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泊羊母子行为分析,摄像头监控,哺乳效率提升,返乡博士研究
在养殖的世界里,杜泊羊有着独特的地位。杜泊羊原产于南非,它们体型中等,身体结构紧凑。这种羊最大的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快,而且肉质鲜嫩、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杜泊羊母羊一胎产仔数大概在1到3只左右,这些小羊犊长大后体格健壮,羊毛产量也不低,在羊毛加工产业也有价值。
我们先来说说养殖杜泊羊的场景,无论是在养殖场还是农场,都有养殖户在养杜泊羊。但是在杜泊羊的养殖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痛点。就像在养殖场的养殖环境下,空间相对固定,羊的活动范围有限。比如南方的养殖场,因为湿热的气候,羊容易滋生各种疾病,养殖户要时刻注意防疫。而且,杜泊羊母羊的哺乳环节,总是让人头疼。小羊犊有时候吃奶不及时,母羊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喂奶,这就会影响小羊犊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在我老家有个养殖场,养殖杜泊羊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养殖场的张师傅跟我说:“咱这杜泊羊啊,看着长得快,但是这母羊喂奶的事,可麻烦嘞。有回啊,我看着一只小羊羔,饿得咩咩叫,可它妈就是不怎么喂奶,我这心里急得很。”这种现象不是个例。我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分享,他在北方的散养模式下养杜泊羊,冬天的时候,天气冷,小羊犊身子弱,母羊有时候喂奶不及时,小羊犊就掉膘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返乡博士的研究了。这位博士从大城市回到家乡的养殖场。他发现杜泊羊母羊和小羊犊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复杂的,有很多行为值得深入分析。他觉得如果能搞清楚这些行为,就可能提高母羊的哺乳效率。他还想到了用摄像头监控这个办法。就像在自己家养小动物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会偷偷观察它们,博士就是用摄像头像“监控小管家”一样盯着杜泊羊母子。
通过摄像头长时间的监测,博士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在30天的时间里,他观察到母羊在不同时段对小羊犊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比如说,早上刚醒来的时候,母羊可能比较慵懒,不太积极喂奶。而到了中午,吃过一些草料之后,母羊的状态会比较活跃,也比较愿意给小羊犊喂奶。而且,小羊犊也是有自己的“小脾气”的。有的小羊犊很主动,只要一看到母羊有喂奶的迹象,就会马上凑过去,这种小羊犊的采食效率就比较高。但是也有一些小羊犊比较胆小,总是要等母羊特别耐心地给它暗示了才会去吃奶。
在南方的山区养殖场,地形比较复杂,杜泊羊的活动路线就很有讲究。我在网上看到有养殖户分享他的养殖经验,说南方山区散养杜泊羊,那些小羊犊爱往山坡上的草丛里跑,母羊有时候就很难跟上给它喂奶。而在北方的平原养殖场,空间比较开阔平坦,母羊和小羊犊的联系可能会紧密一些,但是在北方干冷的气候下,羊舍的湿度控制不好,也会影响母羊的身体状态,进而影响哺乳。
博士在研究过程中,还研究了周围的一些绿植对杜泊羊的影响。比如,在养殖场周围种了三种不同的牧草,一种是紫花苜蓿,它富含蛋白质,是羊很爱吃的,但是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如果排水不好就容易烂根;一种是黑麦草,生长速度快,耐寒性在北方还不错,可是在南方高温高湿的时候容易生病;还有就是三叶草,耐践踏性比较好,南北都能种,但是营养价值在三者里相对低一些。他发现不同的绿植种植比例会影响羊的食物来源,间接影响母羊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哺乳。
在这个研究中,摄像头就像是一个无声的记录者,记录了3个月(2个月加上最后1个月的总结期)杜泊羊母子的各种行为细节。通过这些数据积累,博士发现如果母羊在小羊犊出生后的2周内能建立稳定的哺乳规律,小羊犊的成长速度会明显加快。在1年的跟踪研究里,他对不同批次的杜泊羊母子进行了观察,发现母羊在哺乳期间如果周围有一些它熟悉的绿植存在,会比较放松,哺乳效率也会提高。这就有点像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工作会更高效一样。
随着研究的深入,博士还发现,在不同的季节里,杜泊羊母子的行为也有差异。在夏季,在南方养殖场的杜泊羊需要更多的散热措施,母羊在炎热的时候会减少哺乳次数。在北方养殖场,虽然夏季温度没有南方高,但是偶尔的暴雨也会影响羊舍的干燥程度,母羊在这种环境下也会略显烦躁,对哺乳有一定影响。而到了秋季,秋季的牧草营养丰富,母羊的体况较好,这个时候的哺乳效率和母子互动次数都会增加。到了冬季,像北方寒冷地区,羊舍的保温措施就很关键。我听说有个北方的养殖场,之前冬季没有做好保温,有很多小羊犊被冻死了,母羊也因为寒冷生病,哺乳就更谈不上效率了。
这位返乡博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杜泊羊母子关系背后的很多秘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养殖环境和地区的差异,精准地提高杜泊羊母子的互动效率呢?这是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地区的养殖情况都不太一样,就像南方的潮湿炎热和北方的寒冷干燥对羊的影响差别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