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一次点赞,是否能成为认定加班的关键证据?上海一名员工用行动和法律给出了答案。
这起因朋友圈引发的劳动纠纷,不仅揭示了职场中的隐形规则,更为无数在工作和生活间苦苦挣扎的劳动者提供了一个警示:每一份劳动都应当被尊重和认可。
为了完成既定的销售目标,他利用周末加班撰写文案,并通过个人社交平台进行宣传。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成了这名员工后续争取加班费的关键证据。
几个月后,公司以该员工“绩效考核不达标”为由将其解雇。这名员工认为,他付出了额外的劳动时间,但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和认可,甚至被绩效问题扣上了“无能”的帽子。
然而,公司辩称,该员工的朋友圈内容是“自愿行为”,与工作职责无关,拒绝支付任何补偿。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注意到,该员工的朋友圈内容涉及明确的公司产品推广信息,并配有专业文案,同时,该员工的领导在朋友圈点了赞,这表明公司认可了该行为与工作内容的关联性。
此外,法院还结合员工的工作职责、实际考勤记录以及证人证言,认定其在非工作时间确实进行了与工作相关的任务,构成加班。
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向该员工支付加班费共计18000元。此判决一经公布,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为员工的胜诉感到欣慰,认为这是对职场“隐性加班文化”的一次有力回击。然而,也有一些网友提出质疑,认为以点赞作为认定依据是否过于片面,可能引发更多争议。
类似的案例并非孤例。此前,某媒体曾报道过一名员工因领导深夜通过微信布置工作任务而获得加班费的事件。
这类案例表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在需要依赖社交媒体进行业务推进的行业中,界定劳动强度和时间成为了新的难题。
这起事件不仅为该员工争取到了应得的权益,也提醒所有企业:对待员工的劳动时间和付出,应当更加公平和透明。同时,它也警醒劳动者,要学会保护自身权益,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
或许,我们都应该思考:当工作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消失时,如何确保每一份努力都被公正对待?这不仅关乎一名员工的权益,更关乎职场中的每一个人。您的“点赞”背后,又隐藏了多少值得关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