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浸润文明之城

福州新闻网 2022-08-22 17:00:3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闽都文化正是福州人民千百年来所累积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的呈现。保护文物古迹、传承非遗传统、推进文化创新,如今的福州,文明之花开遍榕城大街小巷,文化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熠熠光彩。

5月29日,“最美家庭和你一起过端午”在三坊七巷家风家训馆举行。记者 叶诚 摄

保护文物 守护文明瑰宝

上月,位于仓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校内的福州广东会馆经过细致的修缮,重新恢复了历史风貌。

“福州广东会馆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是福州现存唯一的岭南建筑,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的重要遗存。”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持建筑处于完整和健康的状态,就能完整保存并延续当年的历史信息。

福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8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福州始终重视文物保护,在常态化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启动文物保护利用“双百”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完成200处文物修缮工程,活化利用100处文物建筑。近年来,福州市依托鳌峰书院、广东会馆等古建筑,设立了18处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基地,打造成理论宣讲、传学弘道的文化地标。

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体现福建的教育发展,永泰县昇平庄是民间建筑智慧的物质载体,怀安窑址记录了福州曾经繁荣一时的窑业……每一处文物都是不同历史的见证,都是福州的文明瑰宝。这场永不停歇的守护,让文物在发展中得到保护,让闽都文化在保护中进一步传承。

传承非遗 播撒文明花种

在得到妥善保护的古厝内,热闹的非遗活动一场接一场。

今年5月,三坊七巷刘家大院内,一场特别的闽剧研学活动在新民乐中拉开帷幕,无论是服饰道具,还是精选的折子戏,都引发了在场孩子的浓厚兴趣。

“非遗进古厝”已经成为福州文化传承的一张“金名片”,定期开展的“古厝戏台”专场演出、非遗研学等活动,不仅活化利用了古厝,也让传统非遗得到了活态传承。

带孩子来参加闽剧研学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在省级文保单位刘家大院参加闽剧研学活动,自带沉浸式的体验感,孩子不仅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文化保护意识,也对闽都文化有了更强的认同感。”

闽都文化也借着传统节日在市民中进一步传播。

七夕乞巧、中秋拜月,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在坊巷间开展。最特别的还属“拗九节”,福州家家户户熬煮“拗九粥”。如今,福州特有的“拗九节”从当初各家各户儿女的行动,演化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孝老爱亲节”,敬老的爱心随粥香飘散在每条街巷。

福州历久弥新的文化基因融入文明创建,有福之州的文明根基越发厚重。

文化创新 再掀文明新风

“福满榕城·福见七夕”2022福州情歌赛于7月8日正式启动,吸引了超过4500人报名。

决赛现场,一首《三落厝》作品演绎了福州古厝里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拾欢》则取材于国家级非遗项目茶亭十番音乐经典曲目《一枝花》,勾勒出在老福州的街头巷尾,十番艺人们吹拉弹唱的画面。

借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新活动,“我们的节日”等传统文化活动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进一步通过艺术加工,传达情感。

鲜活的创意与情感表达就集中于“福满榕城·把福寄给你”文创设计大赛当中。参赛者将福山、福水、福泉等“十二福”元素,巧妙地融进家居生活、视听作品和城市景观。

福州市漆艺术研究院教培中心主任陈俊辉老师也是一名参赛者,他打造了漆珠盲盒的创意概念,他说:“传统文化也能随潮而动。”

大赛之外,富有时代特色的闽都文化活动同步走进大街小巷,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文创市集;《寻梦闽都》首映,以科技助力文艺呈现,让千年闽都尽在一“梦”间;《福州音乐地图》创意发布,跨越地域与语言的阻隔,以音乐旋律呈现福州城市风貌;福州读书月“坊巷阅读家”快闪活动,再现“巷南巷北读书声”,掀起文明新风。

2200多年积淀形成的闽都文化,历久弥新,浸润着这座幸福之城的文明底色。(记者 林奕婷/文 叶诚/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