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魏延在朝中的靠山是谁?就知道,诸葛亮为何一定要除掉魏延

夜莺歌声凄凉 2025-02-06 17:42:10

【前言】

魏延,那可是朝廷里的重要角色。不过呢,要是您仔细琢磨一下他背后的依仗,说不定就能明白诸葛亮为啥非得把魏延给解决掉了。这朝堂上的争斗啊,充满了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权力的较量博弈,就像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历史大戏一般。

在这扣人心弦的故事里,咱们要来仔细琢磨琢磨魏延在朝中的处境,弄清楚他的后台是谁,还有为啥这层关系让诸葛亮反复思量。说不准是权力争斗的算计,也可能是对国家大局的担忧,这个故事将会领着我们跨越时空,踏入蜀汉朝廷的政治纷争之中,去体会那个年代权力斗争的复杂和不易。

当诸葛亮为啥非得除掉魏延的历史缘由。

【一、魏延,一位多面且立体的人物】

魏延,原叫文长,曾是汉朝的臣子。年轻时他投身于北魏,获任偏将军,很受器重。那时的北魏国力强大,军队雄壮,文长得到魏帝的重视,倒也合乎情理。此人性格刚猛,在用兵方面很有一套,没多久就在北魏军队里出了名。

后来,文长跟同事闹了矛盾,便决定南下,去投靠关中的豪杰马超。马超这人挺会用人,让文长当了统领,而文长也凭借自身的本事,很快就得到了马超的信赖,他们俩的关系那是相当好。

公元 212 年,当刘备的大军直逼前线之际,文长毅然决定归附蜀汉,投入昔日好友张飞的麾下。或许是念及年少时在蜀地的那段日子,文长决意回到蜀地谋求发展。刘备为了嘉奖他的归降之举,将其封为牙门将军。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文长更名为魏延,开启了他在蜀汉的戎马生涯。

在接下来的十来年里,魏延跟着大军到处征战,多次立下赫赫战功。219 年,魏延守护汉中长达十余年,让蜀汉的西部边境安稳牢固。诸葛亮看到魏延守卫汉中功绩显著,就任命他为镇北将军,统领汉中的军事。在魏延手下效力的人当中,有不少像高翔、吴懿这般勇猛的将领。由此可见,魏延不但善于用兵打仗,而且还善于识别人才,着实是个杰出的人物。

然而,过了四十岁的魏延,慢慢地暴露出了他自身的弱点和不足。他特别能喝酒,性子很烈,说话也毫不掩饰,常常啥都往外说。只要一喝多,他就开始说大话,声称自己是蜀地最厉害的猛将。有几回,魏延竟然当着众人的面,直接说姜维比不上他自己。

好多朝中官员都对魏延的这些行为不太满意,颇有怨言。但魏延这人向来就是特立独行,随心所欲,根本没把这些闲言碎语当回事儿。他照样在将士集会上大模大样地现身,接着一个劲儿地吹嘘自己,标榜自己。

【二、 魏延与诸葛亮,你来我往的复杂关系】

刚认识的时候,心里就有了疙瘩。

魏延刚投靠刘备那会儿,诸葛亮就对他不太放心。在诸葛亮眼里,魏延的归降并非全然是因为忠诚,这样的人往后说不定会有二心呢。再者说,魏延在投降之前一直在为敌国效力,他的动机可不简单。于是,诸葛亮好几次在朝廷商议时提议把魏延处死,可都被刘备给拦住了。刘备一向热衷于招揽人才,他觉得魏延有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期望将来能加以任用。就这样,刘备决定保住魏延的性命,不过这也给日后魏延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埋下了祸根。

在北伐的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助力

在北伐刚开始的时候,魏延就担任汉中守将,牢牢地守住这个关键之地长达十余年。这给蜀汉争取到了极为珍贵的休整时间,让诸葛亮能够毫无顾虑地筹备北伐的大事。那时候,诸葛亮每当收到魏延传来的汉中战况报告,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只要汉中平安无事,北伐就能多推进一天。很明显,魏延对北伐的作用至关重要。正因如此,诸葛孔明对魏延的看法,从一开始的有所顾虑,渐渐地转变成了欣赏与信任。

在 230 年以及 231 年,诸葛亮展开两次北伐的时候,都让魏延远距离配合主力军,以此来牵制司马懿的大军。这可是个重要的任务,表明诸葛亮对魏延的信任那是相当高了。当时,只要双方一打仗,司马懿就会格外小心,时刻提防着魏延可能发起的突然攻击。很明显,这个时候的魏延已然是北伐军队里的首要得力大将了。

最终闹掰,变成了让人畏惧的麻烦事

然而这好光景没能持续多久。公元 231 年,魏延在一场北伐当中跟杨仪起了争执。杨仪那可是丞相府里深受器重的重臣,魏延这么干,无疑是自己给自己断了后路。魏延全然不顾及大局,态度还特别傲慢,差一点儿就让军心涣散了。就在这个时候,病得很重的诸葛亮察觉到,任由魏延这样下去,带来的威胁愈发显著了。像魏延这样一个性格桀骜难驯的猛将,极有可能会变成蜀汉日后的隐患。

当魏延了解到全军要撤退后,居然违背军令把栈道给烧了,诸葛亮心里那最后一点期望也随之消失殆尽。一个胆敢明目张胆违抗军令的大将,肯定会在投降曹魏后当他们的内应。就这样,诸葛亮下达了那道令人震惊的军令——把魏延杀了。

其实啊,魏延好几次都想给自己的举动做个解释,可都被姜维他们给拦住了。一直到了最后,魏延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犯了啥不可饶恕的错,是啥样的误会能让孔明大人对自己又忌惮又害怕。但是呢,命运这东西改不了。等马岱的长剑扎进他胸口的时候,魏延总算明白啥都晚了。

【三、 魏延之死】

哎呀,这人落了个不得善终的下场,连好名声都给毁了!

