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科技学院:这项计划,推动师生科创“再升级”

求学指南 2024-09-29 11:19:56

导语:

2023年2月,在学校新学期“开学第一会”上,校长彭寿清发出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提出要坚持创新思维、坚定改革方向、坚守质量标准,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新动能,形成学校办学新优势,再创学校建设发展新局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站位新时代、对标新要求,学校以怎样的办学智慧实现高质量发展?彭寿清校长提出的“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就是答案!本期推送专题五深度报道,全面展示学校实施“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以来取得的长足进步。

△湛江科技学院【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

2023年,建筑工程学院谢秋兰院长及其研究团队接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速生树木研究所的委托,开展“富含芳香油柠檬桉种质研究与新品种创制”项目研究,通过研究对柠檬桉优质资源进行鉴定和挖掘、开展新种质创制和繁育利用等,促进其在广东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的优质种源无性系,能够展示出高含油种质的优良特性。未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速生树木研究所计划在广东湛江等地区建立总占地面积200亩的试验示范林。”谢秋兰院长指出,这或许能为湛江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增长点。

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何为?校长彭寿清在学校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蓝图中早就提出创新创业型大学制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重塑重构”,其中就指出“重塑重构能够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问题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的学术贡献与转化能力”,为学校的科研工作掌舵定标:聚焦区域、关注行业、突出应用、凝练特色。

一系列的改革文件随之出台,瞄准区域、瞄准行业、瞄准创新创业转化的科研工作改革,使学校的科研迸发出新的活力:

管理学院的肖荆副教授开展湛江市大数据技术行业应用情况调研,为湛江市政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孔德强副教授带领团队深入挖掘雷州“石狗”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学生参与到老师们的研究项目中,师生共创如火如荼……

01、找准定位激发科创“活力”

“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要找准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使研究成果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够进入到各级政府的决策参考体系中,能转化为生产力,能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校长彭寿清在学校的科研工作会议上说道。

自2022年以来,学校出台了科研工作方面的十个制度文件,以重构科研成果评价新标准、重塑科研新关系、重构研发新平台、重构科研管理新机制、重塑服务社会的新能力“五大重塑重构”,为科研工作改革夯实了基础。老师们的科研工作有组织、有方向,改变了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形成科研集群力量,瞄准地方主导产业需求,立足区域特色,实现“错位研究、特色研究”,找到了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地方的突破口。

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鼓励教师科研团队吸纳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师生协同创新创业。

去年1月,智能制造工程学院的学生吴婷婷加入了陈瑞志老师的科研团队,师生成功拿下“一种水产智能化养殖箱”国家发明专利,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参考。“申请专利并非易事,但这个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未来还想继续科研、攻克难题。”

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狄潇鸣,在梁雁昌、吴玉白老师的指导下,以三项核心技术的创新,成功解决高端隔热涂料科技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一举拿下“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会计学院的李诗婷以高水平论文第一作者身份受邀做全英文宣讲;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陈满浩拿到了“一种户外灭蚊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让学生进实验室、进团队、进项目、进研究中心,能激发师生科研创新活力。师生共建科研团队,在研究中解决行业、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应用难题,共同申报知识产权,共享科研成果,实现老师和学生的科研‘双提升’。”学校副校长戚继忠表示。

据统计,当前有1000多名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有近2000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02、学术大咖领航科研力提升

“我们立项成功了!”会计学院莫虹老师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新文科教育耦合逻辑与实现路径》的项目负责人介绍道,今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三大体系”建设研究专项共立项8项,湛江科技学院是唯一一所获得立项的民办高校。

老师们的科研能力显著提升,离不开两大学术“大咖”团队的赋能指导。

朱德全教授团队,由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朱德全教授领航。该团队在湛江科技学院设立“朱德全教授团队博士工作站”,带领十名专家学者进驻,从学校选拔教学科研骨干进站,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指导。设立了八大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老师们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切实提高了湛江科技学院入站教师的教研能力,更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辐射带动作用强劲。

文传浩教授团队,以云南大学生态学博士、生态经济学教授(国家二级)、重庆市产业经济学“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文传浩领航,其“上游团队”围绕着社科研究的基本素养、规范和选题,各类项目书写作技巧等举行系列线上线下报告会,还进驻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邀请国家级大咖专家搭平台、传帮带,培育团队,经费资助,为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不遗余力,一系列教研、科研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近三年来,老师们在市级以上的科研立项显著增加,获批立项226项;新增横向科研项目17项,实现到账经费的新突破;发表论文965篇,其中高水平论文127篇;出版专著82部;获授权专利99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学校投入530多万支持科研工作。

2022年,学校首次实现发明专利“零”的突破,获4项授权,在神针2022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上,学校位居89名。在神针基于实力评价的2023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榜上,学校位居64名,较上年排名递进了32位,被认为是目前处于最佳科研生态位的民办本科院校。

03、创新平台盘活科研“一盘棋”

今年年初,张海峰副教授作为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生猪产业研究所”的所长,被正式任命为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的副秘书长,主要职责是建立和推广广东省生猪产能调控监测预警体系。此外,张海峰副教授还受聘于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担任会商分析师一职,负责科学分析国内外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市场运行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并及时发布信息以引导市场预期。

“生猪产业研究所”是我国生猪产业的权威市场调研报告《中国生猪市场月报》的编写发布单位,每月更新并提交给农业农村部相关部门领导审阅,同时也是《中国生猪市场发展报告》《中国生猪市场预警报告》《广东畜牧业简报》的编写单位。2021年6月,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农业农村部马有祥副部长的批示。2022年5月,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组建湛江社会调查中心。

在学校,像“生猪产业研究所”这样的科研创新平台还有不少。学校按照“聚焦区域、关注行业、突出应用、凝练特色”的科研工作思路,将企业技术创新、地域文化研究、高端智库建设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目标。建有“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生猪产业研究所”“北部湾植物生态与景观研究中心””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沿南海经济研究院”“媒体融合研究所“滨海数字文旅研究中心”7个科研创新平台,这些平台成为了老师们科研能力提升的“孵化器”。

▲何为民教授

何为民教授在日本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回国,入职学校后即成立了“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以校内教师+国内外高校科研人员组成,迅速搭建起一支为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性学术科研团队。成立以来,团队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了《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蓝皮书》等学术专著,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成功举办了四届国际研讨会,奠定了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关于该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当前,除了7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外,学校还建有200余个科产教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新研发、设备共享和人才培养等;已为区域内近100家企业提供了近5200次检测服务、2000余次技术咨询、1000余人次人员培训,解决80余项技术难题。

“有序组织、平台集约、明确主攻,和地方重大需求同频,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创新能力,打造我们科研的‘单项冠军’。”校长彭寿清如是说。

“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工作作为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更需要我们找准定位、错位发展。”正是这种对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追求,对自身优势的精准判断,引领着学校大刀阔斧进行科研工作改革,内培引力双管齐下提升师生科研能力,实现了师生“科创”能力的再升级!

来源:湛江科技学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