
李文原本在美国有着一份不错的咨询类工作,为了儿子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辞职带着孩子尝试各种办法,有高压氧舱法、禁食疗法,也尝试学习一门乐器,但效果都微乎其微。
一个母亲永远都不肯放弃自己的孩子,李文陪伴了乐乐20年,一遍遍教他学习和做人,但李文也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乐乐就是残缺的。
自闭症如果全由基因因素造成的,很多家长应该会认命了,但今年澳大利亚专家的意思却在说“本可以避免”。
自闭症跟塑料有关?今年8月7日,澳大利亚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描述了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诱因——BPA。
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东西,却真实地存在生活中,容易被接触到,一直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能起到防止金属生锈和塑料制品变硬的作用。
有关“白色污染”的说法很早就在社会上流传,包括已有报道显示,塑料占海洋垃圾的85%,影响到了海洋的生态系统,但为什么BPA与自闭症的研究,在2024年才有了结论?
那是因为这是一项长期进行的研究,观察研究对象600名婴儿长达10年时间(自闭症患者主要是男婴),确保数据准确,并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研究结论为:接触BPA较多的人,其身体内的芳香化酶会受到抑制。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论,研究人员还在小白鼠身上进行验证,待在充满BPA的环境中,小白鼠也会出现“自闭症”的表现行为,其大脑的杏仁核区域出现非良性变化。
虽然白鼠和人存在差异,但这一研究能够证实BPA会影响到人的大脑。
人体内的任何一种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芳香化酶影响人脑的发育,儿童处在发育的关键阶段,缺少了它可不得出现问题。
既然知道了增加患有自闭症的影响因素,我们只需要避免接触BPA即可,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常情况下防不胜防。
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塑料制品,常见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包括塑料的杯子,婴儿的奶瓶、奶嘴等,在国家的硬性规定出来之前,都无法避免含有BPA。
而我们在使用这些塑料物品的时候,尤其是婴儿通过塑料的奶瓶喝奶,就会将看不见的它吸入体内。
最为可怕之处在于,孕妇接触塑料物品,吃下带有涂层的罐头产品等等,都能使一些人类看不见的物质(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的塑料微粒)从口入出现在消化道、胎盘,进而影响胎儿的丘脑。
塑料降解颗粒对胎盘和胎儿大脑的毒性机制示意图
怪不得发现研究中的个别母亲尿液中可被检测到BPA,这些母亲生下的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概率是正常孩子的6倍。
我国华中农业大学丁一教授团队相关的研究,塑料微粒对人体的影响,也能进一步验证塑料对人体的危害。
但在人类已经无法离开塑料的情况下,要无奈承受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得自闭症吗?
结语国家已经出手,早在2011年就已经规定,婴儿的奶瓶不能含有BPA物质。
近些年,人们的安全意识在进一步加强,专门供应孕妇使用的东西也在逐渐增多。为了孩子的健康,希望有经济条件的孕妈妈都使用专用的产品,也希望她们自己注意,少跟塑料物品接触。
研究表明,桶装水中含有巨量的塑料微粒,孕妈妈们尽量喝烧开的水,减少桶装水、瓶装矿泉水的饮用,关注细节,别因一时的疏忽大意悔恨终生。
婴儿、孩童容易受到影响,虽然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明,这些物质也会对成年人造成明确的不利影响,但白色污染不得不防。
而对于社会层面来说,科学工作者应加大科研力度,将更健康的产品投入生产;个人也应形成环保意识(比如垃圾分类),只有从根源减少白色污染的出现,有害的东西才能远离我们的生活。
孩子的廉价塑料玩具,水杯,塑料餐具,洗澡盆,儿童护肤品的塑料瓶,幼儿园的塑料车,塑料球,秋千,广场上的充气城堡,太多了,根本没办法避免孩子接触啊
吃奶粉用奶瓶🍼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自闭。
很多原因都会导致脑神经发育障碍,这是一种,还有其他99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