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这个纠缠东西方几千年的问题,历来都存有争论!
我们以及我们伟大的圣贤对于人性的善与恶,争论了几千年。
儒家的孟子主张性善论,同为儒家的大贤者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由此在儒家的思想基础,又衍生出法家理论。所以我们纵览古今、反观全世界,都用道德与法治,两把剑同时治理国家的。王阳明的心学理论讲的是人性本无善于恶之分。善与恶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和每个人的三观所产生。
全世界的宗教、信仰也对善与恶是有争论的。
全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在圣经里讲的是人生来有罪,是带着邪恶出生的。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我们爱,我们是按着上帝的形象造的,而神就是爱 。我们按着他的形象被造,我们才可能是有同情心的,忠诚的,诚实的,善良的,耐心的且公正的。在我们里面,这些属性被驻在我们本性中的罪恶扭曲了。最初,人类的本性是完美的,因为上帝所创造的就是这样,但美好被亚当和夏娃的罪毁坏了。随后,整个人类成为了罪恶本性的牺牲品。
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我理解这是为了人性的美好,为了教化人性之美而写的。从小就开始教化我们,人生来性善。其实人生来,并无善恶之分,只有基本的生存需求。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接触并认识整个五颜六色的真实世界,会建立起自己的三观。
阳明心学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
人刚出生时犹如一张白纸,本身是没有是非对错、善与恶的意识。给他涂上白色即正义,图上黑色即邪恶。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成长环境、经历,以及三观的形成。
成熟的成年人是不分善恶、对错的,只有小孩子眼中的世界才分对与错、善与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良知一旦被遮蔽,所发出的意念就有了善恶,又不肯为善去恶,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每个人都自发地去致良知,这个社会不是真诚恻怛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客套和虚伪,都是戴着面具的最佳演员,尔虞我诈,你不仁,我不义。如此便成了恶循环。社会是个大染缸,可以把人染成五颜六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正是如此。
没有是非对错,只讲合适与不合适,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必备的基本意识。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要学会正确理性地看待世界的灰色地带,并与之相处,过好短短百年人生。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与智慧的直觉力,或是直觉的道德力和智慧力。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哪些事是合适的,哪些事是不合适的,哪些事该怎么做,如何做。见父自然知孝是道德,何尝又不是智慧?
人通过后天不断的学习、成长,感悟这个世界的多姿多彩,成长为一个为了生存而生活,或一个为了造福社会,贡献自己终身的人。
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事上磨炼,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沉着冷静,最后进入“不动心”境界。
阳明大师通过一生的磨难与格物致知,事上练。而后大彻大悟,悟出了心即是理,存天理,去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