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凡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落下帷幕。在13天的会程中,大会通过了旨在提升全球土地保护与抗旱能力的39项决议文件,为国际社会携手防治荒漠化规划了新蓝图。此外,大会期间中国等参会国家分享的荒漠化防治机制与技术,也为人类与荒漠化斗争增添了宝贵经验。
一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框架下的三大重要环境公约之一,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称为“里约三公约”。
本次《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主题为“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参加大会的近200个国家承诺将土地恢复和抗旱能力作为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优先事项,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大会在13天的会程之后,通过了《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
作为此次大会最关键的成果,全球抗击荒漠化资金的募集与调配实现了积极突破。根据大会通过的决议,各方同意总额超过1770万欧元的《公约》未来两年预算,相比上一轮预算年均增长近8%;主席国沙特发起的“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关系”倡议吸引了121.5亿美元资金,这些资金将用于支持世界上最脆弱的80个国家抗旱能力建设。
此外,《公约》支持下的非洲“绿色长城”计划将从意大利筹集1100万欧元用于萨赫勒地区的景观恢复,又从奥地利筹集360万欧元用于加强该计划在22个非洲国家的协调和实施。多个国家及组织还宣布,将投资近7000万美元,以推进“适应性作物和土壤愿景”。
据统计,新增资金规模有望在未来5年内助力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启动超200个大型生态修复项目,力争扭转“沙进人退”的困局。
二
在本次大会期间,联合国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揭示了当前全世界面临的荒漠化危机程度之深。
联合国发布的《全球干旱威胁:区域和全球干旱趋势及未来预测》报告称,与上一个30年相比,在199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地球上约有77.6%的陆地经历了更为干燥的气候。同期,干旱地区增加430万平方公里,比印度的国土面积(约328万平方公里)还多出近1/3。
《全球干旱威胁》显示,近几十年来,全球约有7.6%的陆地已跨越干旱阈值,即从非干旱地区变为干旱地区,或干旱程度加剧。这些地区大多从湿润地区转变为干旱地区,给农业、生态系统和当地人民带来严重后果。报告警告称,如果全球未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全球另有3%的湿润地区将变成干旱地区。
该报告预测,如果地球持续变暖,在最坏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将有多达50亿人生活在干旱地区,面临土壤枯竭、水资源减少以及曾经繁荣的生态系统出现衰退或崩溃等问题。
另一份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发布的名为《近东和北非地区可持续土壤治理区域行动计划》报告,则呼吁全球提升对农业用地退化问题的重视,尤其是呼吁各国不断提升土壤监测和治理能力,并强化区域内和区域间合作。
防治土地退化是本次大会的重要议题。粮农组织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16.6亿公顷土地由于受人类影响而退化,其中60%是包括农田和牧场在内的农业用地。
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兼近东和北非区域代表埃尔瓦尔表示,土地恢复是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之本,土地退化已造成近东和北非地区每年90亿美元的损失以及土壤生产力减少。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指出,恢复土地和应对干旱等问题的资金需求极为庞大,预计到2030年,全球累计投资需达到2.6万亿美元。
三
作为目前唯一针对荒漠化和干旱问题的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助力全球荒漠化防治经验与技术交流,是《公约》的重要内容。
自1994年通过以来,《公约》框架下通过多个机制和项目,统筹全球资源、分享技术、筹集资金,例如设立“全球机制”帮助缔约方筹集资金和技术资源;建立“绿化旱地伙伴关系”并制定全球土地修复计划,推动各国实现土地恢复目标;发起“干旱倡议”,发布政策和措施指导框架,增强抗旱能力等。
本次大会提出加强《公约》科学政策接口的作用,为各缔约方提供更加权威和可及的科学建议。与会科学家强调,科学与政策的有效互动有助于确保未来的土地治理举措更具可行性和持久性。作为会议成果,大会推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综合信息平台——国际抗旱观测站,可协助各国实时监测干旱风险,提供政策决策参考。
本次大会期间,中国的荒漠化防治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大会特别设立了中国馆,总面积超过600平方米,是除东道国沙特之外最大的国家主题馆,用于举办中国荒漠化防治主题展、开展系列边会活动。这是中国首次在境外展示宣介荒漠化防治和“三北”攻坚战。
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黄采艺介绍,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中国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为全球贡献1/4新增绿化面积,成为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国家,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创新的土地退化防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里约三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协同增效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中国在土地恢复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