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仅被授大校军衔,许世友忿忿不平地对他说:我想给你争一争

小博大史儿 2024-12-26 14:13:54

1955年9月27日随着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授衔仪式的举行。当天盛大的授衔仪式在中南海的怀仁堂内举行,现场气氛庄重而隆重。仪式上来自各地的军官们身着整齐的军装,胸前佩戴着熠熠生辉的勋章,气氛充满了庄严与荣耀。

在这次仪式上,于得水荣获了“大校”军衔,并且还被授予了三枚重要的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许多同为战友的老将军在背后为于得水鸣不平,认为他所获得的“大校”军衔太低,完全无法与他为新中国立下的巨大贡献相匹配。特别是于得水的老搭档、开国上将许世友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军衔与他应得的地位严重不符。许世友深知,于得水无论是战功还是在军中的威望,都足以让他晋升到更高的军衔。

于得水

1943年于得水被任命为胶东军区副司令,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的得力搭档就是许世友。当时的胶东战区形势复杂,日军的压迫和抗战的压力让这片土地充满了危险和挑战。

两人的初次见面,可以说是命运的巧妙安排。当时于得水已经在战场上有了不小的声誉,而许世友也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将领。虽然彼此并不熟识,但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在共同的使命面前,迅速擦出了火花。初见之时,双方互相敬重,因为性格上的相似和共同的经历,迅速拉近了距离。他们性格刚毅、直爽,都有着一种不服输的气质,在长期的战争中锤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最让两人一见如故的,还是他们都曾学过武艺。于得水是山东本地的豪杰,年轻时便跟随父亲习武,熟知各种武技。而许世友则有着深厚的少林功夫底子,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在得知彼此的这一共同爱好后,两人谈笑风生,甚至还专门找了个空闲时间,互相展示了一下各自的身手。许世友展现了一套少林拳法,动作刚猛凌厉,而于得水则是施展了一招快如闪电的拳法。两人虽然各有所长,但互相之间并无嫉妒,反而在这一交流中更为敬重对方的武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战场上,几乎成了日军心头的噩梦。于得水本是胶东本地的豪杰,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条沟壑、每一寸山水都烂熟于心。许世友则有着深厚的少林武功底子,身手不凡,刀枪剑戟,样样精通。两人一个擅长地形、一个精通武艺,相互配合,简直是天作之合。

当时的胶东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和众多的山岭、海岸线,成为了日军无法轻易征服的地方。于得水凭借对当地的熟悉,能够迅速在敌人背后布下陷阱或避开追击,而许世友则以其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带领队伍实施快速、精准的打击。两人不止一次地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成功的化险为夷。

有一次,许世友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形势异常危险。当时的敌人已经包围了他们的队伍,四面楚歌。于得水毫不犹豫地背起了受伤的许世友,带着他通过密林和山谷艰难跋涉,躲避敌军的追踪。战局并不容乐观,敌人密集的搜捕队伍几乎寸步不离,形势越来越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于得水决定改变策略,带着许世友转向海边,冒着极大的风险寻求安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几乎成了他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于得水依靠自己对海区的了解,带着许世友和部分伤员找到了一只小船,偷偷地逃入茫茫大海中。海上风急浪高,他们在没有食物和水源的情况下,顽强地漂泊着,忍受着饥渴和疲劳的煎熬。许世友由于伤势未愈,情况更加糟糕,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咬牙坚持。最终,经过三天三夜的漂泊,他们终于避开了敌人的追踪,成功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岛屿暂时避难。

这一段海上的生死漂泊考验了两人的勇气和智慧,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情谊。这份战友间的深厚情谊,也成了他们多年并肩作战时的动力源泉。许世友常说,能在战火中活下来,并肩作战的人,往往比兄弟还要亲。

抗战胜利后,于得水继续投入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中,参加了解放战争,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军分区司令等职位。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于得水可谓是经历了无数的战斗与生死考验。他七次负重伤,13次因勇敢作战和卓越表现获得嘉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于得水被任命为安徽省军区副司令,正如许世友一样,他打起仗来总是冲在最前面,性格中的那股拼劲使得他在战场上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这种勇猛和冲劲也带来了不少的伤痛。在漫长的抗战岁月里,于得水的身上留下了无数伤疤。每一处伤痕都是他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象征,见证了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历史。而这些伤痕,虽然没有让他后悔,但却在他身体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常常因为战伤的旧疾复发,他的身体状况变得愈加虚弱。

中央领导十分关心他的健康状况,考虑到他多年在前线负伤,且身体多次因伤势而发作,便为他安排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后勤工作。这是对他为革命事业所付出努力的认可和对他身体状况的深切关怀。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于得水能够更好地休养身体,减少过度劳累对身体的负担。

长期从事后勤工作,也意味着于得水的职位在军队中的晋升相对缓慢。他的工作成绩虽然出色,由于后勤工作的特殊性质,很难像前线指挥官那样得到迅速晋升。他最终被授予了“大校”军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军衔虽属于校级,但对于许多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来说,这显然与他应有的地位不符。许世友得知此消息后,深感不平,认为以于得水的战功和贡献,他应当获得更高的军衔,于是主动表示愿意为他争取更高的待遇。于得水却婉言谢绝了许世友的好意,表示自己并不看重这些名利,更重要的是继续为人民做实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谦虚与高风亮节,正是那一代革命军人共同的品质。

6年后的1961年,于得水因身体原因转至地方工作,这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奋战的指挥官,而是变成了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即便是身处地方,他的心始终未曾离开过他曾为之奋斗过的人民。在他的工资并不丰厚的情况下,每逢发薪日,他总会把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寄给那些曾在战斗中保护过自己、或者是因战争而受伤失去劳动力的老战友。

对于这些老战友和当年为革命事业付出过艰辛的乡亲们,他始终心怀感激,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度过困境。每每提起这件事,他总是笑着对子女们说:“乡亲们就是水,我这条鱼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水呀。”这句话寄托了他对家乡人民深深的情感,也表达了他心中对故土、对人民那种割舍不断的深厚依恋。

于得水

1967年,年仅61岁的于得水因病去世。虽然他的人生短暂,但在他的一生中,早已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足迹。他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无论是抗战时期的血与火,还是解放战争中的浴血奋战,都值得后人铭记。

而他对家乡人民、对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老战友的关怀,也在他去世后,成为了许多人的永远怀念。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祖国奉献的一生,是充满英雄气概的一生,也是一位普通军人在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奉献与担当。

参考文献

于得水战斗在胶东,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10月23日。

1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