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古人如何将40吨铁索搭建大渡河之上,一年建成泸定桥?

思真娱娱 2024-04-14 02:52:36

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在1934年10月,我军进行战略性规模转移。此次转移源于我军生存状况和抗日需求。红一方面军次年5月到达四川省泸定县。

该县境内,有一条名为大渡河的急流,横跨其上的铁索桥,便是著名的泸定桥,红一方面军能否渡过此桥关系生死存亡。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广为人知,众多读者对这座桥有着深刻的印象,鲜为人知的是泸定桥已经存在300多年。

这座铁索大桥长达103.67米,宽达3米,此桥建造本身堪称奇迹,其初衷是充当四川通往藏区的交通要道,便利物资运输及对偏远地域的治理,以及平息叛乱,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这座铁索桥在1706年5月5日正式竣工,当时正值大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康熙题写“泸定桥”匾额悬挂在桥头,泸定桥让人们得以跨越湍急的大渡河,成为两地间不可或缺的通行之路,自其建成之日起成为军事上争夺的焦点。

泸定桥横跨在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之上,桥体净跨长达到了100米,净宽则为2.8米,桥面距离枯水位的高度为14.5米,桥由十三根铁链构成,每根铁链重2.5吨。

桥台的铁柱上固定着九根碗口粗的铁链,通行的桥面以木板铺就,两侧各有两根铁索当做扶手,形成桥栏。

泸定桥与其他桥梁有着显著的不同之处,它以其独特的建造方式脱颖而出,主体由重达40吨的13根铁链共同构筑,横跨山谷,屹立于奔腾汹涌的河流之上。

它的险峻程度堪称世界之最,无疑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泸定桥充实了我国桥梁建筑的多样性,更在无数桥梁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建桥背景

公元1705年,即康熙四十四年。西藏地区发生了“准噶尔之乱”,康熙随即派遣大量军队前往西藏平叛。

受限于道路状况,军队行动得很艰难,通过调查,发现水势汹涌且路径狭隘,唯有小船可用以承载兵力、运输物资。

此举效率低,多数掉在河中,损耗严重。

有关大臣多番考察大渡河沿岸地形,官员发现河岸山脚处有一块平坦的台面,这个平台宛如山的脚趾般伸展而出,这块台面有助于减小桥梁的跨度,其地质构造为基岩,极为坚固适合建桥。

官员汇报给康熙,康熙大为赞同,于是泸定桥的建设计划就此确定下来了。

起初,泸定桥的建设方案首选木材,因为当时木桥很普遍,工艺也较完善,暴雨导致的洪水便将刚筑好的地基冲毁。

随后,方案改成建设石桥,但是考察后发现地质疏松,无法建石桥,在毫无办法之时,有人提议用铁链建桥,泸定桥的设计草图,总体思路得以确定。

可是此地水流汹涌,两岸相隔甚远,现今此工程需要借助重大设备方可完成,古代并没有现代化工具,仅有人力可用。

那么重达40吨的13根铁链是如何被运送到对岸的?

一、铁环

每条铁索均由多达900余个铁环组成,单是一条铁链的重量便可达数吨之巨,暂且不提将铁环逐一联起来的艰巨任务,仅是搜集到如此庞大的铁料就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地铁资源匮乏,铁匠铺寥寥无几,这么大的工程绝非几个铁匠铺能胜任。

此时,一位地方官员灵机一动。想到距此地百余里的荥经县生产铁,在当地炼铁、生产,再运送至此建造桥梁。

为了确保铁件质量,荥经县召集众铁匠,他们日夜不停歇的勤勉打造,泸定桥不仅是桥,更是造福民生的设施,康熙让工匠在打的铁环上刻上各自名字,以备铁建质量出问题时,能够问责。

具备了这种保障,每个铁环坚固耐用,至今尚有众多在“坚守岗位,这并非仅仅得益于康熙的督促与推动,更蕴含着铁匠们倾注的职业尊严与荣誉。

二、过岸

铁索制作完毕,但如何将其牵引至对岸?众所周知,大渡河波涛汹涌,水流急促,屡屡打翻企图横渡的船,卷走人与货物,泸定桥正是在这样的难题下应运而生。如今也得勇敢地迎接它所面临的挑战。

古人凭借着聪明才智攻克难题,《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记载,工匠们巧妙地运用了牵绳溜索的方式,他们把两根粗绳索牢牢固定在桥的两端,随后在两绳间绑好众多横木与竹筒,铁索被巧妙地置入竹筒之中,借助竹筒滚动,将铁索顺利运送至对岸。

三、固索

两岸河畔筑有铁桩,人称“将军柱”,用这些铁桩固定拉过来的铁索。

“将军柱”之侧设有柱石。其间的榫卯用糯米、石灰与鸡蛋清粘合,确保每两根扶手链间保持适当的高度差,实施这些设施后,铁链排列整齐,犹如一张宽阔的“网”,此举将桥身木板稳妥护在其中。显著提升了桥梁的平衡感与安全性。

四、检修

岁月流逝,泸定桥也历经过破损与修缮,道光二十三年泸定桥的铁链断裂,起初,只是单根铁链出现问题,但随后由于桥的平衡被打破,其他八根铁链也相继断裂并坠落,此事故导致正在过桥的约十人失足坠亡。

这次事故后朝廷制定了泸定桥维修规定,即“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

小修主要是更换腐朽的木质桥板,以便确保行人的安全通行,但是大修显而易见更为繁琐,工匠得把铁索全部卸下,统一运至东岸进行详细的检验和维修。

相关人员精心检验众多铁环中的每一个,对于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铁环做出标记,若铁环问题轻微,则替换瑕疵的铁环,若铁环弊端显著,则全新制作整根铁索,此后,泸定桥再未出现任何安全隐患。

时至今日,这一检修规则依然沿用,只是从一年与三年调整为三年与五年,现今泸定桥的铁环中有八成是原有工艺,游客在参观时,可以一饱眼福,可以在许多铁环上发现承载历史的印记。

现在的泸定桥已经晋升为国家级4A景区,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游客们满怀敬意的缅怀那些英勇的先烈。

现今的泸定桥

泸定桥启用以来,已经历318载风雨,至今仍坚固矗立,岿然不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今,它都承载着意义。

泸定桥是四川到藏区的通道与军事重地,因此泸定桥赢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货物得以顺畅流通,商贸活动也很便利。

这足以说明泸定桥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厚重感。

泸定县流传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传说,百姓得知此康熙下令修建桥梁欢欣鼓舞,百姓纷纷寻找铁材、捐献铁料,铁链无论用何方法都无法成功送达对岸。

适逢人们感到束手无策,一位名叫嘎达的勇士挺身而出,他勇敢地乘船将铁链逐一运送到对岸,最终,在嘎达的努力下,大桥得以建成。但嘎达却因过度劳累而不幸离开人世,为了缅怀嘎达,百姓给他建立了庙宇,这座庙宇被其命名为噶达庙。

尤其是近几年间泸定县很重视泸定桥,县委及民众很关注泸定桥的维护与加固,沿桥的东岸建立了展现红军长征的雕塑,当然包括飞夺泸定桥壮举的巨型雕塑群,这些雕塑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泸定县建立了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们不惧路途遥远,纷纷前来参观泸定桥,共同缅怀先烈,学习伟大的长征精神,文化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且安宁稳定。

1 阅读:302

思真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