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朝的日食和月食记录

洛熙论史 2023-02-02 10:29:13

日食和月食是一种天体运动所造成的现象。日食形成原因是太阳、月亮以及地球运动的结果。

当月球运动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三球位于同一条直线,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这时站在地球上看太阳,就会发现太阳“变黑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天狗吞日的现象。

月食形成的原因是当地球运动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三者处于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照射给月球的光,站在地球上看,月亮就好像被吞噬了一般,民间传说又说是天狗食月。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很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及原理,但是在古代古人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他们把这种奇异的现象用天狗吞噬这种富有想象力的神话语言来描述,并通过神话传说将这一现象流传下来。

有一些古代科学家或者记录者则把这一现象记录在各种介质之上。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早就有了关于月食的记载,而日食最早的记录出自于《尚书》,讲的是大约在夏朝时期出现过一次日食。

而到了商代对于日食和月食的记录逐渐增加,而且更加精细。这次就让我们将时间往前推进三千多年,来看看在遥远的商朝商人们如何记录日食和月食的。

01 商朝对于日食、月食的记录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发展出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遵循着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因此观察日和月就成了很重要的一环。

相传夏朝为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夏历,以便人们从事农业劳动。商承夏制,沿用了夏历,同样商朝人也开始记录日食和月食。

商人对于日食的记录非常地精细,不仅出现日食还需要报告并祭祀。甲骨文上曾经记载,“甲寅卜:有食,告。”

甲寅这一天进行占卜,天上出现了日食或者月食,报告并祭祀。不仅如此商人还记录很多伴随着日食出现的其他天文现象。

殷墟出土的甲骨上记载过“乙卯,允明,雾 ,三焰食日,大星。”这是说乙卯这天天刚亮的时候起了大雾,日出后发生了日食,伴随着日食的是“三焰食日”和“大星”。

所谓的“三焰食日”指的就是太阳上出现三道火焰,仿佛要慢慢地把太阳吞噬掉一样。这其实就是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日珥。

日珥一般出现在太阳边缘的色球层,通常情况下被散射的太阳光所遮盖,肉眼直接观测不到。但是当日食的时候,太阳光被遮挡,就能被肉眼看到,一般形似火舌,姿态万千。

“大星”指的是日全食时天空一片漆黑,但是可以看到星星。

殷墟甲骨上不仅记载了日食,还记载了月食。“癸未,卜,争贞,旬亡祸,三日乙酉,夕月有食”。

这条关于月食的记录是说,癸未这天占卜,十天之内是否有灾祸,第三天乙酉这天傍晚出现了月食。

这条不仅说明了月食的出现,还说明商朝人将月食和灾祸联系在一起,认为月食是灾祸的前兆。

商人在记录日食月食时用词并非一脉相承,在商朝前期,多用日食和月食这样的说法来指代日食和月食现象,到了后期变成了用“音戈”这样的字来取代“食”字。

例如“戊申贞,日有音戈,告于河。”意思就是戊申这天,贞人发现日食出现,向河神祭祀。音戈在郭沫若的考证中认为就是日食的意思,“有音戈”是指太阳发生了变化,不同于往常。

这一用词的变化表明了出商人对于日食月食认知的改变。

“食”这个字带有强烈且朴素的原始主义意味。用“食”字表明商人对于自然神力的信奉,认为日食月食是指某种神兽吞下了太阳和月亮。

这是一种朴素的世界观。而音戈这个字的最初含义是织的意思。用“音戈”表明这一时期商人认为日食月食的变化是由日月运动交会,就像织机织布一样,形成轨迹,相互交会所形成的。

说明那时候商朝人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运动的认识有了初步的改变和进步。

02 商朝人能预测日食和月食出现时间和方位

商朝人不仅会记录日食和月食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天体运动规律的探索,商朝人也摸索出一套规律,并能够预测出日食和月食出现的大概时间。

其中佐证这一观点的是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层记载,“壬子卜,贞:日音戈于甲寅。”这条意思是壬子这一天贞人进行了占卜,得出卜卦结果是三天后的甲寅那天将有日食。

这可以看作是商朝人对于日食的一次预测。经过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也证实了在这一时期甲寅这天确实发生了日食。

