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包围,胡琏为何总能跳出包围圈,晚年用四个字道出缘由

高升评历史 2024-12-17 09:16:54

石牌的狡狐:胡琏的三次“包围圈奇迹”

有人说,胡琏的军事生涯像一部充满巧合的冒险小说。

他三次被解放军围困,却次次能全身而退。

是运气太好,还是天命不凡?更有趣的是,晚年谈起这些经历,他只用了四个字:“机警、冷静”。

这四个字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被称为“狡狐”的将军,如何一次次从“命悬一线”中逃出生天。

为什么胡琏能屡屡化险为夷呢?

初次包围:一个电话改变了结局

1946年的宿北战役,胡琏第一次见识到了粟裕的厉害。

这一仗,他差点步了同僚戴之奇的后尘。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国军为了围歼解放军,制定了一个“合围计划”,由胡琏和戴之奇两人配合,前后夹击。

粟裕早已看穿这一招,设下了圈套。

戴之奇是个急性子,眼看大功就在前方,他一路猛追,丝毫没有察觉危险。

而胡琏却隐隐觉得不对劲,像是猎物闻到了捕兽夹的气息。

他走得很慢,甚至被同僚嘲笑为“缩头乌龟”。

果然,戴之奇的部队被解放军重重包围,求救电话打到了胡琏这边。

胡琏接了电话,却没有立刻行动。

他明白,如果贸然救援,自己也可能被拉下水。

他的选择是拖延——嘴上说“好好好,马上来”,实际上却像蜗牛一样挪动部队。

等他终于赶到时,戴之奇已经举枪自尽,而胡琏也刚好接到撤退命令。

有人说,这一仗胡琏靠的是“聪明”,但也有人讽刺他是“胆小”。

或许,他只是更懂得如何在生死之间做选择。

第二次包围:七天暴雨成了救命符

一年后,1947年的南麻战役,胡琏再次被粟裕盯上。

这一次,他的运气更让人拍案惊奇。

当时的局势对胡琏非常不利。

国军主力撤离鲁中,只剩下胡琏的第11师和几支散兵游勇。

粟裕抓住了这个机会,调集五个纵队,准备围歼胡琏。

面对这样的阵仗,胡琏连夜修建防御工事,甚至在战斗还没开始时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战斗打响后,解放军不惜代价发起进攻,包围圈越缩越小。

胡琏的部队被压得喘不过气,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逃出去。

就在解放军准备发起总攻时,天降暴雨——而且一连下了七天七夜。

这场雨让解放军的弹药受潮,部队行动也受到严重影响。

无奈之下,粟裕只能选择撤军。

胡琏就这样苟活了下来。

回到后方,他把这次经历吹得天花乱坠,甚至拿自己和此前全军覆没的张灵甫作比较。

旁人则冷笑:“要不是那场雨,胡琏早就去见张灵甫了。”

第三次包围:旧坦克救了他一命

时间来到1948年,淮海战役的硝烟已经弥漫整个中原。

在这场决定战争走向的大战中,胡琏又一次成为棋局中的“配角”,却意外地再次逃出生天。

当时,胡琏接到蒋介石的命令,要支援被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第12兵团。

蒋介石甚至直接把胡琏空投到战场,试图让他成为“解围英雄”。

双堆集早已被解放军层层包围,胡琏知道这几乎是个死局。

在突围的关键时刻,胡琏展现出了他一贯的“机警”。

他主动告诉黄维:“老兄,我把这辆新坦克留给你,我用旧的。

你先走,我断后。”黄维感动得不行,觉得胡琏是个讲义气的好兄弟。

事实证明,胡琏的“好意”另有深意。

新的坦克果然在半路上发生了故障,黄维被俘,而胡琏却靠着那辆旧坦克跑出了包围圈。

这还没完。

胡琏的坦克很快也没油了,他不得不弃车逃命。

在逃亡途中,他发现了一艘船,威胁船夫渡他过河,最终成功脱险。

可以说,这一次,他的命是靠“旧坦克”和“船夫”拼来的。

胡琏的三次惊险逃脱,靠的不只是运气。

他的“机警”和“冷静”确实让他在绝境中多了一些生机。

这也让他成为一个被争议包围的人物。

有人称赞他能审时度势,不做无谓牺牲;也有人批评他见风使舵,只顾保全自己。

客观战争从来不是儿戏,活下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胡琏的故事或许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却为我们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另一面。

正如有人说的:“运气是好东西,但没有点本事,运气也救不了你。”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