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边塞州府治现今降格变区邑−宣化记忆

史说新传 2021-04-14 20:06:25

关外初冬似早春,

僧房犹见菊花新。

时平扈从巡边塞,

宣府回銮只二旬。

这是明代大臣、大学士、内阁首辅杨士奇写的《扈从巡边至宣府往还杂诗》十首中的其中一首。诗作写于宣德五年(1430年),这一年,64岁的杨士奇陪着明宣宗朱瞻基前往大明帝国的边镇视察工作,作为伴驾大臣之一的他就写下了系列诗作,记录了这一出行活动。诗中提到的宣府就是当时的明朝九镇之一的宣府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

宣宗出猎图

大明帝国建立之后,曾在北方设有九个“边镇”。这其中,宣府镇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的,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清乾隆年间的《宣化府志》中上来就说“宣郡历代为戎马之区”。也就是说,宣化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个军事要地。

镇朔楼

再说杨士奇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根据《明宣宗实录》卷七十一中的记载:朱瞻基一行是宣德五年十月九日(1430年10月25日)从京城出发,十月十六日(1430年11月1日)到达的宣府泥河,时任总兵官都督谭广入谒。此后,明宣宗于十月十八日到达宣府镇洗马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洗马林镇洗马林村)登上城堡阅视兵备,并进行骑射狩猎活动,以彰显大明国威。在回銮途中又于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两日(1430年11月6日-7日)住在了宣府泥河,并对边备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谕之曰:非以为禽也,虑虏寇知朕还京,或为边患,如遇有警,尔等协同备御不可轻忽,仍戒士卒不许扰人,违者一体治罪。”

由此可见,明宣宗的出巡活动是狩猎与巡边一同进行,在宣府发表重要讲话,也足以显现出明宣宗对宣府防务工作的重视。

宣化之称的由来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宣化之地处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点,成为后来历史上中原王朝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节点。

对于宣化的历史记载,明嘉靖四十年的《宣化镇志》记载,夏商之时“为九州地,归冀”,周成王时“属幽境,介北夷”。到东周末年,周赧王在位之时,“燕置上谷郡,筑长城制之……”由此可见当时的宣化之地就已是“北边”。

至秦汉之际,此地仍属上谷郡。

到西汉武帝时,分天下为十三部郡,上谷郡属幽州刺史部,今天的宣化城为下落县(下洛县)。

东汉光武帝时,复为上谷郡。到汉献帝时,因“羌胡大扰吏民流散,省幽、并为一,复属冀”。

至曹魏时期,又分幽、并两地,宣化之地再属幽。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时,又分郡置广甯郡,下洛县属之。

永嘉之乱后,宣化之地更是不太平,成为各股政治势力争夺的目标。后赵石勒、前燕慕容儁、前秦苻坚、后燕慕容垂、北魏拓跋珪、北齐高氏等都曾领有此地。

北魏太和元年(447年),上谷、广甯二郡合为东燕州。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东燕州被改为北燕州及怀戌县,分长宁、永丰二郡,其中,涿鹿西属长宁郡。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北燕州更名为易州,宣化属怀戌县,后怀戌县改隶涿郡。

唐代,宣化地方变更较为频繁。易州先是复称北燕州,唐太宗时改北燕州为妫州。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又改为妫川郡。到唐穆宗长庆年间,妫川郡又复为妫州,又析涿鹿为新州,广甯为儒州。唐末又分置武州,治文德县(今宣化),属河东道。

唐朝灭亡后,五代轮流转,宣化之地又陷入混战之中。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契丹人入寇武、新、妫、儒各州,后将武州改为归化州,妫州为可汗州,新州为奉圣州。期间虽为李嗣源夺回,但至后晋石敬瑭时(936年)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地给契丹,仍为文德县。

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归化州为宣化州(次年改为宣德州),领县宣德(今宣化)、柔远(德胜口,万全右)。这是宣化之名的最早来历。

元朝攻破宣德后,改称宣宁府,属山东路总管府。元中统四年(1263年),改为宣德府,后因地震改宣德府为顺宁府,领宣德(府治)、宣平、顺圣三县。

明清之际的宣化城市地位

明洪武三年(1370年,汤和夺取宣德,县废,称宣德为宣府(嘉靖版府志中记载“因宣德旧名称之,实非府也”),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政府置宣府前、左、右三卫于宣府城,属山西行都司。

明初宣府战略位置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四月,谷王就藩宣府后,改为宣府护卫,属谷王府,这时的宣府一带尚属内边。但到了永乐年间,随着开平、东胜等卫的内迁,宣府诸卫逐渐成为直面蒙古各部的前沿,由于位于京师西北之要冲,军事地位骤然上升。

