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美大使谢锋警告美国,若关税战持续升级,美国或将重蹈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覆辙!
这一警示不仅是对美国的劝诫,更是提醒国际,单边主义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重演
4月19日,在出席大使馆举办的“中医药文化开放日”活动上,谢锋大使引用中医的理论来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税战。
他说“中医讲究治病必求于本,更不能病急乱投医、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而是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
暗指美国为制造业回流,而借关税压榨迫害其他国家。
还强调“治本之策是让世界经济之水流起来”,更是拿出《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加剧大萧条的例子为鉴。
而说起谢锋提到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则可以追溯到1929年。
那会儿美国股市突然崩盘,大萧条说来就来,工厂关门、工人失业,大伙都慌了神。
两位议员斯穆特和霍利一拍脑袋,外国货太便宜,抢了咱美国人饭碗!
咱提高关税,把外国货挡在门外,美国人不就只能买自家东西,经济不就好起来了?
这想法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国会里不少人跟着点头,1930年6月,法案就这么通过了。
这法案有多狠呢?它把2万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平均提高了40%!
举个例子,原来100块钱的外国毛衣,现在得交40块关税,直接涨到140块。
这么一来,美国老百姓发现,进口商品贵得离谱,本土商家没了竞争,也跟着涨价!
本来想省钱的普通人,最后花的钱更多了。
美国这么一搞,其他国家可不乐意了,你加关税不让我卖东西,我也加!
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全开启“报复模式”,纷纷提高美国商品的关税。
结果国际贸易直接“躺平”,1929年到1933年,全球贸易额暴跌了66%!
美国的出口也跟着雪崩,1929年还能卖出去52亿美元的商品,到1933年只剩17亿美元,直接腰斩。
更要命的是,这法案让大萧条变得更严重了。
美国农民本来还能卖点农产品到国外,结果外国关税一涨,粮食烂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工厂生产的东西也没人买,只能接着裁员。
整个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失业率从1929年的3%,一路飙升到1933年的25%,每4个美国人就有1个没工作。
对此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这场灾难的根源在于“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逻辑。
因为在单边关税下,无人是“邻”,通通变成了壑,直接加速了危机全球化。
而多边合作带来的“黄金时代”证明,开放与协作才是经济复苏的良方。
而今年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与1930年代如出一辙。
美国面临债务危机(2024年贸易逆差达9184亿美元),以“保护国内产业”为名。
对全球60余国加征10%基准关税,并对中国、欧盟、印度等国,额外征收20%—46%的惩罚性税率。
其核心逻辑仍是转移国内矛盾,兑现竞选承诺。
但手段更趋激进,分化盟友、极限施压、重塑供应链。
短期看,关税战直接推高美国物价。
药品、服装、汽车首当其冲,例如,汽车行业因供应链断裂。
成本或增加3000—12000美元,通用、福特等车企利润面临10%—20%的缩水。
而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剧,2024年美国家庭食品支出已较四年前增长25%。
并且关税战还将破坏全球贸易,加速全球产业链的破碎。
而且关税还导致美国制造业回流停滞,农业、科技行业反而因失去中国市场而受损。
若特朗普政策持续,类似衰退风险或将重现。
“治标治本”
中国讲求“治标治本”,头疼不能只看头,脚疼也不能只医脚。
所以我们拒绝以牺牲自身利益换取短暂缓和,而是通过“一带一路”深化合作,以求更长久的发展。
2023年,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额,突破19万亿元。
中方对美加征关税采取精准反制,同时也保持开放姿态。
例如,特斯拉、通用等美企仍通过,中国工厂向全球出口电动汽车。
而中国芯片产业,在美方封锁下实现28纳米制程自主突破,2025年产能预计占全球28%。
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既避免陷入恶性循环,又为技术自主赢得时间。
而中方的多边主义立场也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欧盟虽对华存在竞争,但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反对“对华脱钩”。
东盟、金砖国家加速“去美元化”,推广本币结算。
英国、日本亦公开批评,单边关税损害全球经济。
发展中国家更警惕成为博弈棋子,越南、墨西哥的前车之鉴,促使它们转向区域合作,而非依附美国。
从1930年到2025年,历史反复证明,保护主义是“饮鸩止渴”,合作方能共赢。
美国若执意重蹈覆辙,不仅将丧失全球经济领导力,更可能加速自身的衰退。
结语
所以说,经济这事儿,从来不是简单的“关门过日子”。
《斯穆特霍利关税法》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搞贸易保护,最后坑的还是自己。
下次再有人拍着胸脯说“闭关锁国能致富”,不妨讲讲这段历史,保准让人哑口无言!
而谢锋的“治病治本”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宣言。
当旧秩序的“高墙”逐渐崩塌,新秩序的“活水”正在涌动。
信息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