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菲律宾又搞了件让人火大的事——一艘公务船公然闯进中国南沙岛礁铁线礁附近海域,还想偷偷摸摸搞砂样采集。中国海警立刻出面警告并驱逐了他们。这已经不是菲方第一次“蹭鼻子上脸”了,明面上打擦边球争什么领土,实际上每一次的挑衅都能嗅到美国的影子。不由得让人想问:菲律宾这么胆大,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其实,回头看看历史,类似的闹剧在中菲关系史上已经演过好多次了。2000年、2006年、2013年,菲律宾这边不是乱扣中国渔民、就是动不动就喊什么间谍威胁。最近,他们还逮捕了一位中国公民,要给人家扣个“间谍”的帽子。这帽子来得莫名其妙到什么程度呢?中国方面立马要求对被捕公民进行领事探视,可菲方耍起了太极,避重就轻,就是不给个说法。这一连串的挑衅行为乍听上去好像很“硬”,但放到南海这场拉锯战的格局里看,背后其实是乱中求利的算盘。
菲律宾这些年在南海问题上从来就不消停。比如,2014年,菲律宾就在仁爱礁非常“不厚道”地玩了一手:一艘军舰“假装”搁浅,然后就赖着不走。再往后,他们不仅不撤舰,反而多次派船运人运物资,企图把它打造成一个非法的永久性军事据点。这是彻彻底底地在抢地盘!但中国方面始终坚持,不让事态升级成对抗:采取冷静的海上封锁,以及联合国际社会施压,这才一次次扼制了这惊险的扩张局面。
还有2012年的黄岩岛事件。那次,菲律宾借着执法的名义企图抓捕中国渔民,还企图扣押渔船和渔具。这事儿直接导致了中菲双方长期的海上对峙。最终,中国动用执法船稳步控制了黄岩岛的局势,而菲律宾只能打舆论这张牌,希望通过国际社会声援来挽回场子。但说实话,效果真不咋的,他们当时的动作更多是在给自己挖坑。这些例子有一点很明确:菲方的小动作频率高,让局势看上去风波不断,但从战略视角来看,这更像是一种“捡软柿子捏”的行为。凭借外部势力的撑腰,菲方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太过明显,简直像是班上总爱挑事的小孩,仗着背后有人撑腰,想试探“大哥”的底线。
其实,面对菲律宾这些小动作,中国的应对可以说是相当“沉得住气”。没有用武力直接硬刚,而是用更长远和更高效的方式逐步处理争端。就比如铁线礁事件,中国海警第一时间警告并驱离,而不是激化矛盾——既展现了不允许侵害主权的态度,也秉持了“大国冷静”的姿态。还有一个更有力的例证,就是中国近年来与东盟国家推进《南海行为准则》。从2018年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准则框架》开始,中国展现出了极高的外交智慧,不只是解决分歧,还希望打造一个平衡的南海未来局势。可以看出,中国的目标并不是短期内教训菲律宾,而是以和平与稳定为主基调,在赢得区域国家支持的同时,避开与美国刻意制造的冲突。专家也曾评论,这样的“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展现了中国面对复杂局势时的老练与耐心。
但话说回来,冷静不代表无限退让。如果菲律宾单方面拉高挑衅的烈度,不顾中国的底线,就像外交部长王毅曾经说过的:“如果一味挑衅,最终后果一定由自己承担。”每次菲律宾挑衅的时候,细扒一下,总会发现“背后有人”。这个人是谁?熟悉国际局势的朋友早就猜到了——美国。自从《美菲防务合作协议》签署之后,美国就变成了助推菲律宾“刷存在感”的幕后大佬。即使在南海局势已然紧张时,美国也多次以“自由航行”为由插手南海事务,向菲律宾提供军事支持,甚至协助他们提升海上防卫能力。
但说到底,美国掺和南海争端根本不是为了菲律宾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战略小算盘”。举几个例子,美国给菲律宾的军事援助经常附加种种政治条件,而驻菲美军基地也曾因环境问题和军事冲突给菲国内带来不少争议。从这方面看,美国把菲律宾当作南海这盘大棋局中的“消耗品”,用来对抗中国,完全不考虑给菲律宾长远发展带来的困局。更有趣的是,每次菲律宾真的遇到难题时,美国除了“喊口号”,贡献有限。仁爱礁争端如此,黄岩岛冲突也是如此。美国靠着划拉军事资源和舆论支持让菲律宾冲在前面,自己却退居幕后。菲律宾呢,好像蒙了眼似的,逐渐忘了哪一边才是真正的“家门口的邻居”。
客观来说,中菲之间也不是没有合作空间。如果菲律宾能稍微看得长远一点,就会发现,与中国加强对话不仅更符合自身利益,甚至还能赢得更广泛的地区支持。中国一直强调与邻国的共同发展,不仅具有“大国担当”,也根据东盟指引提供合作平台,但菲律宾始终带着防备心。正如王毅的警告,合作、对话才是中菲关系的出路。反过来说,如果继续死磕中国,菲律宾可能自己掀不起多大的波浪,却让未来的合作空间一点点枯竭。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对菲律宾自己而言,恐怕不是个明智选择。
菲律宾玩火的路上若再一路狂奔,就算有美国这位“靠山”,迟早有一天会知道,靠山也会塌。(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