永乐七年(1409年)在此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

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朝弃守兴和守御千户所,将其由长城以北内迁至宣府,从而使得宣化的边镇地位更加重要。

明代宣府镇城位置图

宣德年间,宣化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地位再度得到加强。前面开篇我们提到的明宣宗第二次巡边的这一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六月十三日(1430年7月3日),明政府“置万全都指挥使司,特关外卫所皆隶后军都督府,上以诸军散处边境,猝有缓急,无所统一,乃命于宣府立都司。命都指挥使马昇、同知毛翔武、兴升指挥使朱谦为都指挥佥事,俱往治司事,宣府等十六卫所皆隶焉”,在获批后,宣化城就成了万全都司的治所。

实际上,不仅是明宣宗到宣府前来视视边备工作。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曾御驾亲征到过宣府,只可惜土木之变中自己竟成了阶下囚。明武宗朱厚照即位之后,他也曾三巡宣府。可见,有明一朝,宣府包括大同一线已是明朝和蒙古各部交战的前沿地带,前有瓦剌,后有俺答汗,是不断入侵,宣府一带是几无宁日。

嘉靖年间绘制的宣府疆域图

上图这是明嘉靖四十年的《宣化镇志》中绘制的宣府疆域图,图中四至清楚,正北即是长城,正南是直隶保定府,正东是长城,正西是大同府。图中的宣府镇城正是万全都司的治所。《宣化镇志》中记载“置卫所二十有一,屯兵城堡三十有三,俱隶万全都司”。不过,后来有学界综合考证认为,万全都司史上只领有15卫、7守御千户所,甚至有些卫所是无实土卫所。

图中,宣化城很明显处于区域军事核心地位,而现在的张家口城区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屯兵城堡,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名。据《中国长城志》的分析,张家口堡筑于宣德四年(1429年),嘉靖年间拓展修筑,万历二年(1574年)开始以砖进行包筑。

但随着明朝与蒙古开设茶马互市的发展,张家口受益最大,逐渐成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沟通交融的枢纽。并在张家口堡北互市之地建设新堡,取名来远堡,即“上堡”,原张家口堡称“下堡”。

明末清初,皇太极兵压察哈尔,直抵宣府、大同,后与明朝巡抚宣府地方沈棨、宣府镇总兵董继舒协商议和,在张家口开设互市。

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开始设置驻守张家口章京,驻防八旗兵丁。这时的张家口地位开始上升,成为负责区域边口贸易事务的重要场所。

宣化方面,顺治六年(1649年)九月,更定宣大二镇官兵经制。其中,宣府镇设总兵一员,守备一员,二千四百名兵卒。张家口守备一员,兵卒二百名。

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军将原本在万全各堡的边防重心移至来远堡,张家口堡取代了万全右卫,成为宣府镇西路重要的军事重心。此后的康熙、雍正年间其驻防力量一直是增加之势。

康熙皇帝即位后,先裁万全都司,再裁宣大总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征讨噶尔丹后,张家口的军事地位又再度加强,设张家口协。此后的雍正年间亦是得到加强。而宣府镇逐渐经历裁减驻军,撤并卫所,由军镇转为一般地方管辖地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废宣府卫所,改置宣化县,作为直隶省宣化府治。此后辖一厅、三州、七县,以知府、知县管理本地民政。这时的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新河口、洗马林并入万全右卫,置万全县,隶属宣化府。

雍正二年(1724年),清廷在张家口设置张家口理事同知厅,负责口外民事管理。

乾隆时期绘制的宣化府地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廷又在张家口来远堡设置察哈尔都统一职,负责察哈尔八旗及牧群事宜,总领旗兵。这时的张家口已是名符其实的军事重镇。加上官府驿路的发展,张家口作为南北商道贸易枢纽的地位也更加重要。

宣统元年八月十九日(1909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又进一步推动了张家口发展的步伐。

就这样,经过清代数百年的经营发展,张家口最终取代了宣化成为京西北重要的区域中心。

民国期间的宣化城市地位

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废宣化府建制,存宣化县,隶属直隶省口北道。此后,成立察哈尔特别区,将都统府侨治于张家口。并把万全县公署由万全旧治城移驻到了张家口下堡。

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宣化县新志》中记载,这时的宣化县四至范围是“县境东北大杨家营,与龙门县关底交界,距城八十里;正东小定州营与怀来县达子营交界,距城一百五十里;东南赵家棚与怀来县定州营牛家窑交界,距城二百二十里;正南牛家窑与怀来县站家庄交界,距城八十里;西南三兑里与西甯县马圈子交界,距城一百二十五里;正西胶泥湾与怀安县太平寨交界,距城三十五里;西北高家屯与万全县营房里交界,距城五十五里;正北东疃与龙门县之常峪口、青边口交界,距城四十里。”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同期废除口北道,宣化县直属河北省。同年,察哈尔特别区撤销后,与原口北道辖县合并成察哈尔省,省会设在张家口,宣化县改属察哈尔省。

