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白崇禧献策:大陆保不住了,可入越剿灭胡志明!老蒋作何反应

近现代史源 2025-04-20 18:34:35

白崇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阵营军事谋略较高之人,也被毛主席评价为“中国最狡猾的军阀”。到49年国军接近穷途末路时,他还指挥桂系部队,在湖南打了一次青树坪战役,客观而言是有些本事的。

不过此人特点十分鲜明:他懂军事、能打仗,政治眼光和手腕却是明显的短板。比如49年我军渡江之前,桂系力量看起来很得势,李宗仁是代总统,白崇禧手握军权。为了加快全国解放进度,我方也跟桂系进行了接触,给白崇禧开出将来可以继续带兵的条件。

这时候的白崇禧,本可以见好就收,他看不出老大哥李宗仁已经有意妥协,仍然执意凭着自己手上的几十万兵力,妄图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最后却节节败退,把桂系手上仅存的筹码败光了。

当时我方甚至提出,桂系如果起义,将来可以继续让白崇禧带30万大军。这样的军事和个人地位,可以说比真正起义的傅作义都高,白崇禧却不接受。他对大形势及历史潮流的判断力,实在是太差了。

49年12月败退海南后,虽然白崇禧成了光杆司令,但他仍然有选择余地,可以去美国找李宗仁。等时机成熟后跟老大哥一起返回大陆,过李宗仁晚年那样的生活,凭着过往的抗日贡献,白崇禧仍然能在新中国受到尊重。

但可行的路子,白崇禧都不走,他更想去台湾,这简直匪夷所思。过去几十年,李、白和桂系跟老蒋明争暗斗,现在白崇禧手上没有兵了,反而要去投靠老蒋,这样的规划实属下策,一般人都不会这么做。

为此白崇禧在海南期间,还积极地给委员长献计献策,专门发出了一封电报,帮老蒋做残局规划。

49年12月白崇禧提了条“妙计”:目前大陆已然守不住了,可以让四川籍将领王陵基、孙元良等人,在四川分散打游击;至于国军主力,应向越南北部转进,跟之前已经撤到越南的黄杰部队联合,打败当地的胡志明武装不成问题。

在白崇禧看来,越南好歹属于境外,是保存国军力量的有效去处,比留在大陆安全多了。毕竟解放军怎么追击,跨出国境线之前也要权衡思量;就算真追过去了,也可能会形成国际问题,到时候蒋军可以借助舆论,要求美西方国家支援。

这个提法,很有白崇禧的一贯特点:在军事上有些道理,但总体来看漏洞多多,不靠谱。

第一点,留在西南打游击?无非是为了袭扰我方。可白崇禧也不看看,他说的都是些什么人。王陵基是四川老牌军阀,跟他类似的人基本都起义了,比如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王陵基作为一个多年不带兵的川军大佬,会尽心尽力地打游击?

至于孙元良,虽是老蒋嫡系出身,但在军事生涯中以屡次临阵逃跑著称,在国共阵营都是出了名的。白崇禧说的这些将领,根本指望不上。

第二点,国民党军去越南,本身就是“国际问题”了,不需要我们追,蒋军也站不住脚。白崇禧也知道跨出国境线有问题,却搞起了“双标”。实际上他提到的黄杰部队,很快就被法国人控制住了,武器都被没收,3万多官兵在那里困到1953年,才分批放回台湾。

当时越南还受到法国殖民统治,岂容国民党的残兵败将过去折腾?二战结束没几年,那时中华民国也不算什么真强国,谁敢擅自派兵到外国领土驻扎,并且还要打仗。所以白崇禧的方案,听起来别出心裁,但稍一分析便知道,不具有实际可行性。那老蒋收到这封电报之后,是什么反应呢?

此时老蒋虽身在台湾,局面却岌岌可危。因为国共军事力量已经不成正比,老蒋手上没多少牌了。美国政府明显倾向于“弃蒋”,若非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金日成的做法打破了美苏在亚太的力量平衡,美方很可能不会派舰队干涉我军渡海行动。这是后话了。

形势如此危急,为尽最大限度地将军事人才集中到台湾,进行最后的防卫作战,老蒋还是很希望白崇禧赴台的。所以他亲自回复了这封电报,并指示参谋总长顾祝同,大致按照白崇禧的建议去办,只是要求“入越部队注意军纪,不要发表政治言论”。

当然了,老蒋只不过是说说而已,真要派主力去打胡志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白崇禧面子,也让对方相信自己仍然“有价值”。投石问路获得良好反应后,白崇禧逐渐打消疑虑,去了台湾。可他也只高兴了一阵子,美国决定加固与台湾当局的盟友关系,开始协防台湾。白崇禧失去了利用价值,被老蒋弃之如敝履,1966年死得不明不白。可见所谓的“小诸葛”,毕竟不是真诸葛。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