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唯一的方式就是科考。通过科考的方式来受到朝廷甚至皇帝的赏识。从而步入仕途,之后便看自己的本事和手腕来打拼了。一般来说做官做到头也就是个正一品的官爵了,甚至在很多朝代一品官只是追封于死去的大臣用的。如果说还要往上走,那么就是封爵了。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除了最高等级的皇帝位之外,还有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六等职位。王爵即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王爷,王爷的地位仅次于皇帝。百官见之都要参拜甚至是下跪。封建王朝的皇帝平均数十年出一位,但是王爷还是不少的。我们经常能听到的便有什么楚王、吴王、或者是陈留王还有中山王之类的。我们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这些王称有一字和两字的分别。那么其中有什么实质的差别呢?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实两者之间的地位是十分的悬殊。因为一字王大多是封于皇帝的兄弟,或者是子孙。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皇亲国戚,自然地位要高一等。很多时候当皇帝没有子嗣继位的时候,便都是从皇帝的兄弟一字王中挑选出继位者。特别在一字王之上还有“一字并肩王”的存在。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和皇帝并肩的王爷。比如说李渊在位时李世民就是一字并肩王,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还把自己老爹李渊关了起来,自己当了皇帝。
在历史上有记载“一字并肩王”的多处于一些野史和演义中。比如说《隋唐演义》中罗成因战功卓著便被封为了“一字并肩王”。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位将领薛仁贵。薛仁贵出生于614年隋炀帝时期。原是名门之后,但是后来家道中落了。薛仁贵小时候便以种地为生。唐太宗时期,应征入伍,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天赋,很快展露了头角。“降服高句丽,三箭定天山”一步步成长为了唐朝栋梁之将。在《薛仁贵东征》中薛仁贵最终也被封为了“一字并肩王”。
虽然我们在现代影视剧,在很多古代流传的经典小说和演义中经常能够看见“一字并肩王”的称号,但实际上在正史中,却从来没有过关于“一字并肩”的记载。比如说罗成便是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形象。而薛仁贵虽然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实际上在正史中记载。唐高宗时,薛仁贵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公元683年去世之时,追赠了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连候都没封,更别说一字并肩王了。
所以“一字并肩王”实际上是杜撰出来的。在历史是能够被受封“一字王”的都少,比如说韩信,还没当几天一字王便被罢免了,最后还被杀。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是不可能被挑战的。一字王已经是奠定了。“并肩”两个字其实就是为了放大身份。就比如现代的“荣誉教授”之类的,作为一种表彰的形式而已。
就算有这种王也死得快,帝王最忌与自己相提并论的活人
郡公……没候大????
一品官难道没一个男爵大?
一字并肩王等于副总统。除了总统就是他
爵位是靠战功或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受封的,等同于和皇帝一同打江山建设国家根基,是贵族,只有皇帝能动有爵位的贵族,并且一般都要找很合情合理的由头才敢动,官员只是受聘帮管理国家事物的,类似公司各部门的经理人,不然爵位怎么能世袭罔替呢,就是念着这份功绩
一字并肩王就是评书里搞出来的,就算在评书里,一字并肩王也几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至于韩信,一字倒是一字,但距离并肩还差了很远。
怎么可能,一字并肩王那就离砍头不远了,还能光明正大的封王,一看就是文人意淫的
李世民和他爹当兄弟?
不管谁大,掌天下兵马者最大,你有钱有个黑用,军队一出立马踏平你
电视剧里构购太宗是薛仁贵的迷弟,所以后来才封了他一字并肩王[得瑟]
你逼逼半天,你的主题问题解答了吗?
说的就矛盾,爵位分公侯伯子男,郡公也是公,比侯还高一级,说什么连侯都没封?
除了皇帝,最大的应该是九千岁
还一字并肩王,能稳稳当当的当个靠山王都牛逼哄哄的了。
哪有什么一字并肩王?只有李世民功劳大无法再升他的官才搞出来了个天策上将的头衔,结果好了这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索,天策上将和皇太子究竟是大?
这文章谁写的?那么糙
官位和爵位你先分清楚吧!再说了不管官位爵位不在于高低,在于有没有实际的权力,没权力在手你当皇帝都没用,还不是个吉祥物!比如曹操,再比如电视剧里面的包拯他只是正三品,但是里面几个王爷都想抢这个位置吗?
爵位没有实际权力,一般有封地有自己的税赋,但是还是爱封地地方父母官的管辖,这就像军衔和实际职务的关系。
太上皇,和他谁大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拉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