民国二十二年察哈尔省地图

日伪占领时期,曾在张家口市设置“蒙疆联合自治政府”,在宣化设置伪察南政厅。后来,还将伪察南政厅管辖地区改置为宣化省,宣化县成为伪宣化省治所。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宣化县首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建制,宣化作为察哈尔省省会。

1946年1月,察哈尔省政府将宣化分设为宣化市和宣化县,宣化市辖宣化县城和部分城郊,为察哈尔省省会驻地;宣化县辖宣化农村。宣化市城区划分为四个市辖区,并领导下花园和庞家堡两个矿区。这一时期,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曾短暂迁至张家口市。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占领宣化,单置宣化县。1948年12月,宣化第二次解放。恢复宣化市、宣化县建置,城区分为四个区,另外下辖下花园区,属察哈尔省。

1949年1月,察哈尔省成立后,省会由宣化迁驻张家口市,宣化市、宣化县属察哈尔省。宣化市辖第一区和第二区,归张家口市领导。宣化县属察南专区领导。

建国之后宣化建置境域变迁

建国后,宣化的城区和农村沿袭了1946年时市、县分别管理的模式。一直到2016年县、区合并,这期间宣化的建制是屡有变化,宣化市一度改镇、改区,恢复市级建制,曾与宣化县合并、分设,始终是在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地区、张家口市的管理之下。

察哈尔省1949-1951年政区图

1949年10月,宣化市建制撤销,改为察南专区宣化镇。

1950年2月,宣化镇恢复宣化市建制,属察哈尔省。下辖城关、南关、盆窑、烟筒山和下花园、庞家堡。

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建制后,宣化市改隶河北省,宣化县改隶属河北省张家口专区。

1955年11月1日,宣化市建制撤销,张家口市宣化镇人民委员会成立,城区及近郊区不变,但下花园、庞家堡改为张家口市的两个区。

1958年5月,张家口市划归张家口专区管辖。

1958年10月31日,张家口专区调整,撤销宣化县建制。原宣化县辖区化稍营公社划归蔚县,定方水公社(包括辛庄子、定方水、段家堡3乡)划归下花园区,沙岭子公社和西望山公社的8村划归张家口市第四区(茶坊区),剩下的并入张家口市宣化镇。合并以后的宣化镇仍隶属张家口市。

1959年5日,张家口市和张家口专区合并,统称张家口市。宣化镇(宣化市和宣化县合并而成)改为宣化区,辖境不变。

张家口市政区1958-1960年,这时的宣化县区合并

1960年7月1日,宣化区撤销,改为宣化市,属张家口专区,仍由张家口市领导。除包含原宣化县以外,辖区增加了下花园区和龙关县的城关、赵川、田家窑3个公社。

1961年5月,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分设。张家口专区辖张家口市及其所属各县。

1961年6月1日,宣化县建制恢复,与宣化市分设,属张家口专区领导。宣化市属张家口专区,由张家口市代管。其中,宣化市所辖的下花园镇划归张家口市管辖(次年初,下花园区又重新划归宣化市管理),庞家堡公社划归宣化市。

这样,宣化在城市和农村合并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市、县分设的状态。

张家口专区政区图1961-1964年,这时的宣化县、区已经再度分开

1962年12月,宣化县赵家梁、泥河子、朱家庄、张庄子、陈家庄、小东庄、宋家庄七村划属宣化市。

1963年3月16日,宣化市建制撤销,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原宣化市辖属的下花园、庞家堡两区划归张家口市领导,宣化区只辖有城区和近郊。

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

张家口地区政区图1965-1973年,宣化县、区分设

1983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张家口市改为省辖市,并将宣化县划为张家口市辖县。这时的张家口市辖桥西、桥东、茶坊、宣化、下花园、庞家堡六个区和宣化县。

1983年张家口地区地图

1983年张家口市地图

1983年宣化县标准地名图

1987年张家口市宣化区行政区划图

1989年12月,张家口市庞家堡区撤销建制,改为宣化县庞家堡镇。

1991年10月,宣化县庞家堡镇改属宣化区管辖,称宣化区庞家堡镇。

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区和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县一同划入张家口市。区、县人民政府均驻张家口市宣化区。

2016年1月,原宣化县、宣化区建制撤销,以原县、区行政区域设立新的宣化区,隶属张家口市。辖7镇7乡7个街道办事处。

今日宣化政区

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3 阅读:290
评论列表
  • 2021-04-15 14:46

    宣化人路过,古地图上的地名,熟悉的感觉。感谢作者。