在甲骨文中还出现了这样一段关于日食是否出现的占卜。“乙丑贞:日有蚀,其告于上甲?乙丑贞:日有蚀。其告于上甲,三牛?不用。其五牛?不用。其六牛?不用。”

意思就是在乙丑这天贞人占卜得出日食将会出现,需要祭告殷先王上甲,在祭告上甲时需要献上祭祀的牺牲,贞人就牺牲的数量问请了商王。

初次占卜后,贞人提议用三头牛来祭告上甲,商王没能同意,再次占卜时,贞人提议牺牲的数量增加到六头,商王仍然不用,因为觉得牺牲的数量太少。

随后贞人进行了第三次占卜,“乙丑贞:日有蚀,元惟蚀?三。”但就现存资料来看,并没有出现对于此次占卜是否成功的记述。根据后文的材料推测这次占卜应该没有成功,日食并没有出现,因为商朝人在癸酉这天继续占卜。

“癸酉贞:日夕有食,告于上甲?癸酉贞:,日夕有食,惟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癸酉这天贞人继续进行占卜看日食是否发生,在这里占卜更加精细了,贞人不仅占卜是否有日食,并且还精确到了这天何时会出现日食。

甲骨文研究专家胡厚宣指出,一般是在月旬或者祭祀之后占卜,随后记录日食月食出现的情况,但是也有贞人占卜日食月食是否会在特定时间出现。

这能看出商朝人不仅知道日食和月食的现象,而且还能准确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这里的“夕”是一天时刻的划分,大概是在下午三四点到傍晚六七点钟。

这一次依旧没有出现日食,于是商人在庚辰这天继续占卜。“庚辰贞:日有蚀,其告于岳?庚辰贞:日有蚀,非祸?惟若?庚辰贞:日蚀,其告于河?庚辰贞:日有蚀,其告于父丁,用牛九?在惕。”

庚辰这天,商人重新预测了日食发生的时间并且准备祭祀告诉了信奉的神祇,其中神祇有山神、河神以及先王父丁。

并且也在讨论敬告神祇的牺牲数量,牺牲的数量增加到了九头。

次日,贞人占卜的卜辞增加了新的信息,“辛巳贞:日蚀在西,亡祸?”在贞人占卜日食是否会出现在西边。

说明商朝人以及大概知道这次日食出现的方位,但是他们对自己的预测并不自信。

这表明,商朝人基本掌握了日月交食的时间规律,并且能够预测时间。虽然这个预测时间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是有一个大致的范围。

上面多条关于日食的占卜记录,但是都没有记录是否应验,由此推测至少到辛巳这天日食并没有发生。后面就没有关于这次日食的详细记载和祭祀情况的记述。

同时也可以看出商朝人对于日食的惶恐,接连的占卜日食的情况,反复地问卜日食的吉凶。

再过了大概一个半月,商朝人预测的日食终于发生了。

甲骨文中记载,“乙已贞:酉彡彡,其召小乙?兹用。日有蚀,夕告于上甲,九牛。乙巳贞:影,其召小乙?兹用。日有蚀,夕告于上甲,九牛。

乙巳贞:酉彡彡,其召小乙?兹用。日有蚀,夕告于上甲,九牛。”其中记录了乙巳这天白天出现了日食,用九头牛献祭,祭祀告知了先王上甲。

不仅仅是日食,月食也能被预测,甲骨文中曾经有一条是己丑日,一个叫做宾的贞人占卜,说天上不会下雨了,到六天后甲午这天,月食将会出现。

由此可以推出,商朝人能提前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时间,他们不仅仅能够预测日食发生的大概日期而且还能预测到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方位以及能够看到日食的区域。

在世界历史上,以日食的记录来说,中国可以说是最早出现日食记录的,古巴比伦王国最早的日食记录大约是在公元前772年,比中国日食记录晚了五百多年。

古希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586年,比中国的日食记录晚了七百多年。因此中国古代在天文学记录和观测方面也大放异彩。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对于探索自然规律的孜孜不倦。并且用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将其记录在案,在历史长河中留存至今。

参考文献

冯时《殷卜辞乙巳日食的初步研究》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