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建国后首位女省委书记在就职演说上发出了“最强音”。
“出任江西省省委书记,我感到十分荣幸,也甚至任重道远!我要对得起江西人民,还要对得起全国的妇女姐妹!”
正是这位言必信、行必果的女省委书记,主政江西3年时间里,全省财政收入每年递增20%-30%,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请记住她的名字——万绍芬。
当代女性总会将“不被世俗定义”作为一种人生选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冲破世俗束缚,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殊不知,如此浪潮早在建国前就已初见端倪,万绍芬就是时代先进女性的经典代表。
她用一生经历为自己缔造了丰富多彩的标签,是“刻苦的女读书人”,也可以是“革命事业的女战士”、“新中国卓越女政治领导者”、“新时代女诗人”。
她就像是女性朋友最好的榜样,勇敢走出一条真正独立、自由、痛快的人生路。
身居高位总能廉洁奉公,多年积蓄仅有3万块还要悉数捐出,只为让更多的寒门子弟有书读,94岁高龄却一生未婚,万绍芬的故事才是励志与温暖的具象化。
凭借99%高票当选1930年的江西南昌,一个有爱的家庭迎来了一个新生命。
她被赋予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万绍芬,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父母却有着远大的见识,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
小绍芬在父母的熏陶下,早早地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她在学校里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无论是文学的海洋还是数学的迷宫,她总能游刃有余。
随着时间的流逝,1948年的春天,万绍芬带着家人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踏入了江西国立中正大学的校门,选择了经济系作为她的学术战场。
在那个充满激情和变革的时代,她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思想上受到了革命的洗礼,用智慧和勇气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建国后,万绍芬这位满怀理想与抱负的女性,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坚定的信念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于1952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的岁月里,万绍芬在南昌市委、团中央等多个岗位上历练,工作能力和领导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她的决策果断而明智,对待工作的态度严谨而充满热情,使得她在同事和上级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绍芬的政治生涯也逐步走向高峰。
她先后担任了共青团南昌市委副书记、江西省妇联主任、江西省委组织部长等重要职务。
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85年6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中共江西省第八次党代会上,万绍芬以99%的高票当选为省委书记,她的当选如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她的政治智慧和有别于官场惯常风格的行事态度,让老领导们感到欣慰,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不带老区人民致富,就对不起老区人民!”主政江西三年时间里,万绍芬深入基层、亲力亲为,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她深知,老区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江西的未来,更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1985年夏日,万绍芬轻车简从,来到了江西最偏远的山区。
她没有提前通知当地政府,而是直接走进了田间地头,与正在劳作的农民们交谈。
她询问他们的收成、家庭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
在一次与老农的对话中,老农提到了灌溉问题,万绍芬立刻卷起裤腿,与农民们一起下到田里,实地查看水渠的情况。
她发现,由于资金短缺,许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
回到省城后,她立即召开会议,制定了专项资金,用于改善老区的水利设施,这一举措直接提高了当地农民的产量,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同年冬天,万绍芬又来到了江西的一个贫困县,她走进了一户农家,看到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当即决定启动“温暖工程”,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提供冬衣。
这个项目不仅让孩子们温暖过冬,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1986年,万绍芬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江西的一些老区由于交通闭塞,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她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决定修建一条连接老区与外界的公路。
在她的推动下,这条公路很快建成,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也为老区的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
万绍芬的这些行动,不仅仅是对老区人民的物质帮助,更是对他们精神上的鼓舞。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带老区人民致富,就对不起老区人民”的承诺。
在她的领导下,江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作不仅得到了认可,更赢得了江西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我的快乐!”退休后,万绍芬将她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了公益事业中。
她坚信“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我的快乐”,这句话成为了她晚年生活的座右铭。
90年代,她在公益事业做出的第一项“壮举”便是将自己攒下的全部积蓄3万块悉数捐出,只为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们能够透过书本看到更加灿烂的世界。
那个年代这些钱积攒的有多不容易,大家可想而知,可她就是一个这么有大爱的人。
2005年春天,万绍芬在北京成立了“万绍芬慈善基金”,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教育。她亲自走访了多个偏远山区,与当地的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梦想。
在一次访问中,她遇到了一个名叫小华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
万绍芬被小华对知识的渴望所感动,她决定资助他完成学业,小华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也成为了万绍芬慈善基金的一个成功案例。
2008年,中国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万绍芬立即行动起来,组织了“心系汶川”救援行动。她不仅亲自前往灾区,还动员了社会各界的力量,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急需的物资和资金。
在灾区,她与志愿者们一起搬运物资,安慰受灾群众,她的行动和关怀给予了人们极大的精神支持。
2010年,万绍芬关注到了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她发起了“梦想课堂”项目,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免费的课外辅导和兴趣班。
在项目的开幕式上,万绍芬动情地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她的慈善行动不仅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传递了正能量,激发了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毫不夸张地说,公益事业是她一生奉献精神的延续,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财富。
为百姓94岁未婚,可叹、可畏、可敬在万绍芬的一生中,她将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人民深沉的爱融入到每一个角色中,哪怕是在94岁高龄,终生未婚的她依然选择将全部的心血倾注给了百姓。
她常常对身边人说:“我这一生没有家庭、没有子女,但我有千千万万的人民,我是他们的女儿。”
晚年万绍芬的生活简朴而有规律,她拒绝了所有的特殊待遇,选择和普通的老人一样。
万绍芬的一生,是对“可叹、可畏、可敬”的最好诠释。
她的可叹在于,放弃了个人的小家选择了大家;她的可畏在于,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能以坚定的意志和勇气面对挑战;她的可敬在于,始终如一的奉献精神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生命虽然平凡,但她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行。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万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