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廉颇和蔺相如是何下场,历史老师都不愿多说

长风文 2024-11-13 04:25:32

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在后世还是相对比较知名的,毕竟有好几个常用的成语,是直接或者间接与他们有关。

我们从蔺相如完璧归赵开始说起。

当时的蔺相如虽然智勇双全,但名声还未显露,只是赵国内宦缪贤的一位门客。

秦国听说了赵国人得了一块好玉,也就是和氏璧,便想拿15座城池来换。

赵王并不是很信任秦国,但是又担心秦国生气,陷入两难之际,缪贤举荐了蔺相如。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到了秦国,面对秦国朝堂上众人的咄咄相逼,他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智慧,与秦王斗智斗勇,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回到了赵国。

而经过“完璧归赵”这事后,蔺相如名声彻底大了起来,成了赵国的上大夫。

赵王也很重用他,公元前282年,他带着蔺相如参加秦赵的渑池会盟。

会上秦王想凭借实力处处压赵王一头,但都被有胆有识的蔺相如给反击了回去,使得秦王始终没有讨得丝毫好处,很好的维护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

也是在这次会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上卿为当时赵国高级爵位),成为了赵国的重臣,因此引来了廉颇的不屑,也就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当年曾率领军队长驱深入齐国境内,为赵国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回朝后也拜上卿。

渑池会盟时,面对蔺相如和赵王如此强硬的态度,秦王无奈作罢的一部分原因,便是当时廉颇已经率领军队部署在边境。

对于蔺相如被拜为上卿,廉颇内心极为不平,多次在众人面前出言不逊,说要好好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为了国家着想,并没有跟廉颇一般见识,经常躲着他,很好的给了对方的面子。

而廉颇知道蔺相如的想法后,十分替自己感到羞愧,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

两人这才上演了著名的“将相和”,从而成为了知己,一文一武共同辅佐赵惠文王,让赵国成了当时除秦国外最强的国家。

时间来到了公元前260年,赵惠文王已经去世6年了,此时是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在位。

因为前两年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在秦国的进攻下不想投降对方,便将上党献给了赵王。

赵王不知这是块烫手山芋,欣然接受,引来了秦国的报复,两国为了争夺这块区域,屡屡大打出手,并且逐渐打成了国战,从而爆发了历史著名的“长平之战”。

这一战最后的结果是秦国胜利,赵国一败涂地。赵军除了因为年龄小被放回国的200余人,其他数十万军队,尽数被秦将白起坑杀了。

长平之战使得赵国以及赵国一众文臣武将都发生了命运的偏移。

蔺相如此时已经垂垂老矣了,他早在冯立要献上党时,就拖着病体劝阻赵孝成王要三思,毕竟你接受了上党,接下来就是要面对秦国的进攻。

或许刚即位不久的赵孝成王急于证明自己,所以没有把蔺相如的话放在心上,因此才有了后面一系列的事。

后来秦赵两国争夺上党时,秦军势大,赵国一直处于劣势,老将廉颇被启用为将派往前线。

廉颇和秦军战了几场,仍然讨不到好处,被迫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伺机攻敌的作战方针。

这样一来不能速胜的秦国,开始施行反间计,最后赵孝成王中计决定用赵括换下廉颇。

对此蔺相如更是苦劝赵王,不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可如今毕竟不是曾经信任重用他的赵惠文王,他的劝告赵王并没有听,仍然换下了廉颇。

不久后,赵括在前线葬送了赵国数十万军队,赵国即将遭受灭国之祸,听到这个消息的蔺相如,一时忧愤之下,便带着满腔的无奈和遗憾,离开了人世,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而蔺相如的好朋友廉颇最后的结局也比他好不到哪去。

长平之战失败后,秦军顺势而下,打到了赵国都城邯郸了。

面对国内缺兵少将的局面,赵孝成王只得再次起用廉颇为将。廉颇不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这样的逆风局中,还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这也让赵孝成王看到了廉颇的能力,便继续让他领兵。之后廉颇在和燕国、魏国的作战中,都取得了胜利。

可就在此时赵孝成王去世,新赵王即位之后,或许感觉廉颇不是自己的提拔的,于是一即位就罢免了廉颇。

老廉颇自问对赵国赤胆忠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就这么被罢免,想不开的他便离开了赵国先后去了魏、楚两国。

可是廉颇的心还在赵国,他无时无刻不想回赵国效命,奈何被奸人所阻,直到老死都没有如愿,甚至都没有回到故国。

蔺相如和廉颇,两人都曾为自己国家努力过,也见证了赵国的强大和辉煌,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年代,让他们结局都很凄凉,当真令人唏嘘。

1 阅读: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