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演曹操,于和伟与陈建斌一比,我才知道:什么是老天赏饭吃

独翰林文学说 2024-12-01 05:18:19

最近《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争议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同样饱受争议的作品。没错,就是陈建斌版的曹操。说起这事儿,可真是让追剧人又气又笑。

导演高希希雄心壮志,想要为曹操"正名",把他从配角扛到主角的位置上。这想法本身没错,但怎么说呢?实际操作起来可就有点南辕北辙了。

你说演历史剧吧,好歹得有点历史剧的样子。但编剧为了讨好年轻观众,愣是把文言文全换成了大白话。这操作可把观众都整不会了。

最离谱的是,陈建斌演的曹操愣是成了表情包界的顶流,"曹操盖饭"这梗可是在网上传得飞起。

要说最让人看不下去的,得说说那场横槊赋诗的戏。《短歌行》这么气势磅礴的诗,到了陈建斌这儿,愣是被念成了点菜单。

语调平平,断句怪异,那感觉就跟念"要两盘青菜,一碗米饭"似的。

还有他那表演风格,说实话,看得我直挠头。动作夸张得像个上窜下跳的顽童,表情浮夸得像在演小品。这哪是在演一代枭雄啊?倒像是在演武林外传里的搞笑角色。

我寻思着,演员创新是好事,但也得掂量掂量自己能驾驭到什么程度。陈建斌想把曹操演成一个市井气息浓厚的"普通人",把他阴鸷狠辣的一面都淡化了。

这么演确实新鲜,但问题是,你这个"新"走得太远,都快让观众认不出这是曹操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创新演绎,为啥有人能演活,有人却演成了争议?这还真得好好聊聊,毕竟这里头大有文章可说。

你看,这就是所谓的演员天赋吧。有些人生来就是吃这碗饭的,拿捏角色就跟玩似的。有些人使出吃奶的劲儿,效果却总差那么一截。

说起曹操这个人物,那可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道解不开的谜。

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烽火连天,战乱不休。在这样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曹操是怎么从芸芸众生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这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要说曹操最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那双识人的慧眼。在他眼里,人才就是人才,管你是出身高门大户还是寒门布衣。

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在他手下大展拳脚。这种用人不拘一格的魄力,放在现在也是相当超前了。

但曹操可不只是会用人那么简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他就像个老练的棋手,把各方势力玩弄于股掌之间。

军事上更是了得,兵书读得滚瓜烂熟,打仗时能随机应变,让对手捉摸不透。

不过,曹操最让人争议的,还是他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操作。这一手可以说是把他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

也正是这样,让他成了三国故事里最难演的角色。

易中天老师给曹操下过一个定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你说他奸吧,人家确实有真本事;你说他是英雄吧,做事又确实有点不太光明磊落。

这就给演员们出了个大难题。演得太奸诈吧,显得片面;演得太正派吧,又不够真实。这个度到底该怎么把握?这可真是个技术活。

所以你就明白了,为啥这么多年来,演曹操的演员不少,但能让人记住的却不多。这角色就像是块试金石,一演就能看出演员的功力来。

演得好的,能让观众看到曹操性格的多面性;演得不好的,可能就只剩下脸谱化的表演了。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起94版《三国演义》里的那位演员,他的表演可以说是给后来的演员树立了一个标杆。。。

说到经典版本,94版《三国演义》里鲍国安的曹操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现在随便拉个路人问问,提起曹操,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多半就是鲍国安的样子。

这版曹操最绝的就是那个"三七开"的表演比例。什么叫"三分雄,七分奸"?简单来说就是,该霸气的时候绝对霸气,该阴险的时候又能让你鸡皮疙瘩掉一地。

这个火候,鲍国安可是拿捏得死死的。

在他的演绎下,曹操就是个典型的反派角色。阴险狡诈,反复无常,这些特质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有意思的是,就是这么个"反派"曹操,却让观众记了这么多年。

为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鲍国安是真的琢磨透了这个角色。他不是简单地在演一个坏人,而是在演一个有血有肉的枭雄。

那种城府深沉中带着几分霸气的感觉,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

这版曹操堪称经典,也给后来的演员们出了个难题。你说要超越吧,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鲍国安的表演已经深入人心,观众一看到新版本,第一反应就是拿来跟他比较。

不过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高标准的参照,才让后来的演员们不得不在演绎上另辟蹊径。

说到于和伟,这可是个三国戏的老熟人了。别看他现在演曹操霸气十足,其实在这之前,他可没少在三国题材里跑龙套。

刘备演过,鲁肃演过,荀彧也演过。这么说吧,他对三国的理解,那可比一般演员深多了。

但说实话,当《军师联盟》剧组找到他演曹操的时候,于和伟心里也直打鼓。

但有意思的是,于和伟在犹豫再三后,还是接了这个角色。而且他玩了个巧妙的翻转,把曹操的人设比例调整成了"七分雄,三分奸"。

这一手操作,直接让他的曹操区别于前人,有了自己的特色。

最能体现这个特色的,就是那场横槊赋诗的戏。于和伟站在城墙上,面对万千将士,慷慨激昂地吟诵《短歌行》。

那个画面,震撼得不得了。不是简单地在背台词,而是把一代枭雄的悲壮和孤独都演活了。

还有一场戏更绝,就是曹操拿到关羽首级那段。手下人都在窃喜,但曹操却眉头紧锁,满脸沉重。这段表演真是绝了,把"英雄惜英雄"这个意境拿捏得死死的。

明明是敌对阵营的人,却因为欣赏对方的才能而感到惋惜,这层次感一下就出来了。

于和伟的曹操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他不是在演一个单纯的枭雄,而是在演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同时也有孤独和无奈的人物。

那种大气恢宏中带着几分悲凉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忘不掉。

这就是天赋的力量啊。同样是创新演绎,人家于和伟就能把握住那个度,既不会显得太过浮夸,又能让人看到不一样的曹操。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问,到底哪个版本的曹操才是"真的"曹操?

其实吧,这个问题本身就问错了。就像是看一块钻石,从不同角度看,折射出的光芒都不一样。曹操这个角色也是这样,每个演员都能从中找到不同的闪光点。

鲍国安的曹操,把"三分雄,七分奸"演绎得入木三分,让观众记住了曹操深不可测的城府。陈建斌虽然争议不断,但他努力尝试把曹操塑造成一个"接地气"的形象,也算是开创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

而于和伟呢,凭借对角色的深刻理解,把"七分雄,三分奸"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处,展现出了曹操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就是演技的魅力所在。有人说演戏靠天赋,有人说靠努力,但从这三位演员的表现来看,答案显而易见。就拿于和伟来说,他能把曹操的霸气和孤独都演得入骨三分,这种天赋,真不是光靠努力就能追得上的。

所以啊,与其纠结哪个版本更好,不如说每个版本都让我们看到了曹操这个角色不同的可能性。只是有的演员天生就吃这碗饭,演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演员再怎么努力,也总觉得差了那么点意思。

0 阅读:31

独翰林文学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