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哪吒2》自上映以来,热度持续攀升,票房一路高歌猛进,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影片精良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引发了各界人士的热议。医学界、教育界、民俗学者等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解读电影,而我们今天则将目光聚焦于电影中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探寻这些传统技艺与现代动画电影碰撞出的精彩火花。
《哪吒2》的故事离不开“藕”这一关键道具。太乙真人正是用藕为哪吒和敖丙重塑肉身,这个情节也巧妙地引出了湖北的美食文化——排骨藕汤。湖北藕,以其肥厚脆嫩的口感而闻名,排骨藕汤更是湖北家喻户晓的传统菜肴,被列入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中,太乙真人对藕片的喜爱,也让人联想到这道美味佳肴,为影片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湖北藕不仅是美食,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湖北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记忆。
影片中,李靖夫妇身披铠甲,与妖族激战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他们铠甲上的饕餮纹饰,与湖北荆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锡刻镂技艺有着密切的联系。铅锡刻镂技艺是一种利用铅锡延展性,通过敲打、扭曲、编织、挤压、刻镂等多种工艺手段,制作出精美器物的传统技艺。这种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对匠人的技艺要求极高。电影中铠甲上精细的饕餮纹饰,正是对这项传统技艺的致敬。
影片中,大反派无量仙翁的形象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他的造型与武汉博物馆馆藏的明代牙雕寿星像颇为相似,都展现了高额长髯、手持书卷、神态安详的老者形象。这种巧合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形象的思考。此外,敖丙使用的法器也与武汉博物馆馆藏的青花海水白釉龙纹胆瓶有着相似之处,瓶身上的游龙图案与电影中法器的造型相呼应,展现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魅力。
电影中负责守卫结界的两只结界兽,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它们的造型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造型元素有着共通之处,这并非偶然。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人像等文物,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电影中结界兽的形象设计,正是汲取了这些古代文物的灵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动画创作中。
《哪吒2》中的天元鼎,其造型借鉴了商周时期青铜鼎的造型特点,并融入了饕餮纹和云雷纹等传统纹饰。类似的青铜器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和随州市博物馆均有馆藏。这些古代青铜器,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代表着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辉煌成就。电影中天元鼎的设计,正是对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传承和致敬。
《哪吒2》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精良的制作,更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影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古代文物造型等融入到电影创作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
通过对《哪吒2》电影中非遗元素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电影的文化内涵,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哪吒2》这样的优秀作品涌现,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创新的方式展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