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鞑靼:曾将俄国美女当牲畜卖,二战中被报复流放不毛之地

愚鉴 2024-07-16 16:28:45

说起奴隶贸易,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美洲黑奴。但实际上,欧洲尤其是东欧地区也曾是奴隶贸易的“重灾区”,大量白奴被送到市场上,就像牲畜一样被奴隶贩子们买卖。而这一切,都和克里米亚鞑靼人有着密切关系,他们也终究为自己当年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鞑靼这个群体很复杂,很难说清楚鞑靼人究竟是什么民族。从广义上来说,西至东欧草原,东至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都可以称为鞑靼人。但实际上,各个国家定义的鞑靼人范围都有所不同。

我国史书中的鞑靼一般指的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并根据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将其分为生鞑靼和熟鞑靼。俄罗斯人则将东欧草原上操突厥语的民族都统称为鞑靼人,并根据地区具体划分,比如克里米亚鞑靼指的就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突厥语民族。

克里米亚半岛虽然只有两万多平方公里,与俄罗斯的庞大疆域相比不值一提,但克里米亚鞑靼人却曾将恐惧深深刻入了俄罗斯人的骨子里。

我们现在往往将俄罗斯人称为“战斗民族”,但实际上正如美国地缘学家乔治·弗里德曼所说:“俄罗斯一直在游牧民族的威胁下瑟瑟发抖。”俄罗斯人自己也常说:“我们的俄罗斯母亲曾饱受苦难。”而克里米亚鞑靼人,就曾是俄罗斯人恐惧与苦难的重要一环。他们所建立的克里米亚汗国,曾是沙俄的劲敌,无数俄罗斯人的噩梦。

克里米亚汗国源于蒙古西征后建立的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15世纪初金帐汗国逐渐衰落,统治克里米亚的当地领主哈吉·格来也就有了自己的小心思。1430年左右,哈吉·格来从金帐汗国独立,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他自称是成吉思汗十一世孙,拔都兄弟秃花·帖木儿的后人。

虽说自称是蒙古后人,但克里米亚汗国实际上有着很强的伊斯兰色彩和突厥特征,这位哈吉·格来对金帐汗国也一点没客气,即位后就多次发动针对金帐汗国的战争。直到1502年,哈吉·格来的后人攻破金帐汗国都城萨莱,将其彻底埋葬。

不过,克里米亚汗国获取收入的方式倒是很有蒙古人的风采。该国农田不多,主要有三种收入来源:第一是当贸易中间商,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转卖货物。第二是为大国争霸充当打手——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征战范围从匈牙利一直延伸到波斯,比如著名的1683维也纳之战就有克里米亚骑兵参与。第三就是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了。

据天主教士卡尔·久拜统计,每年都有两万多奴隶在克里米亚被转卖,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卡法城成为了重要的奴隶贸易市场。有时因为奴隶太多,大量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女奴都被当成牲畜处理。

奥斯曼帝国是主要的奴隶买家,他们既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和后台,也是他们的“经销商”,克里米亚鞑靼人抢来的女奴是苏丹后宫妃子、侍女的重要来源。奥斯曼历史上著名的“许蕾姆苏丹”就是从乌克兰被抢到克里米亚,最后被奥斯曼买走的。当时“斯拉夫美女”“黑人太监总管”以及“基督徒近卫军”堪称奥斯曼帝国的三大特色。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克里米亚汗国就是俄罗斯的心腹大患。从地缘角度来说,俄罗斯要掌控黑海,就必须占领克里米亚半岛。从民族情感上来说,克里米亚汗国持续掠夺东欧多年,给俄罗斯民众造成了无尽的苦难,因此是必须被消灭的。

只不过此时的俄国还不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对手,东欧大平原相当适合克里米亚汗国的发挥,鞑靼骑兵在这里来去如风。更何况他们还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没有后顾之忧。