魏延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不光死得凄惨,还丢了将军的颜面。这位一代悍将,居然在汉中城外丢了性命,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蜀汉的百姓听说后,都感到惊讶和困惑。那曾镇守城池十余年的镇北大将,主公的得力猛将,就这般在汉中城外命丧黄泉,着实让人难以相信。

这着实给魏延生前的功绩和声望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民间甚至还出现了像“小关羽”这种对他进行污蔑的传言,致使他死后名誉严重受损。原本和姜维不相上下的魏延,在他去世后名望不断下滑,最后连“蜀中第一猛将”的称号都丢了,变成了人们口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魏延丧命后,诸葛亮当即决定让姜维长久地负责汉中的防务工作。紧接着,姜维收到了诸葛亮的亲笔信,被正式册封为武乡侯,顺理成章地成为接替魏延的首要人选。很显然,诸葛亮在生前就着手规划人事安排,旨在确保魏延死后蜀汉军队内部稳定。而姜维的这一行动,使得丞相府牢牢地把控住了军队的实际权力。姜维和杨仪等人交往甚密,是丞相府的亲信。他在魏延死后接任这一职位,意味着丞相府的势力全面深入到了军队的高层之中。

势力格局出现了些微的改变

魏延死后,他手下像吴懿、高翔这样的猛将,都受到了牵连,官职被撤,转而成为地方官员。如此一来,蜀汉军中魏延的势力遭到削弱。而以杨仪为首的丞相府势力,却开始壮大起来。杨仪接替魏延,当上了北伐的总指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蜀汉内部的政治格局。丞相的势力进入军部,对原先较为独立的军人集团起到了制衡作用。魏延之死,影响颇大。这场变故,着实令后人深思啊。

【四、 结语:魏延之死,我们能审视什么?】

在政治舞台上,权力斗争向来是残酷且毫无情面可言的。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不择手段,用尽各种方法和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丑恶面往往会暴露无遗,道德和伦理常常被抛诸脑后。权力的诱惑使得人们陷入疯狂的竞争之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敌对。这种残酷的权力斗争,不仅会给参与者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魏延那就是权力斗争里的一个牺牲品罢了。他的丧命,把权力斗争的残酷给暴露无遗。诸葛亮干掉魏延,不全是为了国家的大计划,他自己想扩张权力的想法也在里头掺和了一些。这就迫使人们去思考权力斗争的实质到底是啥。与此同时,这也表明了,在这场不见硝烟却异常残酷的政治争斗当中,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还是占了优势。

权力这玩意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推动社会进步,保障公众利益,为人们带来福祉。比如,政府运用权力制定合理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权力如果被滥用,那可就麻烦了。它可能导致腐败现象滋生,损害公众利益,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让社会陷入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确保其正确行使,为人民谋幸福,为社会谋发展。

一方面,诸葛亮的做法确实显得决绝无情。可另一方面,为了蜀汉的宏伟事业,清除异己或许也是迫不得已。这着实彰显出权力运作的两面性。当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时,少数人的牺牲难以避免。我们实在不能苛求政治家个个都如圣人一般。在政治斗争中,不存在完美之人,我们也只能去审视问题的整体性。

魏延这人性格挺复杂的,他的一生展现出了人性的多种面貌。他为蜀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连孔明都对他信任有加且有所依赖;可他又野心勃勃,最终成了丞相心里的一根刺。魏延这种既复杂又伟大的人格,让他这个人显得很有立体感。咱们不能随随便便就去评价一个人,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对这个世界也都有自己的理解。

魏延落得个悲惨结局,死后名声也毁了个干净。不过呢,要是仔细琢磨一下他的过往经历,咱们就能明白啥叫宽容,啥叫善解人意。这恰恰体现了人性真正的了不起之处。咱不能硬让一个古人完全达到今人的道德标准,只有把他放到他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去评判,这才算是真正的大度。

【结语】

魏延死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历史教训呢?其一,手下忠诚至关重要。魏延虽说功劳不小,可最终还是和诸葛亮产生了嫌隙。作为二把手,重要的不单单是能力,对上级的忠心更是关键。这是历史的常态,也是魏延的深刻教训。

二是军政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这一道理。魏延一门心思扑在军事上,却忽略了政治斗争,结果让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权力的游戏向来残酷,军政不分家也是政治斗争中的常见规律。魏延正是因为没明白这个道理,才丢了性命,这着实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

三是野心过大存在的危险。魏延这人野心不小,这使得他和其他重要大臣的矛盾愈发激烈,也让诸葛亮有了除掉他的理由。他落到这般境地,主要还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像魏延这样野心膨胀的人,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被人猜疑的结局。

权术冷酷,注定悲哀。魏延之死,让人有几分叹惋,更多的则是对历史既定结局的无奈。当我们回首蜀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能否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启示呢?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