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水、乖乖水,这些迷药到底有多恐怖?
比太阳更不能直视的,是人心。
黑市里的“畅销货”——听话水,不仅是迷药,更是毒品!
那它究竟是怎么控制受害者?又是怎么让人成瘾的呢?
让强扭的“瓜”变得“自愿”对于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
酒吧里,或者任意一个灯光昏暗的场所,不怀好意的人在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中,将这些“畅销品”洒进受害者的饮食里。
受害者过不了多久便会意识不清,任人宰割。
更可怕的是,这些“听话水”现在已经进化到难以让人察觉的版本。
他们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让受害者自己行动。
一般是在受害者耳边说一些诸如“去酒店开一个房间”或者是“回家”,受害者便会任由摆布一律照做。
这样一来,一旦监控拍到,受害者也是有口难辩,说不清楚是自己愿意的还是被迫的,罪犯反而能因此逍遥法外。
更有一些罪犯,会录下和受害者的视频,这样受害者即便是事后有证据报警,也因为把柄在罪犯手里而不敢轻举妄动。
有的可能还会因为羞耻心,选择继续听命于罪犯,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
近些年,这种“听话水”的购买者的得手率特别高,他们还会专门开设一个“售后群”,让这些受害者的个人隐私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严重影响网络风清气正的环境,破坏社会公序良俗。
那这些“听话水”到底是怎么控制受害者的呢?
“听话水”的真面目这两种“水”是无色无味的,而且在售卖的时候商家往往会通过一些文字游戏来暗示买家这种东西的功效。
根据公安机关几番破获的案子可以发现,这些东西都是经过受害者的饮食中,而让受害者成为罪犯砧板上的鱼肉。
而这一类物品,在经历过违法分子的“更新”之后,会被做成各种各样让人放松警惕的食物,比如糖果、饼干等。
一眼望去,完全看不出来这种食物有问题。
但实际上,这种东西其实是一种精神类药物,一般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用于一类以及二类精神病的治疗。
如γ-羟基丁酸,它能让大脑产生一种抑制类物质,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这种药品,各大医院都是有严格的登记和使用规范,不会让其轻易地流入市场。
可是犯罪分子会通过其他非法渠道,从国外获取或者生产这种药物。
而且这种药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幻觉和快感,具有极大的成瘾性。
因此很多受害者在受到侵害之后,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没有选择正确的解决方式,就只能堕落于此,成为罪犯和这些药品的“奴隶”。
总的来说,这种药品就是一种新型毒品,经历过三代的演变,现在具有了更大的成瘾性和伪装性,让人防不胜防,也让受害者更容易产生依赖的心理。
它们已经被做成可乐、贴纸、口嚼糖、咖啡等多种花样的“小零食”,用来蒙蔽一些没有防范意识的小年轻。
为了预防悲剧的的发生,关键还是要将这种犯罪行为,彻底扼杀在摇篮之中。
那该怎么防范呢?
预防的关键一招2016年6月,江苏淮安就发生了一起“听话水”案件。
一位51岁的中年男子,侵犯了上百的女性,还拍了400多个不雅视频。
而前一百多个受害者都没有揭发他的罪行。
更讽刺的是,此人还是家人朋友心中的好丈夫、好父亲,甚至是好爷爷。
直到一位姓胡的受害者,在网上认识了这位声称自己只有41岁的大爷。
在一次共进晚餐后,胡女士第二天早上发现自己全身赤裸躺在自己家的床上,但她对前一天晚上的事情没有了任何记忆。
基于警惕心,她去了医院,确认自己被侵犯后,就到派出所报了警。
后来,警方在胡女士的体内,检测到了违禁药品的成分,也就是“听话水”。
除了这种熟人作案,还有一些陌生人即兴作案,也经常发生。
所以,不管是借酒消愁,还是为情买醉,无论怎样都不能让自己在一些公共场合彻底丧失思考能力和理性意识。
哪怕在家中独坐饮酒,也好过一个人在外,又不安全又没意思。
即便是迫不得已一定要出去,就要重新把幼儿园学到的安全知识捡起来。
首先是,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吃,在公共场合,自己的饮品食物,乃至私人物品都不要离开自己的视线。
再者,听到一些名字怪异,且和平时所见物品不一样的东西,更要小心,这极有可能是犯罪道具的伪装,具有相当的危险性。
若是不幸中招,要及时吐出来,或者及时离开不安全的地方,找警方或者自己信任的人暂时保证人身安全,然后及时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以防有什么不测。
而且自己孤身前往一些特定场所之前,也要提前和家人、朋友说好,每个一段时间联系一次,若是有什么异常,便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救自己于水火。
此外,罪犯必须伏诛,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避免产生下一个受害者,我们一定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让这些不法分子获得相应的代价,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