1572年,鞑靼骑兵甚至攻破了莫斯科,将这里化为一片火海。俄国历史上著名的“伊凡雷帝”都差点被俘虏,在侍卫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脱。但莫斯科民众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或死于火灾,或被鞑靼骑兵掳走,沦为奴隶,此事也成为了俄国国耻之一。

从15世纪到17世纪,克里米亚汗国都处于攻势地位,俄国甚至为防备鞑靼入侵修筑了“克里米亚长城”。不过随着俄国改革的逐步推广和火枪技术的进步,双方的攻守之势逐渐扭转。从18世纪初开始,俄国逐渐占了上风。

1762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登基,她决心彻底消灭克里米亚汗国。1774年,俄国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获胜,迫使奥斯曼帝国承认克里米亚“独立”,实际上是成为俄国的附庸。

连克里米亚汗国的后台都打不过俄国了,克里米亚汗国本身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此后克里米亚鞑靼人进行了多次反抗,但克里米亚汗国还是在1783年被俄国彻底吞并。

1792年,俄国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再次取胜,奥斯曼帝国不得不承认克里米亚为俄国领土,克里米亚汗国也失去了最后的复国希望。可以说叶卡捷琳娜之所以能被称为“大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她消灭了俄国多年的宿敌克里米亚汗国。

此后,俄国对克里米亚地区实施高压统治。当年的受害者如今成了统治者,可谓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克里米亚鞑靼人由统治者沦为被统治者,自然也很不服气,一直试图重获独立。

1917年底,趁着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陷入内战的时机,克里米亚鞑靼人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克里米亚人民共和国。但这个短命的国家在1918年2月就被苏俄消灭,克里米亚再次被并入俄国,后来又成了苏联的一部分。

1942年,德军攻入克里米亚半岛,苏军奋起抵抗。但德国的入侵也让鞑靼人看到了重新独立的机会,他们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替德军卖命,也对当地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进行了残忍报复。塞瓦斯托波尔沦陷后部分苏军试图进入克里米亚山区打游击,但他们却遭到鞑靼人出卖,损失惨重。

苏德双方将领的回忆都证实了鞑靼人的“叛变”行为。比如德国名将曼施坦因就回忆道:“鞑靼人在我们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们一下就站到了我们这一边,还组织慰问团来看我。”

苏联克里米亚游击联合司令部政委尼古拉·卢戈沃伊也感叹道:“各游击队意想不到地遭到了鞑靼人前所未有的敌视,他们武装了起来,让我们举步维艰。”

在德国占领期间,鞑靼人整村整村地加入所谓“讨伐队”,对苏军游击队进行“清剿”,也因此得到了德军支援的不少物资。可以说这是鞑靼人近代最“快活”的一段时间,但清算终将到来,鞑靼人的“好日子”只过了两年,苏军就打回来了。

1944年5月,苏军全线反攻,一举收复克里米亚。克里米亚鞑靼人也被斯大林定性为“叛徒”,成为了清算对象。5月11日,斯大林签署了特殊的“5859号决议”,对克里米亚鞑靼人进行强制迁徙,要求他们全部到乌兹别克斯坦沙漠定居。

每个克里米亚鞑靼家庭只被允许携带不超过500千克的物品,其他财物则全部充公,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自然也都充公了。5月18日,苏联内务部派出3.2万人监视迁徙行动,最终绝大多数克里米亚鞑靼人都被流放到了中亚的不毛之地,少数人则被送到建筑营和矿场从事高强度工作。

至此,克里米亚基本没有了鞑靼人。1956年,苏联政府还专门下令:禁止克里米亚鞑靼人返乡,也不会给予他们任何赔偿,因为他们在战争期间叛国投敌,没有资格得到补偿。直到1989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克里米亚鞑靼人才有了回乡的希望。

苏联解体后,克里米亚鞑靼人开始自发组织回乡运动,但此时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已经成为了克里米亚的主要居民,鞑靼人即便返乡,也没有多少话语权了。此后关于克里米亚的争夺也只是发生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与曾经叱咤风云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基本无关了。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